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孙颖,三个标签:IT从业者、亲子阅读践行者、拆书路上的学习者,今天是我2-4的拆书练级,我要拆解的书是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升级版。 这本书大家都读过吗?没读过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好吗?我看小伙伴们都读过哈,只有一位小伙伴表示还没有读完,不管读完还是没读完,跟着我的思路走就好,希望大家通过我今天的分享都能收获新知。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做高效学习者”,我先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高效”,并不是指读的速度变快,而是能很快的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解决问题。为了接下来更好的学习和互动,我们将今天到场的5为伙伴,分为2组。
【图书介绍】
F:本书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2012版)之后的完善之作,是一本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书。
A:与其它同类图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所提供的成人学习方法—拆书法,不仅有理论,而且通过拆书帮这个非营利性自组织,为大家提供了实践机会。
B:我们大家或许都有过这种感受,有些书中方法很好,作者也描述的很精彩,真到自己应用的时候,却无法将书中方法发挥到极致,就算拆书法,书中虽已描述很透彻,通过实际的练习也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而拆书帮提供平台、有优秀教练,帮助你掌握这个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迅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帮助你成为高级学习者,进而成长为学习促进者。
既然是要分享咱们拆书帮的镇帮之宝,那一定离不开“拆书法”这种学习方法。
正式开始前,我先提两个问题,大家可以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我后面的分享。
1、 在接触拆书法之前,你是如何阅读的?
2、面对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你是如何应对的呢?
今天的两个片段是互补的关系,第一片段针对致用类图书讲解拆书法的步骤,除了读书,我们每天也会接触很多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所以第二个片段在片段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将拆书法应用于网络碎片化信息的学习应用,讲解对碎片化信息的甄别。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片段。
【学习目标】
希望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大家对拆书法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以后在读书时不再是从头到尾为了读而读,而是带着问题或者目标去读,利用拆书学习的步骤,高效规划出自己的应用,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
接下来请大家花1-2分钟的时间,看一下原文片段。
“拆书七步曲”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知识在原书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现在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签。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在写下达到目标应实际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六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者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what】
这个片段讲解的是拆书法(RIA便签学习法)的七个步骤,拆书法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用来解决成人学习中遇到的读不懂、记不住、没时间、没精力等一系列问题,不管这个方法多么好,它也只是一种工具,所以了解和掌握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要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与学习中去。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以解决问题或者提升个人能力为目标的致用类图书的阅读。其实这也给我们学习者或者拆书家提供一个选书、选片段的思路,那就是从你自己的问题或者想提升的能力着手。比如我今天拆解的“学习能力提升”这个主题,就是我自己想要提升的能力。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
回到我刚才开场提到的问题:大家在接触拆书法之前,是怎样阅读的呢?是带着目标去读还是没有目标的为了读而读呢?一般我们会习惯性的从第一页读起,一直到最后一页。
如果没有目标的去读,一般就会出现读书犯困(很好解决了自己的失眠问题)、记不住(打开书就看,合上书就忘),这样时间长了,在书中没有收获,久而久之就不会再有兴趣去读书了!这将不利于个人提升。
下面我先分享一下,在接触拆书法之前,我是如何阅读的。
记得去年我们单位在建立图书角定书单的时候,因为看了一个大V的推荐书单中有一本叫《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正好那会对讲故事这件事也很好奇,于是就把这本书列在了书单上面,拿到手之后,就开始从头到尾读了起来,读了好久都没有读完,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到现在对于那本书的印象除了书名就没有其它的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选书,只是好奇,还没有上升到问题或者想要提升能力的层面,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看的时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侧重点的去读,结果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how】
那么对于致用类图书,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呢?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我将原文中的七个步骤,提炼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定位)选书、选片段:要以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为出发点(对应片段中的第一、二步)
第二步:(转化)用自己的话重述,激活经验,规划应用(对应片段中的第三、四、五步)
第三步:(践行)按照规划,落实行动(对应片段中的第六、七步)
第四步:(验证)实际应用中检验行动步骤是否可行,若不可行要回头去找原因,到底是因为方法的局限性,还是因为自己的理解不够透彻,还是其它的问题。(这一步在上面的步骤中没有列出,但我在实践以及读前后文的过程中,认为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我刚才的例子,如果我当时读《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不是因为好奇,而是因为正在准备一个PPT的演讲,我打算以故事开场,但我又不知道讲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怎么讲,于是我选择这本书来读,直接去找讲故事的技巧,并且快速浏览,找到适合用于开场讲故事的技巧的内容,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步的定位;接下来,尝试用自己的话去理解片段内容,并结合过往经验,规划出自己PPT演讲的开场,这就完成了第二步的转化,接下来我需要把已规划好的应用去进行演练,实践第三步的践行,最后在演练的过程中,去做第四步,用结果去验证步骤有没有问题,通过演讲前的练习和演讲过程中大家的反馈,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理想,那可以继续回到片段,或者结合一下前后文去寻找问题原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通过这四个步骤,不仅学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而且还利用新方法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问题。
【预防异议】
看到这大家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看到一个片段还要用自己的话重述,还要回忆相关经历,还要规划应用,那时间不就更长了,说是要解决看书没时间的问题,那我用这么多精力看一个片段,岂不是更没有时间看其它内容了,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我们阅读的目标,我们阅读致用类图书,是以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为目标,如果你读100页书却不应用照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读一个片段通过拆书法这个工具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哪个更节省时间呢?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在接触拆书法之前,你是如何阅读的呢?假如你是一位职场宝妈,生完宝宝之后,你想通过提升自己来为宝宝树立榜样,你想通过提升职场软技能来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比如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又或者在亲子教育、夫妻相处方面遇到了问题,那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你当时是如何做的呢?
