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及自我介绍】
我们刚才已经分组了,黄燕同学做为组长。
大家好,我是姚莉。我的三个标签是学习、心理学、亲子教育。
【学习目标】
很高兴,在接下来的1个小时里,我们将一同学习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知识:了解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引导孩子发展良好的性格特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学习后,我们能够使用【行为】“客观观察、对号入座”两个步骤【澄清】,识别出孩子缺少归属感的行为类型是否属于“寻求过度关注”【界定】,完成第二部分学习后,针对“寻求过度关注”这种行为,我们能够使用【行为】“解释原因、拒绝回应、协商条件、持续鼓励”4个步骤【澄清】,制定出行动计划【界定】,避免给予孩子过度关注,填补孩子归属感的缺口。
【图书介绍】
【场景】熊孩子之所以被称为熊孩子,就是他们的行为常常让人无法理解,把父母折腾的直接就怀疑人生,比如说,早上你要先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去上班。可是孩子起床用了10分钟,洗脸用五分钟,吃饭用了20分钟,等等,你再三催促,孩子还是慢慢吞吞的,眼看时间越来越少,你气一个巴掌就抡过去了,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哭哭啼啼的去上学,结果你上班还是迟到了。无论你想了多少办法,每天早上类似的场景还是会出现。
【提问】为什么那么多的方法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呢?
【影响】如果我们找不到根治的方法,那我们将会陷入一种困境:我们费大量的精力、时间,辛辛苦苦的学习、实践、,但问题还是存在,还是反反复复折腾,我们仍旧疲于奔命,于是,我们最后只能是:算了吧,就这样吧,随它去吧。
【解决】我也一直深陷在这种困境中,直到我发现了这本书,《孩子:挑战》,我突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本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能够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拆页,就来自于本书庞大的知识架构中的第一部分——如何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对心理需求。
好了,在开始讲解之前,请大家先看看第一个的拆页R1,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
六岁的博比坐在桌子前面用蜡笔涂色,妈妈在旁边计划一周的食谱。博比开始用一只脚踢地板。“别踢了,博比!”妈妈生气地说。博比耸耸肩,停了下来。没一会儿,博比开始用两只脚踢起来。“博比,我说了,不要再制造噪音!”妈妈又呵斥了博比。他又安静了一会儿。但没两分钟,他又开始踢地板。妈妈一下子把笔摔到桌子上,打了博比一巴掌,大声吼道:“我说不要再踢了!你为什么总干让我生气的事呢?你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呢?”
博比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停地踢地板,他根本无法回答妈妈的问题。然而,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而且定有解决的方法,能够让妈妈和博比之间不发生战争,不制造让两人都不舒服的紧张。
妈妈很生气,而博比没有意识到会让妈妈生气,博比有一个背后的动机理由。妈妈对博比吼叫和打他,能让博比感到成功,因为那一刻,他得到了妈妈完全的关注。博比的脚表达出了他的心声:“看我!和我说话!不要只顾埋头在你的笔记本上!”如果妈妈能看到这一点,就能了解博比的动机。他通过得到妈妈的过分关注来获得归属感。如果妈妈能够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的处理好这件事情。不断责备博比是个大错,这样比只会不断的惹妈妈生气。
【互动】好的,大部分小伙伴已经看完了,大家先想一想,,博比为什么要反复踢地板?
