开场:
大家好,我叫张琦月,大家可以叫我奇月,我的三个标签分别是:宝妈,我是一个一岁半宝宝的妈妈,正在试着做亲子阅读;典型性双子座,多样性,多重性格;同时我还是资深吃货,喜欢煲汤,煮饭,烘焙,等一系列和吃有关的活动,经营自己的没事博客。在寻找学习方法的途中结识了拆书帮,很幸运能够加入拆书帮,和大家一起进 步。
拆书是一种方法论,是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能力)的方法。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关联到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应用。即以学习者为中心,阅读书中的片段后想到自己的相关经历,以及以后自己应该怎样做的方法。
拆书法,分两种,一是个人拆书,即便签法,能够精准的解决问题使读一本书就像参加一场培训;二是组织学习的拆书法,就是一群人共同拆书,由拆书家引导,共同讨论,交换思想,拆为己用,催化出今后改如何去做。
即拆书=新技能描述具体事件+反思差距+目标制定+目标分+行动+结果反馈→继续拆书的正向循环 ,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落地过程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以分舵的形式遍布各个城市,已经有41家正式分舵和26家筹备分舵,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其目的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逐步成长为更高的学习者、引导者。
作者认为孩子没有被关注,没有感到爱心和安全感时就是空杯,我们需要通过身体,语言,情感与孩子产生联结,使孩子感到关注和爱,即蓄满杯子,其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
游戏力的重点是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在游戏中,大人常常会觉得自己有必要打断孩子,把自己的知识当做建议给他们,或者引导孩子做自己喜欢、认为安全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介入会使游戏变得无聊,玩游戏的感受变得很差,无助于培养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力。
让孩子成为主导者,我们只需要跟随孩子,遵守他的规则,由他带领我们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表达他的思考,尝试新鲜的事物。
跟随孩子的方法是
1、做孩子想做的事情,只对她说“好啊”
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总是下意识的说“不行”,以肯定代替否定,表达接纳而非拒绝
孩子希望以他们的形式玩,不要总是打断他,或告诉他应该怎样
2、注意安全,不需要过度的关心
分清楚自己的危险和真正的恐惧
3、预留“游戏时光”
当孩子选择怎么玩和玩什么时,他的杯子是蓄满的,专注,留时间让他孩子主导
这当中很容易会做成“放任不管” 所以要经常反思调整自己,会做的越来越好
我的女儿康小宁两岁,每次带她到小区玩的时候,她会朝小区东面有兔子和鸭子造型的装饰物的区域走,她会边走边说“坐鸭鸭”,而我认为坐在鸭子造型的石头上是很无聊的事情,我会说“那个不好玩,咱们去玩滑梯好不好”,康小宁大多数时间会说“好”,我们玩滑梯也会很开心,少数时候她不同意玩滑梯我也会陪她“坐鸭鸭”,这个时候她自己坐在“鸭子”上很开心,我基本上是在看手机。
我意识每次出去玩都是我在选择“那个不好玩,咱们去玩滑梯好不好”。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给了康小宁选择的,征求她意见的,事实上,前半句是强迫她,给了她定义的,是我的意识主导。
不管玩什么,玩的过程都很开心,但是在“坐鸭鸭”游戏中明显的感到她的耐性会差,“坐鸭鸭”玩一会就跑开,没两分钟又去“坐鸭鸭”。之前我一直认为是这个游戏本身很无聊,导致她玩一下,跑开,再玩一下。事实上完全没有意识到是我认为无聊,而没有和她互动。
我以后应该这样,“玩鸭鸭还是玩滑梯”,康小宁回答“玩鸭鸭”的时候,要回到“好啊”让她来主导,不能用我认为的“不好玩”干预她。或者不询问,直接让她带着我往她自己想玩的区域走。
1、 在未来两周我和康小宁玩的时候,多遵循康小宁的意见,让她带着我玩而非我带着她玩
在遇到我认为有危险的事情,我先判读是不是真有危险,如果只是我认为的危险,完全可以让她试一试,
在遇到我认为无聊的事情时,转换角色和她玩,不要把我认为的无聊传递给她
2、逐渐的形成习惯,每天有一段固定的时间专门是陪她玩的“游戏时光”
3、减少说以下句子
“我们不玩这个”
“这个你玩不了”
“这个不好玩”
4、两周之后再看这个便签,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