如果时光可以回到那时那刻运用今天学的拆书学习的步骤,你会如何解决当时的问题呢?
【学习者案例分享】
黄蔚:
记得去年刚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没有工作,一心想着培养孩子,于是买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比如思维导图、最强大脑、记忆方法等书,当时花了一周的时间一股脑都看完了,做了一些笔记,至今记得的内容就是记忆的遗忘规律,其它内容都没有印象了。
现在反思当时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方向性的,选的都是学习方面的书籍,但学习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广,而且也不是针对问题去读的,所以整体效果并不好。
如果回到过去,用今天的方法的话,我当时想培养孩子,我也知道培养孩子首先要提升自己,我发现自己看书的时候,很难梳理清楚书籍的整体脉络,于是我买来了《思维导图》这本书,然后找到思维导图操作的片段,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自己梳理,这就是第一步;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理解,重述信息、激活经验、规划应用,这就是第二步;接着用规划的步骤,梳理清楚本书的脉络,完成第三步的践行;第四步就要验证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还没想到的点。如果发现问题,再做进一步的排查与调整。
【小结】
通过刚才对拆书步骤的讲解,小伙伴也反思了自己的经验,第一片段的学习就先到这。
刚才也说了,拆书法适用于致用类图书,那我们每天在网络上接触成百上千的碎片化信息,是否可以用拆书法更好地内化和应用呢?
答案是可以的,但需要我们有对碎片化信息甄别的能力。接下来就进入我们第二个片段的学习
【学习目标】
希望通过第二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以后在遇到网络上自己比较关注的碎片信息时,不再是全盘接收或者全盘否定,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分辨信息的真伪,进而能为自己所用。
【R】原文片段
下面请大家花1-2分钟时间,阅读以下原文片段部分。
那么缺少上下文怎么办?再次回到便签法“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的原则:不要抱怨学习素材,给自己提要求。我们要提升学习能力,我们自己来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what】
大家读完这个片段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有点找不着北了?没关系哈,我一点点解释给大家听。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以前人们获取的信息大多经过了专业人士的筛选和加工,而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是自媒体,所以信息的质量也就参差不齐,没办法保障了。所以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不对信息进行甄别,那信息来了,要么是全盘接受,要么是全盘否定,这对于我们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比如有人告诉你,要多称赞孩子,如果不假思索的全部接受,那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告诉孩子“你真棒”吗?
所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分辨信息的真伪,明确信息的使用范围。
【预防异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方法的作用其实远不止于此,也不仅仅适用于网络上碎片化信息的甄别,但我们今天只说它在“分辨信息真伪”这一个方面的应用。其它方面的作用,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索,也可以和我私下交流。
【how】
那我们对信息进行甄别呢?
原文片段中是通过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等一系列提问,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的,但按照片段中给的问题去逐条问,很有可能问着问着就把自己问晕了,所以在保证可以正常分析整理信息的前提下,为了让大家更加方便上手用,我将步骤进行了简化。
第一步:概述信息:提炼主题思想(片段中没有明确说,但很有必要)
第二步:对自己的价值:先明确这个信息对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前因后果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首先明确和自己有关系,下面步骤才有继续的必要)比如目前的高考信息,对我来说就没有价值,因为孩子太小
第三步:分析来龙去脉:先关注信息中有用、有价值的地方,梳理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部分对应碎片信息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做与不做会怎样)。
第四步:质疑举反例:判断结论得出是否严谨,找出信息的适用范围(这部分对应适用边界部分的描述)。
第五步:得出结论。经过前面的分析总结出结论
得出结论之后,也就相当于形成了我们的I,接下来就可以用拆书法的步骤去激活经验、规划应用,指导自己改变行动了。
下面来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记得在我刚结婚的时候,很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当时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不能喝隔夜茶水,不能喝千滚水,否则会致癌”。看到这个观点之后,我并没有去探究这句话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只是照着执行,对于前一天泡的茶水,哪怕是前一天晚上10点才泡的茶,哪怕只喝了一两杯,到第二天早上,我都会倒掉;在烧水的时候,水烧开了如果没有及时灌进暖水瓶,我不会再重新煮沸。这虽然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但也足以暴露了自己完全没有甄别信息的意识,更谈不上能力如何。
用今天的方法,当时我可以这样去甄别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第一步:概述信息 不能喝隔夜茶水,不能喝千滚水,否则会致癌(这个信息比较短,可以直接用原话)
第二步:对自己价值 其实喝什么水并不重要,健康对我很重要
第三步:分析来龙去脉 久放的茶水或者反复烧开的水,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所以会致癌
第四步:质疑举反例 久放?多久算久?反复烧开多少次?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就会致癌吗?增加后是否超过致癌标准了呢?