学习者回答:得到妈妈的关注,有归属感。
拆书家反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博比反复踢地板是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这关注就是归属感。
【what】对于孩子来说,有了归属感,就能够感受到被接纳、被肯定、被关注。而缺少归属感的孩子,所有行为的重心就是:竭尽全力去寻找能够获得肯定、关注的时机或者事情。
【why】因为,这是孩子最基本、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有了归属感,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作者告诉我们:孩子缺少归属感后,主要有2种常见的行为类型,按照归属感缺失程度,从轻到重,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争夺权力。大家可以参考拆页右边的信息。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让我们聚焦于第一种行为:寻求过度关注。
【强化概念讲解】那什么是“寻求过度关注”呢?寻求过度关注,就是孩子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成人围着自己转,例如卖萌、示弱、恶作剧、做错事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寻求过度关注”不同于“争夺权力”,两者很容易混淆。
争夺权力,就是孩子使用各种各样的的方法,拒绝服从父母的要求,努力让事情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下去。例如耍赖、对抗、忍受惩罚和疼痛、激怒成人等,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得到回应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会停止行为,而“争夺权力”的孩子,反而会加剧行为。
我举2个例子,大家判断一下:
例子1:5岁的孩子和父母一起逛超市,孩子总是到处走,父母不得不随时注意着孩子,一旦离远了就喊:“别乱跑,快回来,”。每次孩子都能够就回到父母身边,可是很快又到处走了。这个过程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请问这种行为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学习者回答:属于寻求过度关注。
拆书家回应:是的,这种行为类型就是寻求过度关注,因为孩子得到父母的回应后就停止了到处跑。
例子2:十岁的孩子和同学一起逃课去上网,却对父亲撒谎,说去了学校,激怒了父亲。父亲一边打一边吼:“你认不认错?你认不认错?” 孩子一边哭,一边倔强的喊:“我没错!”最后父亲打累了,孩子被打伤了。可是孩子仍然拒不认错,请问这种行为属于哪一种类型?
学习者回答:属于争夺权力。
拆书家回应:是的,这种行为类型就是争夺权力,因为孩子得到父母的回应——惩罚——后,对抗反而更加剧了。
【How】好的,看来大家都已经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了,那我们如何去识别孩子是否在寻求过度关注呢?根据书中的观点,我提炼出2个步骤:
1.客观观察。当发现孩子重复做出相似的行为时,我们要连续的、不带主观倾向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并且要观察整件事情的全过程,这个观察时间至少应该有3~6个月。
2.对号入座。把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对号入座。
【适用边界】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缺乏归属感,只有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或者关注,才会缺少归属感,也就是说,只有孩子在较长的时间里,比如说3-6个月,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缺少归属感,同时,年纪越小的孩子,缺乏归属感的行为类型越明显。青春期以上的孩子,就不明显了。另外,缺乏归属感还有另外两种行为类型,分别是寻机报复和自暴自弃,但是这两种行为很少见,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暂时不具体讲了。
【举例子】前段时间,我用这个方法去识别我儿子的行为类型。
我观察到我儿子做作业的行为是:有父母陪同,速度就快,没有父母陪同,就各种磨蹭,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儿手酸,……等等,父母催促一下,儿子就做一会儿,很快又开始磨蹭。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对号入座后,我认为儿子属于“寻求过度关注”。
催化应用
好的,我们的讲解部分就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试着做一次练习,
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奶奶捧着碗在后面追;或者父母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就满地打滚,再比如,孩子各种磨蹭,就是不能按时睡觉,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场景,你身边的孩子,他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请用刚才学的的两步法,判断他的归属感缺失是否属于寻求过度关注。
请每人把自己联想到的场景,编写一个小故事,可以写在拆页背面的模版,特别注意,故事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并且一定要包含人物对话设计。时间4分钟,然后我们请1位小伙伴上来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剧本】
