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两位心理学家推测,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很浅显,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说不定其他人会帮忙或打电话,说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经这么干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别人帮忙(或者别人已经帮了忙),结果人人都没帮忙。第二个原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它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到多元无知效应。很多时候,紧急情况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倒在小巷子里的男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只是喝醉了酒?隔壁的喧闹是需要报警的暴力打斗,还只是夫妻俩在吵吵闹闹,外人干涉不必要也不恰当?到底是怎么回事?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人很自然地就会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动来加以判断,我们可以根据其他目击者的反应方式,得知事情到底够不够紧急。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者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时,我们最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可我们很容易忘记,其他旁观该事件的人恐怕也正在寻找社会证据。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喜欢显出一副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样子,我们可能只是暗中瞟着周围的人,不动声色地寻找证据。这样一来,在每个人眼里,其他的人全都是镇定自若的,没打算采取什么行动。于是,在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下,人们觉得这起事件没什么紧急的。根据拉坦那和达利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无知”状态,“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累积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
根据我们已经看到过的研究结果,我的建议是从人群中找出一个人来,盯着他,直接指着他说:你,穿蓝夹克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这样一句话,就消除了一些可能阻碍或拖延救助不确定性,你把穿蓝夹克的先生放在了救助者的位置上,他现在应该明白,紧急救助是必要的;他也应当理解,负责提供救助的不是别人,而正是他本人;最后,他还应该很清楚自己应如何救助。
因此,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会认同原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多元无知效应很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段讲的内容是,危险事件发生时现场有大量的旁观者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人多的时候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很低,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责任分担原理,人越多单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少,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会帮忙,于是就不采取行动。
第二个原因是多元无知效应——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动来判断事情的紧急程度。可其他旁观者也是在观察寻找证据,大家都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于是大家都不采取行动。
建议:找出指定的一个人,眼睛盯着手指着(加深指定)说出指令:“你,穿兰夹克的那位先生(再次确认指定),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提出具体做法)。”一是:消除了多元无知效应,消除不确定性,让对方明白了救助的必要性。二是:消除责任分担效应,提供救助的就是他本人。最后:要提出需要救助的具体做法,不要让对方自己判断情况想要做什么。
大家都记得今年4月份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吧。这件事充分显示了多元无知效应和责任分担效应。下面是警察与这个女生的对话:
探员:在视频里,该名男子拉扯你的时候,一个穿着制服的酒店工作人员过去了,他制止这名男子了吗?
弯弯:我的喊叫声把酒店的保洁人员叫过来了,他一开始以为我们是小两口在吵架,就在旁边看着,没有强烈的制止。
探员:在视频里,你在该名男子打电话的时候,试图逃脱过一次,后来又被他拽走,他想把你拉到哪去?
弯弯:他想把我往电梯间里拉,那里没有监控。
探员:后来的是怎么得救的?
弯弯:一个路过的女住客,应该是感觉不对劲,后来看到就一直站在边上,但她也没敢贸然来救,直到我被往楼梯间里拉,她出手相救了。因为我呼救的声音比较大,又有更多的住客出来,这个男的看人越来越多,就逃走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女生一开始呼救的时候,是没有住客出来的,这其实就是多元无知效应,我们住过酒店都应该知道,尤其是这种商务酒店的隔音并没有那么好,走廊的呼救在房间里是肯定能听到的,可一般人包括我们自己听到了这种呼声都需要判断:这是紧急情况吗,还是小两口在吵架?我先等等,是否有进一步的变化,再看看其他人是否有反应吧。而且酒店的保洁人员走过去了,但他也同样产生了不确定性,于是站在旁边只是观察,并没有强烈的制止,更没有报警。一个女住客路过,也是一直站在边上看着,没有贸然来救。
事情的转机:女生被往楼梯间拉,呼救声比较大,于是有更多的住客出来了,女住客也终于出手相救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因为:1,此时的情况减少了旁观者的不确定性,减少了多元无知效应,大家也观察到别人也都开始有反应了,于是开始确定了这是个紧急情况。2,此时减少了责任分担效应,在女生旁边呆着的旁观者没有那么多,于是女住客挺身而出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你是否遇到过或关注过什么类似的情况或新闻,请针对当时的情况利用拆页中的建议,设计一下你的具体求助做法和说辞。
如果没有,那么假设你是和颐酒店遇袭的那个女生,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但周围有很多潜在的住客和来往的服务员以及不是出现的路过的人,在当时的那种情景下,利用我们拆页中的建议,设计一下你的具体求助做法和说辞。
请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和演练5分钟,5分钟后我们会请小伙伴说一下你的心得和具体做法。
学习者经验分享:
梅若雪:爸爸在家里听到楼道里有女子呼救,但一开始不确定,爸爸犹豫一下,不知道是否有人在吵架。爸爸出门查看,开门才发现是很大的呼救声,救了女子。觉得女子应该喊着火了而不是救命,或者是喊几层几号的那个大姐,帮我报个警。
阿尤:工作中,跨部门合作,医学联络官让下面的一个经理负责现场的服务工作,结果他只是发了邮件分工给大家,结果到了现场我发现大家都是站着,没有人去做工作。医学联络官说工作交给经理,但经理没认为自己只是协助,认为自己发了邮件大家就应该看,所以最终每个人都不知道要做什么。改进:发邮件同时发微信,现场也沟通好。
武颖:参加婚礼的时候有一次现场十分混乱,因为新人没有安排细化的工作给每个人,认为朋友都来了什么时候就都能自然而然有人去做,可大家都认为这事肯定已经安排了人,于是状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