通过四步的分析,发现结论的得出不够严谨,那就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看亚硝酸盐致癌有没有相关标准。
第五步:经过查阅得出这样的结论:经实验室测定发现,反复多次烧开的水、隔夜茶水,亚硝酸盐含量都远远低于安全值,完全不用担心有亚硝酸盐中毒、致癌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可能发现了,在我们知识储备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前面四步的分析和整理,或许并不能得到最终结论,而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思路,我们还需要借助其它方法得出最终的结论。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引导】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的一段信息,请大家用刚刚学习的五个步骤对信息进行甄别,这是一个关于“快乐教育”的小故事:孩子奶奶带着两岁多的孩子玩耍,看见楼前车位编号,无意间告诉孙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认识了。孩子妈妈发现之后却大发雷霆:孩子这么小,学什么学!不要这样,我要让孩子快乐玩耍。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写在学习资料的表格中。
主题 | 概述信息 | 对自己的价值 | 分析来龙去脉 | 质疑举反例 | 得出结论 |
快乐教育 |
学习者案例:
主题 | 概述信息 | 对自己的价值 | 分析来龙去脉 | 质疑举反例 | 得出结论 |
快乐教育 |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才是有效果的 | 孩子一生的时间都在学习,所以掌握学习方法很重要 | 外国的经验,国外追求自由,追求个人幸福为目标,所以得出结论 | 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很多成功的例子,功成名就之后生活还是深幸福的!现在的朗朗也曾经被迫学习过钢琴,开始是很痛苦的。 | 虽然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孩子的学习创造快乐,或者引用游戏的思维,但学习成长本身就是反人类的。 |
【拆书家反馈】
黄蔚姐的分析过程是按照咱们的步骤一步步展开,最终得出了结论,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整体的分析过程没有问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我们要甄别的信息,要基于我提供的场景去做分析,而黄蔚姐的分析过程,有些脱离咱们的场景,所以在概述信息的环节,你其实就已经加入主观的想法了,并没有完全从我提供的场景出发,活动结束后,可以再从这方面去考虑一下。
拆书家示范: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信息是如何通过刚介绍的5个步骤来进行分析和甄别的
第一步:概述信息 快乐教育就是要孩子轻轻松松,没有任何负担的玩耍
第二步:对自己的价值 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希望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第三步:分析来龙去脉 孩子妈妈认为学习不能使孩子快乐,只有没任何负担的玩,才是快乐教育
第四步:质疑举反例 首先学习不能使孩子快乐这个逻辑不通,是孩子妈妈的主观臆断,而且我还听过“挫折教育”的说法,指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而孩子通过一定努力取得的成就,会让他更加快乐。
第五步:得出结论:所谓的快乐教育,并不是让孩子没有任何负担,听之任之的教育方式,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获得快乐的教育,所以很明显,情境中孩子妈妈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他误解了“快乐教育”的真正含义。
【A2】规划应用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下,未来一周,在你的微信朋友圈中,或许你会看到朋友发的一些“忠告”:比如“为了你的家人,你应该买份保险”、“为了自己的健康,你应该办一张健身卡”、“为了孩子,应该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
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未来一周,在你的朋友圈还可能会出现哪些所谓的“忠告”呢?你会如何利用刚刚讲解的甄别信息的五个步骤,来对信息进行甄别呢?
【学习者李永亮分享】
第一步:概述信息 为了你的健康,你需要办一张健身卡
第二步:对自己的价值: 健康对我很重要
第三步:分析来龙去脉:健身房中有很多器材,有专业教练的指导更好的锻炼
第四步:质疑举反例 村上春树等人是通过长跑来达到健身的目的。
第五步:得出结论 正确的运动,才是保持健康的方式,不是一定要去健身房。
【拆书家反馈】
感谢永亮大哥的分享,整个过程非常完整,并且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进行了甄别。最后我再补充一点!针对办健身卡这件事,最终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办健身卡,也可以是不办健身卡,这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如果你觉得目前我通过跑步、或者骑行等就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那就没有必要办健身卡;如果你觉得我个人比较懒,我需要通过花钱督促自己的运动,认为应该办一张健身卡。这两个结果都是没问题的。
【结语】
好,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通过两个片段,我们了解了,拆书法的步骤,并且知道拆书法不仅适用于致用类图书,还可应用于我们在网络上接触到的碎片化信息,但需要我们具备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还是那句话,拆书法只是一种工具,掌握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真正应用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希望大家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都能修炼成一个高效学习者。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