时间 | 本月的月末 |
地点 | 家里 |
人物 | 我姐姐和她3岁的孩子 |
起因 | 月末是我姐最忙的日子,很少有时间陪同孩子 |
经过 | 我姐给了孩子一个玩具,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玩,这样我姐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但是孩子玩了一会儿玩具后,就摔出去,要求妈妈捡回来给他。 我姐说:“你自己先玩一会儿,妈妈没有空”。可是孩子继续缠着。 我姐只好放下自己的事情,去给孩子捡玩具,然后再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自己玩了一会儿玩具,又摔出去,然后要求妈妈捡。 我姐很生气,说:“妈妈现在很忙,没有空捡,你自己去捡”。 孩子开始哭闹、耍赖,我姐只好又去捡。 如此反复,最后,我姐只好一直陪着孩子,等孩子玩累了,才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
结果 | 所以,我认为,我姐的孩子,属于“寻求过度关注” |
【拆书家反馈】
东成同学判断得非常正常。3岁的孩子,摔玩具就是为了让父母关注自己,当他得到父母的回应后,就暂时停止了行为。
一家人到度假小屋避暑。爸爸出去钓鱼了,妈妈在厨房忙碌。两岁的希尔达站在门口。“妈咪!”“怎么了?”“妈咪!”“什么事,宝贝?“妈咪!”“我听到了,宝贝,什么事?”“妈咪!”妈妈放下手里的事情,走过去。“什么事呀?”“散步」”“等一会儿哦。”妈妈回到厨房继续忙。希尔达仍然站在门口,鼻子贴在纱门上。“妈咪」”“又怎么了?"”…同样的情况重复了三次。当希尔达第四次重复时,妈妈再次走向她:“哦,好吧,希尔达,我们出去散散步,但我等一下要回来做晚饭哦。”"妈妈牵起希尔达的手,扶着她下了台阶,两人一起去散步。
希尔达没有过去找妈妈,而是让妈妈过来找自己,妈妈的回应是对希尔达寻求过度关注的最终妥协。
这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并不快乐,她认为当她不能得到关注的时候,她就没有了价值感,没有了家庭地位。她不断寻求确定自己是否重要。因为有这样的自我怀疑,当妈妈注意到她,她就停一下。很快,她又会产生同样的潜意识疑问:“妈妈仍然会关注我吗?”“我在妈妈心目中有重要位置吗?”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会产生多么可悲的影响,而且妈妈在此时也觉得很无奈。每次希尔达的做法得到妈妈回应时,就是一次成功,这样反而给希尔达渐渐形成了一堵“墙”,这堵“墙”让希尔达没有寻求获得自我价值的其他方式。每次她这样叫妈妈,都会成功。我们假设妈妈停止自己的回应模式,不再回应希尔达的过分要求,希尔达没有得到她习惯的妈妈的回应和妥协,她将会一刚开始会有不满和反抗一寻找不同方式解决她的无聊。这里不是说任由希尔达自己去寻找,这样有可能使希尔达做出破坏性行为,而是妈妈可以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帮助。妈妈可以在看到她有恰当行为时,给予她鼓励,就现在的情形而言,妈妈对自己不够尊重,任由女儿把她当成奴仆。同时妈妈也表现出对希尔达的不尊重,她不相信女儿有独处的能力。
【过渡】
谢谢伙伴们的努力,从大家的剧本中,我看到了孩子各式各样的行为表现,相信大家已经能识别孩子的行为类型了。这个识别的过程并不难,一点就透,对吗?难点在于识别后,我们怎么去做。同样的,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我们仍将聚焦于“寻求过度关注”这一种行为类型,寻找解决办法,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需求。
另外,对于暂时没有孩子的伙伴,接下来的学习,你们也会同样会有收获,因为,这些技巧,不仅限于孩子,我们与家人、同事、朋友之间,也同样适用。
【自测量表】
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大家先先来做一个自测表,测试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能够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对需求。时间两分钟。做完的伙伴,请举手示意一下。
量表自测题
“1”代表很不符合实际情况,“6”代表非常符合实际情况【解释自测题】
1.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里,我能够做到全神贯注。 | 1 | 2 | 3 | 4 | 5 | 6 |
2.我总是与孩子平等的协商行为规则。 | 1 | 2 | 3 | 4 | 5 | 6 |
3.我能坚定的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 1 | 2 | 3 | 4 | 5 | 6 |
4.我善于捕捉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 | 1 | 2 | 3 | 4 | 5 | 6 |
5.我善于用客观事实描述孩子的行为。 | 1 | 2 | 3 | 4 | 5 | 6 |
6.我能把孩子的失误与孩子的个人能力一分为二的处理。 | 1 | 2 | 3 | 4 | 5 | 6 |
总分: |
好了,大家的结果都出来了。那我现在讲解一下分数:
28分以上,说明你很善于,并且有合理的方法去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需求。
14-28分,说明你有潜力,懂一些满足归属感需求的方法。
14分以下,说明你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论测试的结果如何,分数高的伙伴,我们再接再厉,分数不高的伙伴也不用担心,我们第二个拆段学习,就是和大家一起提升的
【I拆书家讲解】
好的,大部分伙伴已经看完了,我先分享一下我的解读
【what】给予孩子过度关注,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父母也会因此而疲于奔命。
