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林枫淇,生长于湖南而成长于海南,02年来海南求学,08年创业失败后,求职于一家K12培训机构,因为期末考试前免费给学生加一节复习课,被机构老板闯入强收学生学费,冲进办公室甩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愤然离职,那节复习课的学生也成了我自己开班的第一批学生;
我始终坚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做一个传道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我来到“拆书帮”,准备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更加优秀的学习促进者。
【介绍拆书帮】
“拆书”是以成人教育学有效学习五大公理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论,它通过以学习者自身需求为导向,主动关联学习者自身经验,聚焦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最终提升学习者各项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既有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还有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拆书家拿一本书,把书中的知识加工,现场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拆书家就是在“拆书帮”里按拆书家成长手册打怪升级成长起来的学习促进者。
而“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青年学习自组织,宗旨是为了让更多的信仰学习的人通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把知识拆为能力,把自己历练成为更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并帮助更多的人一起学习成长,从而让自己和他人体会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今天我的拆页选自《走进生命的教育——教练型班主任专业修炼》,这是一本教练技术运用到教学和班主任上的一本教师用书,大家用两分钟时间看一下拆页,从第一页的“意义换框法”那个标题,看到第二页连续三句黑体字的下一段结束“我们眼中的世界会有怎样不同”。
什么是框架?它是选择如何看待一个情境的角度和背景。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框架:半杯水,你看到的是“半空”还是“半满”。
当你选择了一个框架,你同时选择了这个情境的“意义”,而你的选择将会对你之后的决定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意义”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例如,当你选择了“半空”的意义,你看到的是少了什么,你会想“可以给水杯加水”;当你选择了“半满”的意义,你看到的是拥有的部分,你会想“还有半杯水可以喝”。
正如文中小故事的宰相那一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什么事情,当你赋予它正面的意义,你的心态就会不一样,进而你面对事情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也会不一样。
“意义换框法”就是尽可能在不如意的事情中找到正面的意义,寻找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内因,或者从更大的系统或更宽广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行为的正面利益和价值,而从中发现全新的机会和道路,指导自己随后的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提问来使用“意义换框法”,实现对心态的调节:
当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不妨对自己提几个问题,并找到答案:
①暂且不去想坏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抛开这些不好的感受,我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什么可利用的资源呢?
③对对方而言,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通过换位思考和换角度思考,我们眼中的事实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意义。
例如:当和朋友交流学习心得时,朋友总是质疑,这时你心里会产生:“他这么喜欢挑刺,我不想和他交流了!”
当我们先自我提问:他挑刺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心中的答案可能是:这样会促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所学的知识,并促使我能用更精辟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所学。这时,你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就会更积极地面对朋友的质疑。
【A1】
6月28号下午五点半,我接妻子回到家,一天没有看到我们的女儿布丁兴奋地手舞足蹈,我心里挂着自己TF1-1的片段选取,进屋后直奔书房,去我那一堆书里找片段去了,布丁兴奋完了之后,跑到我面前,拿着她的绘本往我身上爬,嘴里念念有词:“我爬,我爬,我爬到爸爸身上......”我心中有一丝不快,但是忍住了,继续翻手中的书,布丁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爬到我腿上坐着了,开心地打开自己的书,对着我喊道:“爸爸快看,爸爸看......”
此时的我有点不耐烦了,嘴上敷衍着:“好,爸爸看。”但是眼睛还是在我的书堆里打转,想找一本符合心意的书,布丁还是不停地在我身上晃动,我正准备义正言辞地叫她不要干扰爸爸思考,让她出去找妈妈玩时,她嘟囔着:“布丁想让爸爸陪布丁玩......”
顿时,我醒悟过来,布丁根本不是为了来干扰我,她只是一天没见我了,需要我的关注和陪伴,所以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吸引我的注意力,于是我放下手中的书,抱着她走向客厅,专心的和她一起看绘本。
布丁的行为,在我的思想框架中,是在干扰我的思考,于是我出现了负面感受,而当我听到她的嘟囔之后,心里的自我提问是:“她总是干扰我,对她来说是为了什么呢?哦!她需要爸爸的爱和陪伴”,当我换框之后,我的心态顿时没有了不耐烦,反而有点自责,没有好好陪伴女儿,只顾着自己的思考,布丁纠缠我的行为就赋予了积极正面的意义,也让我的行动发生了改变,决定专心的陪伴她。
【A2】
7月7号到7月9号早上6:30到6:45,挑选一件前一天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先写出当时的负面感受,然后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换角度思考,写下自己的答案,反复地念3遍,感受“意义换框法”的力量,掌握如何在负面情绪中即时使用自我提问来调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