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所属活动: 青岛筹备分舵年后第九次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学会责任型授权,开启高效能生活 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够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摆脱事必躬亲的思维

开场:

           大家好,我是Minny。 时隔四个月再次开始拆书之旅,很高兴在此与大家相遇。

分组:因为人数少,两位老师各自为一组。

      我今天带来的这本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今天选取其中一个章节:要事第一原则,其中关于高效能的秘诀——责任型授权的案例。 

(事件场景)在生活中,一部分人讲究事必躬亲,随之而来的就是应接不暇,让我们来看一位尽心尽力的妈妈:又到了周末大扫除的日子,妈妈一早起来,把早饭做好,叫爸爸和孩子们起来,她匆匆吃罢早餐,赶快去准备大扫除的用品,准备完毕。看到还在餐桌前说说笑笑的父女们,又委屈又着急:“你们快点吃吧!还在那里有说有笑的,为了让你们多睡会做好饭才叫你们,也不知道快点吃完帮我,我都准备好工具了还不知道着急。”妈妈发泄一通,家人快速吃好早餐,一起行动。大女儿被安排擦地板,小女儿被安排整理衣橱,爸爸被安排清理厨房,妈妈先收拾了一会,开始验收各方面成果,当她看到大女儿居然没有按她所说的用抹布擦而是用拖把时,简直无法忍受,立马让女儿停下,自己干了起来,看着自己擦干净的地板,又欣喜又疲劳;当她看到小女儿折的衣服居然是用两折、而不是三折时,又让小女儿停了下来嘟囔着“让你们干什么也干不好”,自己上去又把衣橱整理完毕。到了厨房,发现爸爸居然没有用油烟机专用清洗剂,而是用洗洁精在清洗,又忍不住插手了。大扫除完毕,一家人坐在沙发上面面相觑,妈妈委屈其他家庭成员什么事也没有做,其他人无奈怎么做也不顺妈妈心。 

(提问)
你是不是也和故事中的妈妈一样,有时候事情交给别人做不放心?或者别人不按自己的方法做不顺心?结果自己大包大揽事必躬亲累到够呛?或者机智如你,遇到类似的事你是如何安排的呢? 

(影响)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里,事情是层出不穷的,如果我们纠结于做事情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授权于他人,一方面自己会心力交瘁忙乱不堪;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与他人之间的合作,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哦。 

(解决)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高效能秘诀:授权。这个方法关注的重点是最终结果,给人们自由,允许选择做事情的方法,并为结果负责。这种授权方式在起初可能费时费力,但十分值得,通过责任型授权,让信任推动双方进步、事情高效解决、个人和团体发展和成长。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我们在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摆脱事必躬亲的思维成为管理者,在多重事务面前,通过责任型授权,双方在预期成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责任归属、明确奖惩方面达成共识与承诺,从而能够授权于他人,解决事必躬亲的痛点,提高效率。通过对本书的了解,学习者开始学习和应用高效能人士的习惯,提高工作生活效率。


原文片段:(一个责任型授权的案例)

    有一年,我们开家庭会议,计论共同的生活目料以及家分配。会议然界不间可知,因为孩子还小,我与子分担了大部分工作当时岁的史幕芬已懂事,自题负量照顾庭院,于是我认真指导他如何做个好园丁。

    我指着邻居的院子对他说:“这就是我们希望的院子一一绿油油而又整除了上油外,你可以自己想办法,用水桶、水管或喧壶光水都行”。

    为了把我所期望的整洁程度具体化,我当场清理了平边的院子,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两星期的训练,史蒂芬终于完全接下了这个任务。我们协议一切由他作主,我只在有空时从旁协助。此外,每周两次,他必带我视整个院于,说明工作成果,并自己为表现打分。

    当时并未谈到零用钱的问题,不过我很乐意付这笔钱。我想,7岁大的孩子应该已有量任感,足以负担这个任务。

    那一天是星期六,一连过了3天,史蒂芬毫无动静。星期六才做的决定,我不望他立即行动,星期天也不是工作日,可是星期一他依然故我。到星期我有些按捺不住。不幸的是,院内脏乱依旧,史芬却在对街的公四里玩。

    我感到极度失望,不住想要唤他过来整理院子。这么做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却会给孩子推卸責任的借口。于是我为其难忍对到晓餐用毕,才对他说“照前几天的约定,你现在带我到院子里,看看工作成绩,好不好?”

    才出门他就低下头,过不多久更抽起来

 “爸,这好难的?

    很难?我心里想:你根本什么都没做。不过我也明白,难的是自动自发。

    于是我说:“不需要我忙呢?”

 “你肯吗?爸!”

  “我答应过什么?”