【why】因为这种状态的孩子对自己是没有自信心的。如果父母回应了过度关注,孩子的归属感暂时得到了满足,那就不会去尝试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够获得归属感,如果父母偶尔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应他,那孩子就会加剧自我怀疑,丧失勇气
【how】所以,面对类似于拆页中小女孩的寻求得到过度关注的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根据书中内容,我总结出4个步骤:
1. 解释原因。孩子第一次寻求关注的时候,用平和、稳定的态度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停止现在手上的事情,去回应他的要求,
2. 拒绝回应。孩子第二次寻求关注的时候,不做任何回应。我们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3. 协商条件。当孩子因为寻求不成功而开始各种抗议的时候,我们停下手上的事情,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一起协商回应孩子要求的条件,例如多少时间后就可以了,或者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后就可以了等等。然后,我们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4. 持续鼓励。当孩子做出合作的行为后,及时抓住合适的机会,用各种方式、持续的鼓励孩子。
温馨小提示:
在使用这四个步骤的过程中,有2点需要特别注意:①整个处理过程,父母都要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②前面3个步骤,是解决当前问题的,目的是:当孩子在寻求过度关注的时候,我们要避免给予他的过度要求,第四个步骤,持续鼓励,着眼于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是在填补孩子归属感的缺口,所以不仅限于解决当前问题,在其他时候还要及时的的寻找合适的机会,主动的创造机会去鼓励孩子。只有持续的鼓励,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够填补上归属感缺口。
【适用边界】另外,从这4个步骤中,我们也能够看得出,它适用于能够进行语言交流的孩子,如果是婴儿,整个过程就更简单了,可以直接省略掉第一步,剩下的3个步骤,我们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具体操作方法,请听下回分解。
【举例】好了。我再举我儿子的一个例子吧,说说我是如何采用上述步骤处理儿子寻求过度关注的要求。
儿子做作业的时候,时不时的和我说:“妈妈,这道题我不会”。我平和的告诉他:“妈妈在看书,暂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我希望你先做会的题”,然后继续看书。【解释原因】
儿子嘟嘟囔囔的抗议:“我不会嘛,你是不是不想让我完成作业”。我充耳不闻【拒绝回应】
儿子开始耍赖了:“你就想让我做不完作业!你就想让我做不完作业!”。于是我继续心平气和的和儿子商量:“妈妈现在必须要先看书,所以,要么你先做二十分钟,然后我帮助你,要么你做完一科后,我帮助你” 。
儿子选择了前者【协商条件】,于是他做20分钟作业后,我开始辅导他的作业。
等孩子做完作业,我鼓励他:“你看,你能给做到,你成功的坚持了20分钟”并且在平时,只要儿子独立做作业,我就抓住机会去鼓励他【持续鼓励】,终于我儿子现在可以独立做作业了,效果非常显著。
【A3促动参与】
刚才,我们学习了当孩子在“寻求过度关注”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做,才能避免给予孩子过度关注,又能填补上孩子归属感的缺口。大家觉得使用起来会有什么问题吗?
黄燕提问:前面3个步骤都理解了,也很好操作,可是第四步,我觉得还是不具体,鼓励这次词语,好空洞啊,不知道怎么操作,能不能再具体讲讲呢?
【回应与反馈】好的,谢谢你的反馈。对于你的问题,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哈:你觉得第四步“持续鼓励”很重要,但是你不太明白鼓励应该具体怎么做,是这个意思吗?
黄燕:是的
拆书家:非常好,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大家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惑?
大家回答是。
【明确问题】ok,看来大家都有这样的疑惑,那我们聚焦一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鼓励孩子。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啊,因为只有鼓励做好了,做对了,孩子的归属感才能够得到满足。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吧。
请大家在小组内探讨,集思广益。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或者参考拆页2中的案例,先在小组内讨论,时间4分钟,然后由组长进行总结。
组长分享:我们使用“5why”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本质
问题一:为什么不知道如何鼓励孩子?
答案一:因为我们平时也有鼓励孩子,可是效果不好;
问题二:为什么效果会不好?
答案二:因为时机不对、说话方式不对、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鼓励什么等等
问题三:为什么会有上述问题?
答案三: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鼓励孩子,不知道什么样的鼓励才是自然的、被孩子接受的
所以,我们认为问题的本质是:我们不知道合理的鼓励孩子的方式方法。
【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反馈:好的,大家讨论的问题本质是:大家鼓励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合理。对于这个本质,大家都认同吗?
