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大家好,我是凌云,是一位努力升级打怪的新手拆书家~
很高兴今晚给大家带来2-1的拆书分享,
(学习目标)通过这次学习,让学习者掌握辨别“天真的练习”与“有目的练习”的方法,提高练习效率。
(分组)下面请大家按照2人一组,来分一下组。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拆书片段来自《刻意练习》——“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F:我今天要拆的这本书叫做《刻意练习》。他的作者安德斯 埃里克森博士,也是一位心理学家。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我们与大师级的人之间差距是正确有效的刻意练习。
A:这本书自2016年出版,就横扫简书和豆瓣好评榜,是当年工具类的畅销书,并获得了樊登、赵周、秋叶、张量等众多大咖的赞誉和推荐。
B:我们是不是曾经反复练习某些技能,像演讲、写作、手绘等,但是练了一段时间没有预期的效果,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天分。真的是这样吗?这本书告诉你这和天分无关,通过设定目标,然后使用刻意练习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的练习
如果对这种自动化的表现并不满意,你要做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工作了10年之久的老师,你想做一些事情,让学生对你上的课更感兴趣,并让你在课堂上更加高效,你该做什么?你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打高尔夫球,想再提高一些,该怎么办?你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打字员,想让别人对你的打字速度感到惊叹,又该怎么办?
这便是史著夫·法隆在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发现他自己所处的情形。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能够听到一串数字、把它们记下来、再念给我听,感感到很满意,而且,由于大家知道,短时记忆存在局限,所以,他的表现也和人们期的差不多,中等矩。他原本可以不停地这样记下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之后,最多能记住8个或9个数字。但他并没这样做。他参加不断地接受挑战,以便每次都能比上次多记住一位数字,同时也因为他是那种天生就喜欢挑战的人,所以,他在逼追自己变他采用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有目的的练习”,事实证明得更优秀。
这种方法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功。正如我们接下来将看到的那样,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如此成功,但它比通常的方法更有效一些,而且,这是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而我们的最终目标便是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史蒂夫・奥尔( Steve Oare)是威奇托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假设对话在一位音乐导师和年轻学生之间进行。这种关于练习的对话,音乐导师经常会跟学生讲。在这个例子中,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秦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简单地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我刚刚刚挥起球拍,努力去击球。我刚刚听到了那些数字,想办法去记住。我刚刚看到了那些数学题,正试着解答。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What: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是反复的做某件事情,希望只通过反复做,提高表现和水平。比如我们整天拿着手机到处拍照,从来不思考怎么做能提升拍照水平。而“有目的的练习”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Why:区分“天真的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能帮助我们提高练习的效率,去除天真的练习所带来的假象,比如小朋友每天花了很多时间练琴但没有进步;再比如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运动减肥上,但却收不到减肥的效果。
How:那怎么才能做到“有目的的练习”呢?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加强:
1、 定义明确的目标。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任务计划,加强引导练习,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2、 专注的练习。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 加强练习反馈。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检视和反馈。
4、 走出舒适区。走出舒适区,挑战极限。
举个例子:
记得我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对招聘的理解就是发布招聘信息,收简历,找简历,组织安排面试,等用人部门决策录用,有招聘需求之后又重复这样的环节,积累了些面试经验,后来转做其他模块后就很少在进行招聘工作。但在近一年的集团组织招聘管理工作过程中,我的直属领导指出了我过往的经验更多的是在人员搜寻技巧的重复,对渠道的建立、评价技术、录用决策掌握不够,不能精准的识别人才,分析性格,判定价值观,辨识风险。由于工作需要,在近一年的管理工作期间,我们做了渠道建设的改进,构建胜任力模型,做了评价中心等,我的招聘管理能力通过这些项目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所以,重复的积累是得不到提升,只有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快速成长。
适用边界:
无论是学习小的生活技能,如开车、弹琴、烹饪,还是提升关键的工作能力,如写作、演讲、设计等都需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己。再比如我们的拆书升级打怪的过程就是一项刻意练习。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有目的练习的话,我们很可能会陷入为什么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做练习,但得不到质的进步或者进步缓慢的困惑。从A到B有很多路径可以实现,如果不做有目的的练习的话,可能原本只需要1年的时间完成,可能我们要花费3年、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达成别人1年的成果。
A1:激活经验
1、拆书家提问设计:
1)接下来,请大家回想一下,在过往如写作、演讲、弹琴、减肥、成为三级拆书家等活动场景中,我们是怎样进行练习的,结果如何,请大家思考2分钟
2)思考完成后,请大家花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3)然后我们请1位小伙伴分享一下他/她的经历。
2、学习者案例记录:
陈琪:之前很胖,220斤,后来减到160斤,大学、工作开始就很胖,后来尝试去吃带脉、运动但始终没有减下来;后来请了私教,前后花了3万块,在他的正确引导和训练下后来就减下来了。自我反思:在减肥这件事上,自己是很有想法和意念的,但自己对减肥的认知很难辨别出来哪些活动或手法是否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外部力量,从教练那边得到正确反馈和指引。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个人建议,如果要去刻意练习某项事件,一定要找到在这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他的正确反馈,将会事倍功半。
A2:催化应用
1、拆书家提问设计: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如果再回到当初的场景,结合今天的“有目的练习”的4个方面,您将会怎么做?
请写在便签上,然后我们请1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2、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结:
感谢小伙伴的分享。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制定明确的目标,列出行动计划,专注的练习,不断的检测反馈,让我们通过有目的的练习,提高练习效率,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