  “你说有空的时候会帮我。”

  “现在我就有空”

    他跑进屋去拿来两个大紧子,一人一个,然后指着一堆垃圾说:“请把那些捡起来好不好?”

    我乐于从命,因为他已开始负起照顾这片圆地的责任。

    那年暑我总共又帮了两三次忙,之后他就完全独立作业,心照一切。甚至哥哥坦乱丢纸,立刻就会受到指责。他做得比我还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作者是这样定义责任型授权的:责任型授权更加关注的是结果,给人们选择做事方法的自由。在这个拆页里,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责任型授权”,让史蒂芬担负起照顾庭院的责任。 我们一起看一下他是如何实施的?

第一,明确预期成果。爸爸通过邻居家的院子做示范,表示希望院子绿油油而又整洁。这个目标有实物参考、用了孩子能够懂语言、清理半边院子做示范,保证了双方充分理解预期成果。

第二,明确指导方针。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既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又要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在前期,爸爸给孩子进行了两个周的训练,让孩子了解到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然后放手给他做,孩子没有及时整理时也忍住召唤他的念头,让孩子没有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能学会承担责任。

第三,告知可用资源。告知孩子可以使用水桶、水管、喷壶,并且可以寻求爸爸帮助。、

第四,明晰责任归属。约定好每两周,孩子要带领爸爸巡视院子,说明工作成果,并给自己打分。有具体的考核时间,也有制定业绩的标准。

第五,明确奖惩。明确告知评估的后果,当孩子做得不好时,询问原因并提供帮助。物质上爸爸支付零用钱作为奖励。

由此可见,并不是把事情安排成谁做什么事就是“责任型授权”,还记得我们开始讲的那个故事吗?妈妈分配好每个家庭成员的任务,然后又对做事情的方式进行细致的要求与指导,这是“责任型授权”吗?

【核心差异点】不是,因为她没有进行共识,仅仅是分工,并且看重过程胜于结果。

这种简单分任务,让别人按指令一步一步完成任务的授权,重视过程胜于结果的授权方式,叫 “指令型授权”。

正反例对比:还记得我们介绍图书时的案例吗?妈妈事无巨细把方式方法严格把控,这种授权方式是?(指令型授权),如果妈妈只在意结果是否干净整齐,具体方式与方法事前给予提示不做过多干涉,结果由被分配到的家庭成员负责,这种授权方式是什么呢?(责任型授权)

【适用边界】 责任型授权好用,但并不是普世法则,如果使用对象没有自我判断能力,是不可操作的。另外授权的大原则不变,但是在实行时权限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要太高,尽量给出详尽的指示、充分的资源、直接的奖惩、频繁的考核;成熟的人则反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相信大家对责任型授权有了一定了解,我们来应用一下。请自己编一段关于责任型授权的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事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要表现出管理者责任授权的意识,双方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共识:明确预期成果、明确指导方针、告知可用资源、明晰责任归属、明确奖惩。5分钟时间进行编写,之后我们请人站起来说说他的剧本。


案例记录:

背景:转圈圈老师今天要来参加拆书帮聚会,但是儿子一人在家,午餐想吃西红柿炒蛋,于是转老师想通过责任型授权,让儿子自己做饭。

转老师:今天爸爸要去参加拆书帮的聚会,所以中午不能给你做西红柿炒蛋了。你可以自己来做。

孩子:那我要怎么办呢?

转老师:我给你100元。你去买需要用的食材,厨房里有鸡蛋,油盐酱醋这些调味料。如果你做的过程中有困难,可以打电话问我或者上网查资料,我相信以你的能力现在都能办到。(告知可用资源)

孩子:怎么算是做好了呢?

转老师:平时你看到过我做,我一般先炒鸡蛋再放西红柿,你可以参考。鸡蛋成型,口味只要你觉得合适就可以。(明确预期成果)

孩子:那我做出来不好怎么办?

转老师:相信自己,如果这次做不好,那一算是一次尝试,男子汉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就是一种收获呀!做成什么样你自己说了算哦。(明晰责任归属、明确指导方针)

如果做得好,那岂不是又多了一项新技能,这顿午餐就是你对自己的犒劳了。老爸也会为你竖大拇指。(明确奖惩)


结语:转老师引导儿子自己做西红柿炒蛋,明确责任归属、指导方针、预期成果、责任归属,并且告知了可用资源,让儿子有了一次大胆尝试,获得新技能,自己也从事必躬亲中脱离开了,参加我们得出拆书帮聚会了,真是一举两得呢!

谢谢老师们的分享,相信通过责任型授权的五个步骤,大家可以,养成管理者意识,学会借力与配合,让工作和生活高效起来。谢谢大家,今天拆书活动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