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提高提问意识
大家好,我是龙珠,刚才大家已经分过组了,那么我们开始吧。
我今天带来的拆解书籍是《提问的艺术》,本书的两位作者安德鲁和杰罗德分别是客户关系领域的超级顾问、世界顶级的慈善事业咨询师。这本书是教你如何通过富有技巧性的提问来提高沟通效率并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它被誉为“风靡全美、影响无数人的神奇提问书”。
大家可能会好奇,对比同类书籍,这本书有什么优势吗?相比其他很多提问类书籍,这本书让人爱不惜手的原因是它的内容分为商业、人际、人生三个不同方面,而且每一章都是用故事案例和大师的睿智问题来体现提问的艺术,实践性很强。
在开始之前,我想让大家设想两个情境,第一,在朋友向你抛出问题时,你会直接告诉他答案或建议还是会提问呢?第二,当你的家人不断向你抱怨时,你是安慰、批评还是会提问呢?我们在未经刻意训练的情况下,通常喜欢的是表达而非提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人类的本能,自然反应嘛。
那提问的技能对我们重要吗?回到刚才两个情境,如果你用探究朋友问题根源的想法去提问,他的思路会随着你的问题而拓宽;如果你用关心家人的想法去提问,她会感受到你的重视。如果你不知道该问些什么问题,那么书中33种情境300多个问题可以帮到你,作者为我们提炼了“在正确的时间问正确问题”的关键技能。
好的问题不但能推进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更能帮助我们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让我们用2分钟阅读一下原文片段吧!
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 《提问的艺术》P167-170
想象一下:你被绑架失去了自由。你无法再享受阳光的温暖照射。你那舒适的房子也消失了。而此时,你被关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中,而且它还非常阴森恐怖,温度不超过13摄氏度。此时此刻,你只需要像英国著名诗人柯尔律治所说的“放弃对超现实部分的怀疑而融入其中去享受作品本身”那样,去想象一会儿。
再想象一下:你终身被锁在那个山洞里,面对着一堵内墙。你身后是一堆篝火,它发出的光影投射在了你面前的这面墙上。正因为你被锁住了,无法转身看到光影从何而来,你仅能看到你面前的这堵墙。
接下来,你把时间都花在琢磨篝火投射在墙上的光影上。这些光影不停舞动变化着位置。你赋予这些光影某些意义,并不断地揣测着它们来回移动的原因。你猜想一定是谁故意弄出了这样的影子。这些光影离你是如此地近,以至于你仿佛都能看到黑暗山洞外面的真实世界了。
通过你所看到的这些光影,你得到的生活感悟是什么?你只能看到现实投射在山洞墙上的光影,而非真实的东西。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认识是多么地贫乏?你对世界即将发生的事情的了解是如此有限,就像你面对山洞的墙时一样感到困顿?
这只是一段离奇而令人毛骨悚然的剧情,还是我们对自己周边生活的认知多么有限的最精确写照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这描述为“洞穴理论”,你可以在《柏拉图的对话》一书中找到这一理论。这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间的一系列对话。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哲学家就像一位刚从洞穴中释放出来的犯人一样,现在终于能看到现实的真实面目了。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他是一位杰出的、善于提具有影响力的问题的大师。他在教授学生时,并没有采取演讲的方式,而是传授给学生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他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维。他总是能揭示出这些问题的本质。尽管只是慢慢地一点点渗透,但却总能直达事物的核心。
如今,你可以将苏格拉底的方法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如何才能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呢?
首先,从提问开始,而不是去阐述、声明或命令。
其次,问一些每个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这可能会让他们大吃一惊。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提高提问的意识,在与人沟通时不再直接阐述、评论或者发命令,而是通过提问,推进更深入的交流。
(what)很多时候人们遇到的事情或问题并非表面所反映的一样,用提问的方式不但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同时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why)原文片段的情景貌似离得我们很远,但在现实中,我们面对事情,很多时候会直接进入情景,在受限的情况下作出的评判是不全面的,就像在洞穴中只看到光影一样。比如,你的老婆告诉你,你们的小孩在学校与另外一个小孩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她的描述是客观的吗?你的同事正在向你介绍一个理财产品,但你对理财知悉甚少,那你的评估又会有多准确呢?