学习者:是的
【引导讨论解决目标】
拆书家:ok,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本质,请组长继续带领大家在小组内讨论确认,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满意了。讨论时间1分钟,然后我们请组长进行总结。
组长: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目标就是:我们鼓励孩子,有了效果。达到这个目标,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就满意了。而效果就是孩子的自信增强了。
拆书家反馈:好的,那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通过鼓励孩子,让孩子的自信增强。
【引导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Ok,我们的目标已经确认了,下面,我们将进行最重要的一步:请组长带领在小组内讨论,头脑风暴,我们都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法或者技巧,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我给大家一点提示,从我们的经验中去找、从我们理解的知识中去找、也可以结合自测表中的选项。请把讨论出来的步骤方法写在拆页2的背面,讨论的时间10分钟,然后我将邀请组长来讲解大家讨论出来的方法。大家都清楚要讨论什么了吗?
学习者回应:“清楚”。
【分享结果】
拆书家:好的,时间到,我们请组长分享一下讨论结果。
组长:首先,我们鼓励孩子的时机是,当孩子表现出合作行为的时候,就及时鼓励。并且我们讨论出来了四个步骤来实施:①描述行为;②反馈感受;③承诺满足;④说出期望。
拆书家:这个解决方案,大家认同吗?
学习者回应:认同。
【整合第二个拆页的how】
好的。现在我们把这几个方法融合到之前的应对孩子过度关注的4个步骤中。
【小结】好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讨论成果。这个成果只是一个大致的思路,具体到某件事情上要如何去做,还需要大家遵循这个思路,去灵活应用。
好的,各位,我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共创出了一套解决方法,这套方法结合了大家的经验、一起共创出来的,是能够落地的解决方法!如果缺少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这个共创的成果都会有些许的改变。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大家体会到了一点点成就感吗?
学习者笑:是的
拆书家:这就是归属感,我们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感觉,成功的感觉。我提议,为我们的共创,鼓掌。
【A2催化应用】
【特定任务】有了成就感,那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去练习,应用这讨方法,实际解决问题,是不是更有成就感?所以,请大家在接下来的一周内,为你身边的某个孩子,识别他缺少归属感的行为类型,如果属于“寻求过度关注”,那么请应用我们刚才共创出的解决方法,制定出你的行动计划,填补孩子缺失的归属感。并将行动计划和结果分享到分舵的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面,我们大家一起复盘。我再重复一下作业内容:①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识别你身边的某个孩子,他的行为类型;②如果属于“寻求过度关注”,那么请应用我们刚才共创出的解决方案,制定出你的行动计划。
学习者案例:
魏东成:
①通过“客观观察、对号入座”,我已经识别出我侄儿的行为是“寻求过度关注”。
②我的行动计划是:
我会事先和我姐沟通,一起讨论成型行动计划。当侄儿又开始摔玩具、要求我姐捡的时候,我姐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妈妈现在很忙,没有时间陪你玩。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玩。不去捡玩具,然后就继续自己的事情【解释原因】;
当侄儿第二次摔玩具,我姐要坚定自己,不理他,继续自己的事情【拒绝回应】;
侄儿肯定会开始哭闹了,我姐要心平气和的和他商量条件,要求孩子自己先独立玩玩具20分钟,然后妈妈就来和他一起玩10分钟。20分钟后,我姐就准时回来和侄儿一起,玩10分钟,10分钟后我姐就继续自己的事情。【协商条件】
在平时,我姐也要注意侄儿的行为,只要孩子在自娱自乐的玩玩具,没有要求大人陪同,那我姐要及时鼓励他【持续鼓励】。对孩子说:“你独立的玩玩具,一直玩了半个小时呢!【描述行为】,我非常高兴【反馈感受】。如果你能够坚持了一周,我就给你买乐高【承诺满足】,你有很棒的自控能力,现在自控能力正在发芽,我相信,我们一起来保护小苗,最终你的自控力,将长成很高很高的大树【说出期望】。
持续鼓励,要持续至少半年,只要侄儿有类似的行为,我姐都要按照上面的步骤,鼓励孩子。
【结语】
好了,本次学习到此为止,我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理解了归属感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识别孩子缺失归属感的行为类型。同时,针对“寻求过度关注”这种类型,也有4个步骤去避免给予孩子过度关注,填补孩子归属感的缺口。
今天的学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我们还有机会一起学习,如何去识别另外三种行为类型,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做为我们今天学习的结尾: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的3-3晋级内容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