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李敏,今天我们的拆书活动需要大家通过分组讨论,根据今天到场的伙伴人数,我们简单分下组。
【学习目标】
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每个人固有的思维模式造成了我们对他人行为不同的解读。然而你以为的“真相”就是真正的“真相”吗?希望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RIA现场学习后,小伙伴们能够在与人沟通时不再用自己的主观评判对他人下定论,而是能够准确使用知觉检核的客观方式来正确沟通,理解他人行为的真正意图。
【图书介绍】
今天要拆解的片段来自《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由罗纳德和拉塞尔合作撰写,倾注了两人多年来关于沟通的专业经验,从沟通者、沟通信息和人与人关系演变三个层面教你全方位掌握沟通技能(F)。这本书初版至今已经30年,再版15次,是畅销全球的人际沟通教材。这本书将沟通技巧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内容非常生动具有吸引力(A)。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分辨出沟通中的盲点和错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书中的策略和练习,修炼成为沟通高手,使你在与他人沟通时如鱼得水,正确理解他人意图和表达自己,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B)。
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議?)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知觉检核( perception checking)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Sillars&Pomegranate1997)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学习目标】
【what】知识点和相关理念
原文片段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正确理解他人行为意图的沟通技巧,叫做“知觉检核。”首先解释下,“知觉”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听着像天书吧?其实很简单,翻译下就是,你如何认知看到的客观事物。知觉的差异使我们面对同一事物时,会有基于自己不同认知的诠释,因而容易造成对他人的误解。而知觉检核就是一种弥补知觉差异,克服沟通障碍和误解,理解他人真正意图的技巧。
【why】前因后果说明(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在诠释他人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时,往往不是使用“知觉检核”的方式,而是常常因为“我以为”“我认为”的主观评判,造成对他人的误解。交情深浅、既往的经验、相关信息、对对方的满意度以及自我主观的态度和期望、自己的身体状态等等,都会影响我们对同一行为的判断,“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这种影响会使我们忽略客观的事实,得出一个很有可能带有偏见和误解的结论。这样主观评判造成的误解,很容易使我们和对方都产生不良的情绪,从而发生不理性的行为和对话,伤害彼此的感情和关系。
【反例】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周五,我老公下班回家就阴着一张脸,我跟他说咱两一起看电影去吧,他也爱答不理地说,“我不想去。”我一下子就火大了,“你今天工作不顺心地冲我撒什么气啊?”老公也一下爆发了,“你有毛病啊,我就是累了,不想说话不行么”。本来美好的周五晚上就这么在低气压中度过了。
【how】行动建议和步骤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应用知觉检核的技巧来正确沟通呢?原文给出了三个步骤,我们来逐一讲解下步骤中的关键点。
1. 描述对方行为。描述的关键点是,你要描述的是客观事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而不是主观判断,避免“我觉得”“我认为”的描述。举例说,我看到你脸色不好,这个是客观事实;而我觉得你生气了,这个其实是主观判断。
2. 列出至少2种可能诠释。关键点在于,是语义表达方向不同的2种诠释,如果你的2种诠释过于相像,对方就没有澄清的必要了。
3. 请求对方澄清。可以是请对方澄清感受,也可以是澄清行为或者目的。
学习了知觉检核的沟通方式后,回到上周五我跟老公的那件事,我可以这样和老公沟通。“老公,我看到你脸色不太好,说话也很少(行为)我不确定你是不是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对我撒火(第一种诠释)还是只是单纯累了不想说话(第二种诠释),你可以告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吗?(请求澄清)如果我是这样沟通的,肯定就不会有当时我和老公的吵架了。
【适用边界】就像所有的沟通技巧一样,知觉检核的步骤也不是处处都有效的机械公式。特别简单的情境,比如说“你最近好久都没来坐坐了,发生什么事情了么?”这类的情景使用单一诠释加请求澄清就可以解决。更简单的场景甚至可以直接问“怎么啦”要求澄清而无需场景描述和诠释。步骤完整的知觉检核方式适用于容易产生误解的,有一定判断复杂性的情景。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拆书家李敏提问: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好朋友发了微信,ta却过了2天都没回复,你认为不回复就是对你有意见(主观判断),“我得问问ta对我有什么意见?”但事实是好朋友手机丢了。妈妈几乎隔一两天就给你打次电话,这次一周了也没来电话,而你们最后一次交流时发生了争执,“我得问问她怎么那么小心眼呢?”但事实是妈妈病了不想让你担心。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境或者其他情境下对别人的行为直接做出主观判断导致误会发生的情况呢?最后沟通的效果如何呢?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跟小伙伴们讨论一下,稍后我们请一名小伙伴分享一下。用1分钟简要介绍下经验即可,不需要一一对照步骤。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小H:学校没有空调,我去姐姐家住了2天,回宿舍之后发现舍友对我非常冷谈,也不跟我说话,我们之前关系非常好。我就很郁闷,主动示好后她还是不理我,对我依然冷淡。我觉得她是不爱我了,对我有意见么?于是我就对她也很冷淡,两人冷战了好几天。几天后才知道是因为舍友喜欢的男孩好几天没有跟她一起玩游戏,认为男孩不再喜欢她而难过,并不是对我有意见。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李敏提问:
如果回到你刚才想到的过去的场景,你是否可以对照“知觉检核”的步骤和关键来重新跟对方正确沟通,理解他人行为的真正意图呢?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反思加工,然后我们请其中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分享的时候要告诉我们时间、地点、是怎样的情景和对话,最后的结果又会是什么。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小H:学了知觉检核的方法后,我会先问舍友”这几天你看起来好冷啊,都没有笑容“(行为),然后再问她“你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第一种诠释)还是觉得我这几天没有联系你冷落你了?(第二种诠释)”最后跟她确认“你到底怎么了?”(要求澄清)
【总结收尾】
我们最后再回顾一下知觉检核三步骤:客观描述行为——列举2种诠释——要求对方澄清,希望大家以后能够有意识地适用知觉检核的方式,来获得优质有效的沟通。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