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上饶筹备分舵第3次练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全神贯注地倾听 学习目标: 听出新面孔

开场: 大家好!我叫李芳,是一位8岁女孩的妈妈,爱生活、爱思考。我很庆幸在我对“倾听”两个字有所感悟的时候,通过熊媛老师我接触到了“拆书帮”,从而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当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所深深地吸引了,成为了“非暴力沟通”的忠实学习者和实践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知行合一”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不断的看着自己的目标,告诉自己别气馁,再实践一次、再实践一次......我相信不断的实践是成功的关键。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这个片段中,马歇尔提到:“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二:要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一开始,我觉得这太简单了,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才慢慢意识到做到这两点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注定当我们倾听时,就条件反射地产生想法和给出判断。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学会放空自己的大脑,把自己和对方完全融为一体。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别人对我们的言行给予回应,而只是需要有个人在身边是我又不是我的存在即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上周日早晨,女儿走进我的房间,问我:“妈妈,你可不可以听我说完,再说同意还是不同意。”我说:“可以。”当女儿在说昨晚的游戏多么吸引她,她现在又多么渴望玩一下游戏时 .......。我又像往常一样没等她说完,就大声地说出了我的想法:“不可以。”女儿当场就被我气的快哭了出来。看到这个情形,我自己也懊恼万分,为什么不等她说完了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当她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上周她说想玩游戏的话,于是我的大脑立即做出了判断,给出了结论。当她说的时候,我一门心思的在想她以前的话,而根本没把专注点放在感受这两次谈话的变化上。没有注意女儿的表情、言辞及语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也没有体会到女儿那时的感受,或许她仅仅只是想表达一下她想玩游戏的心情而已。
今天早上,一位朋友对我说,她最近好痛苦,孩子不懂事,妈妈又刚去世,她常常会想起母亲。结果当时我不加思索地给出了答案:“我们要朝前看。”话一出口,我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头,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力量强大到让人感到可怕。我明明意识到了倾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管不住自己的大脑和嘴巴。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的朋友立即闭上了她的嘴,一脸茫然地样子,看了让人好心痛,她只需要我全身心的倾听她的痛苦,理解她的痛苦,而我却不合时宜地给出了建议。
下周日女儿问我:“可不可以听她说完?”我准备做以下几点来约束自己的大脑和嘴巴。1、倾听前,先深呼吸3-4下,然后用心理暗示法告诉自己,把专注点放在女儿的感受和需要上,体会一下女儿此时是担心、紧张还是苦恼?倾听她所要表达的信息,直到她完全表达完了,再给予回应。2、准备一张白纸或一条毛巾,当女儿跟我说话的时候,把嘴巴捂起来,直到女儿说完了,再拿开。顺便问一下女儿:“你说完了吗?”得到女儿准确答复后,我准备问一下女儿:“我听到你刚才说,昨晚有个游戏非常吸引你,你想现在就玩一下那个游戏。是吗?你有点担心,心烦,对吗?你需要自己能决定自己的事?是这样吗?听到你想早上玩游戏,我有一点点不开心,我很看重我们之间的信任,你愿不愿意按我们事先约定好的去做呢?”3、告诉女儿,如果她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不小心打断了她的话,那一定不是我的本意,请她一定立即制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