苏格拉底运用提问去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本质就像走出洞穴去了解真相一样,如果我们像苏格拉底一样运用提问拨开云雾,可以怎么做呢?书中给出了两个思维层面。
(how)
第一,面对事情或别人的提问,不先给自己的答案、想法、结论...,而是把想法换成一个问题(注意不是质问)。在这个思维层面主要是强调先拥有提问意识,偿试用提问代替表达。
例如,你跟爱人因为一些事发生争执,爱人说了一句“我受够你的坏脾气了!”(这是爱人的想法)
爱人把想法换成问题:“你生气时是否想过,这会影响你和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系?”
(你随着问题思考而不是立即反驳)
第二,问一些谁都会想当然地回答的问题,把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的词,用提问弄清楚。
一个词的意思,在不同的人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定义,对可能会有歧义的词进行提问,沟通更清晰。
最常见的例子有,朋友跟你说:马上就到。“马上”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的表示可长可短,这个时候可以进行提问:你的马上是多长时间呢?或者是当你的朋友向你提议:这周我们过一个有趣的假期吧!为了避免误会,你可以追问:你所说的有趣是什么样子的?
(我的A1)我举一个自己的粟子:我的宝宝因为学习需要一部手机,为减少冲突,我们约定晚上10点半后手机放一个固定地方,上上周,10点半过后,宝宝还拿着手机玩,我看到时很生气的说:你违约了,手机要冬眠3天。当时宝宝第一反应像是立刻崩溃了,情绪很激动,对着我不断哭诉。
(应用第一个层面提高提问意识,把想法变为问题)同样的情况在前两天再一次出现了,两个宝宝超过10点半还拿着手机,像是在研究着什么,我当时反思了上次直接下定论,后果是导致宝宝很伤心,这不是我当初想达到的目的。稍作思考,我问:你们在做什么呀?(这个问题一是表示我关心和好奇,想了解宝宝在研究什么;二是希望通过问题让宝宝意识到她们现在的行为),她俩当时的第一反让我记忆犹新,宝宝立刻把手机放回钢琴上,像没事一样走开了。
(坏处)用提问和直接阐述的区别,现在大家能感觉出来了吗?如果我们没有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或是没有通过提问更进一步了解对方,而是将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或是把观点强加于人,会更容易发生冲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误会,矛盾会越积越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适用边界)当然,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用提问,在事情并不是十万火急的时候,在我们想与对方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在我们希望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思路。
那么,伙伴们,请回顾一下,你最近一次因为直接阐述、声明或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而造成冲突的一次不愉快经历,下面有一些词,看看哪个词跟你当时的感觉相近:不耐烦、不满、不高兴、愤怒、挫败、烦恼、困惑、害怕、着急、失望、难过、内疚、悲伤…….,这次经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跟谁,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请用2分钟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写下来。
瑞云分享A:
瑞云所在公司的部门新来了一位团队负责人,因为对团队成员还不太熟悉,让瑞云帮忙做一份团队人员的工作分工表,工作分工表做好发给大家后,团队其中一位女同事跟瑞云反馈,A项工作不应该是她负责的项目,瑞云觉得A项工作较适合女同事,女同事负责A项工作没有问题,当时是各有各的想法,瑞云未对女同事反馈作调整处理;一周后,团队负责人问分工的完成情况,瑞云想起女同事的反馈,A项工作未有落实分配到人,团队负责人询问A项工作适合分给谁,瑞云在没与女同事进一步沟通了解的情况下,把A项工作较适合女同事的观点直接向团队负责人汇报,团队负责人出于对瑞云的信任,最后把A项工作确定分配给女同事。事后,女同事表示不满,认为瑞云不重视她的意见、故意为难,而瑞云因为未就女同事反馈情况事作进一步了解,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直接表达了自己观点和想法而感到内疚。
谢谢瑞云的分享,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一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不去阐述、命令或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想法,而是把想法变成问题进行提问,作进一步深入了解;二是通过提问,把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的词弄清楚。
还回顾了我们最近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那么,请再思考一下,根据刚才学习的思路,在同样情况下,你能怎么做?可以向对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瑞云分享A1+:
如果再遇到同样情况,我会了先不发表自己的想法,跟同事了解工作分工的问题,同事说某项工作安排给她不适合的理由是什么?适合她的工作有哪些?哪些同事适合该项工作?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