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在美食中享受拆书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段昱带你好好学习 学习目标: 掌握假设的思维方式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晚的拆书家,我的名字叫段昱,不是天龙八部里那个 “段誉”,而是软件公司的一名IT男。我的网名叫“知昱”,取自知行合一的段昱的意思。用三个标签做一下自我介绍:

第一个标签已经说了:IT男、软件工程师,我现在是一家软件公司的实施顾问。

第二标签就是拆书家:一个刚入门的拆书家,如果按上学来说,就是小学一年级,刚入学。

第三个标签是我的一个特点:好奇心大,所以兴趣爱好广泛,包括健身跑步、绘画素描,还有就是读书拆书了。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方法论,提倡的是通过学习来改变我们行为,践行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拆书学习法的理念来自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分为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种方式。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就是便签学习法,教你如何用RIA的方式将一本书拆为己用;组织学习的拆书法则是由一位拆书家通过拆解一本书,将书中几个连贯的知识点串起来,加工出一场适用于组织的现场学习,就像现在我们正在的进行的这个活动就是一个组织学习法的现场实践。

 我再简单介绍下刚才说到的RIA学习法。

RIA(Reading Interpretation Appropriation)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

1.R表示的是Reading,原意是阅读、读物的意思,我们在这里代表的是书中一个片断,我们把它叫作拆页。

2.I是Interpretation意思是解释、翻译,我们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片断诠释出来。

3.A是Appropriation,在这里就是“拆为己用”的意思。我们按时间分为三种,分别是A1结合自己的经验回顾过去,A2面向未来制定计划,A3活在当下,现场演练。


  而“拆书帮”基于上面介绍的“拆书学习法”聚合在一起的一群学习者组成的一个社群组织,这些爱好者遍布于全国各地,大家就自发的组成了很多的拆书俱乐部,我们通常叫拆书帮分舵,拆书帮本质上是一个非盈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我们的使命就想是帮助更多的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成为学习促进者,成为拆书家。目前全国有65家分舵,其中正式分舵是38家,筹备分舵27家,分布在28个省份50座城市,拆书家会员大约有1500多人。

这是我们的拆书学习法与拆书帮。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正式进入今天的拆书时段,现在给大家发下今天的拆页,这个拆页的片断来自于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从书名我们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书。这个片断是全书中最重要的段落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一下这个片断,理解一下这个片断的重要性是什么?阅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P45-46主题:如何通过反思改善我们的假设 

我们常常把学习当作一件很正式的事情:要端正地读书,最好是在课堂里面,有老师讲解。事实上,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这里有一个本书中会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假设”。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 → 采取行动 → 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 → 研究原先假设 → 反思校正假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先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我为什么说这个片断是全书最重要的片断之一?大家知道这本书的标题就是《好好学习》,既然是讲学习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而这个片断则对学习的目的、本质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明确下学习的定义,根据百度词典的解释,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我们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包括今天我们来参加拆书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而我们学习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就是针对问题做出更好的判断与决策。拆页中给出了我们解决问题一般步骤,分别是做出假设、根据假设采取行动、最后得到结果。从这三步,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假设的质量高,后边采取行动就会正确、得到的结果就会更好。所以说这个假设是得到好结果的前提,所以假设非常重要。

那就有必要具体的解释一下什么叫“假设”。

举个例子:我们早上出门前会看一下窗外,看到外边的天气如果是阴天,我们就会想可能 “会下雨”,这个会下雨的判断就是我们做的一个假设。然后我们就根据这个假设在出门前先拿上雨伞,拿上雨伞是根据假设做出的行动,当然结果可能是没有下雨。这就是我们做事的一个过程,假设是会下雨,行动是拿上雨伞出门,结果是没下雨。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发现一个错误的假设导致了我们一个错误的行动。所以说呢,如果我们改变这个假设,提高它的的正确性,就会指导我们做出更正确的行动。

那么如何来改进我们的假设?以指导我们下次更正确的行动、更好的解决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反思的方式来实现,先从从我们已经做完的事情确定我们要反思的事件,具体的反思步骤包括:

1)明确这个事件的结果,回想出当初做的相关假设,将假设与结果分别列出来;

2)对假设与结果进行关联分析。不管假设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好好的分析一下我们当初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假设,我们是基于哪些已有知识、经验做出的假设,是知识本身的错误、还是我们理解的错误。

3)针对找到的问题进行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不好的假设找出原因,好的假设更进一步优化。

总体来说这个反思就三步:观察结果-分析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我为什么把这个过程叫做反思呢,因为我们大家过去更常用的是复盘总结,而复盘总结的落脚点更多的是放在结果与过程上,而这里反思的重点则是在结果与过程的更前边“假设”上。

我讲一个我原来做总结的例子,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前年我们公司拿到了一个软件项目,我们原计划是6个月完成,但是我们做了1年多才勉强上线。事后我们进行总结复盘,我的总结是按这几步做的:

1) 首先,对项目做了整体回顾,从头到尾的做了梳理;

2) 然后,对项目延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几条原因,比如项目管理混乱、需求变更频繁等原因;

3) 最后,针对这几条原因制定了改进措施。

可以看到原来的总结呢,主要是针对结果和过程的总结,收获也有,但可能会忽略项目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后来我学到这个方法后,再针对前期的假设做了反思。反思后得到了更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在项目开始前的评估上就出了问题,公司基于错误的假设做出了6个月上线的计划。而后来总结的管理混乱、需求变更频繁等问题并不是根本原因。


 【A2

现在既然学到了反思,就需要去实践一下,我制定了一个每天反思的计划。我准备从下周一开始,每天进行反思,主要针对内容就是我每天早上写的晨间日记, ,每天晚上8点到9点,用1个小时的时间进行。

针对日记中当前医疗业务的学习计划进行反思,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列出每天计划执行的完成情况,是否完成,完成了多少,找到制定计划时所做的假设。

每二步,先对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标分析,再对找到的假设进行重点分析,找到做出假设的原因,及相关的知识、经验等问题所在。

第三步,将分析反思结果记录下来,做出针对性的改正措施与下一步的执行计划。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一方面练习一下反思假设,更重要的则是培养一个深度思考的习惯,以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

-----------------------------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条线和一个点:

两条线:

做事的顺序线:做出假设 → 采取行动 → 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线:观察结果 → 研究原先假设 → 反思校正假设

一个重点概念:假设

总线成一句话就是“两点一线”。

 

我们针对假设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假设质量过程,本质上其实就是我们深度思考的一个过程,我想信只要不断的进行这种深度思考,肯定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与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我们的快速成长。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