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怪诞行为学(3)》 所属活动: 羊角村分舵线下拆书 第19期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预期的力量 学习目标: 适当调节预期区间,获得满意的体验结果

开场: 大家好,我是奕潼,职业是一名钢琴老师~虽然我一直很努力的想树立起一个温柔,矜持,内敛的教师形象,但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在经历过一次次人设莫名其妙的崩塌之后,我的代名词就变成了“逗比”...
今天是我第二次拆书,虽然在本村,但是依然很紧张,大家一会苹果洋葱尽情的拍过来吧,我受得住!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亲爱的丹:

你好!

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研究表明,当我们希望某次经历具有某种意义的时候,预期的力量能够改变此次经历,并使它符合我们的预期。例如,你自己的研究表明,在读了一篇关于葡萄酒的正面报道之后,葡萄酒喝起来口感更好了;当我们认为啤酒的味道令人作呕——因为啤酒里面含有黑醋时,我们的预期就会让我们讨厌啤酒(在盲品的时候,黑醋其实可以提升啤酒的口感)。这些结果大都符合我的个人经历。然而,你没有提及的是那些太过美好的预期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换句话说,当对某件事情的意义过分夸大之后,其效果还会是一样的吗?

我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是,当我热情地向朋友们推荐一部电影的时候,他们偶尔的反馈却是“并没有那么好,我原以为它会很棒!”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朋友并没有用一种积极的视角去看这部电影,因为我过分夸大了它的好。你认为过分夸大会适得其反吗?

                                                                                                                                奥米德


我的直觉跟你的一样。我在大力推销或大肆宣传某个事物的时候,我的朋友们都会对它抱持极高的预期。这些极高的预期就成了他们判断这一事件的标准,当其不可避免地达不到这一标准的时候,他们对这件事的整体满意度就会下降。

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较高的预期可以改变我们的体验,比如改变20%。这意味着只要这种预期处于适当的区间,它就可以“吸引”人们并产生相应的效果。但是,当这种预期过高时(比如,高出60%或者更高),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会变得过大,难以弥合。这种差距会使结果适得其反,降低人们的满意度。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希望你的朋友得到较好的体验,就夸大一些好了,但不要吹嘘过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书籍介绍:今天我带来的这本书是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3-非理性的你》。他除了是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的年轻教授,还是认知心理学博士。

艾瑞里在18岁时发生一场爆炸意外,全身皮肤70%被灼伤,住在烧伤病房三年之久。在治疗期间,他身穿黑色的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自嘲为“蜘蛛侠”。

在这个漫长、无聊又痛苦的阶段,这套“蜘蛛侠”服装拉开了他与外界的距离,让他以局外人的眼光重新看待身边的世界,从而有了探索人类行为与经济关系的兴趣。

光看名字会觉得这本书有点奇怪,但是翻开第一页的话我很喜欢,他写道“本书献给行为古怪的人、复杂的事物,以及人性之美。”

作者通过和读者书信回答问题的方式描述了各种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对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做了专业又风趣的解答,是一本让人愿意读下去的一本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拆页,阅读时间两分钟,读完的小伙伴请示意我。


这个片段讲了预期的力量。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事,很多人会让我们抱有期待。但时当我们真正经历过,尝试过之后,或许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满意度。

比如前阵子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好多人都说刘若英拍电影了,才女,有情怀,很好看。但是我看了觉得一般般,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预期太高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标准,而当一项事物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时,人们对其满意度就会下降。

拿我自身的一个例子来说吧,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回家,闺蜜强烈给我推荐一家咖啡馆的果汁,叫做“初恋”。她说“这个‘初恋’太好喝了,那口感绝了我告诉你!酸酸甜甜的,闻着味道就像夏天里遇见初恋的感觉,酸酸的有点忐忑不安,但是甜甜的在自己心里,又有些期待~~你不喝绝对后悔!”

我一听这果汁好啊,闺蜜是个资深吃货,她评价都这么高了,那必然是口感绝佳啊!当时我就马不停蹄的拽着她去了那家咖啡店。

果汁上来后我赶紧就喝了一口,闺蜜一脸期待的问“怎么样?是不是特别特别好喝?”

我停了一下说:“可能我这个初恋在来的路上出了点意外?这味儿不太对,和你说的不一样啊。”

闺蜜一脸不信,“不可能,我喝一口尝尝!”

喝完后它一脸郁闷“完了,我的初恋变味儿了...我不开心。”

我当时心里落差也很大,只能说“嗯,初恋果然只能有一次,不敢奢求第二次~(捂脸)”

这件事就是很典型的预期过高了。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用作者给出的方法,将预期的区间设置在20%-60%,不要超过60%。打个比方,我们在推荐一些事物的时候,原本想说“特别好,非常棒!”可以试着换成“比XXX好,还不错,值得试一试”,这样一来,不会给对方过高的预期,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分组:现在请大家2个人一组进行讨论。

指令:自己是否经历过这种情况?有没有听了别人的推荐,去尝试了一些电影或者美食?但是体验感却差强人意?

或者有一些推荐你去尝试了,意外的感觉还不错?可以回想一下当时对方是如何推荐的呢?

大概3分钟左右,然后我会请一位代表分享一下。

   【A1: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A分享:

     我也是个吃货,十年前在日本生活的时候,经常到各种地方去吃,但是我以前给别人推荐的时候习惯性的会说:“哎呀,这是我人生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你要是不去你这辈子会很失落!”但是有些时候,一些东西吃完觉得没什么特别,真的好吃但是也不至于讲到那么夸张,所以之后人们对我的推荐会打个折扣,从那以后我就不会用这种很“激烈”的单词来形容,虽然这种单词会很快的吸引住人们的眼球,但是如果换成“这个地方真的是我吃过到现在为止,还不错的,可以尝试。”我会发现其实对方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落差,所以不要用太强烈的,60%以上的形容比较好。

      【A2:催化应用

好的,通过刚才的讨论分享,大家都了解了预期的力量,那么接下来请大家在便签上写下自己的A2

你们最近有没有想推荐给别人的事物?学习了上述方法,要如何去推荐给对方呢?写好后我会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A2: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R案例:

      下周我会去其他分舵拆书,到时会有新的小伙伴来听,我打算和他们介绍一下拆书帮,希望他们听过我的介绍会感兴趣,但是又不至于觉得是夸大其词,我准备这么说:拆书帮首先它是一个公益性的学习组织,我自己也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来到拆书帮时候,我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很多方面提升的很大,特别是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话,一定要来加入这个组织,收获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