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uni。我的三个标签:第一是拆书,现在正在进行拆书过级;第二是阅读,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不可一日不读书;第三是拍照,总是想把美好的事物拍下来。我的自己介绍就这样。
【分组】
今天我们分一下组,方便组内讨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反思时,能够运用反思三步骤进行有效反思
【图书介绍】
【F】今天的拆页来自《好好学习》,作者是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就是教你学习一流高手的思维模式: 从最基础的规律出发,洞察世事,也就是元认知,或者埃隆.马斯克说的“知识的第一性原理”。
【A】本书引入“临界知识”的概念,围绕“临界知识”的why、what、how来展开,逻辑架构清晰,书中列举的很多例子,都是作者生活工作的实例,语言通俗易懂。此书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详细地分享给大家
【B】阅读本书,可以解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怎么才能让知识变现?
如何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下面我把片段发给大家,大家用两分钟阅读,阅读完请举手示意(发片段)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片段大家都看完了吧!片段说了:
【what】
反思好像健身一样,如果想提高反思能力,那也需要练习。
【why】
为什么要反思,是为了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来没有教我们反思的方法,所以我们反思能力是缺失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去练习和使用反思的方法。
【how】
那如何进行反思?我们做事的顺序本质上都是是从假设到行动,最后产生结果。那反思是倒过来进行较好。
第一步是观察结果与现象,要尽量客观如实地观察结果,就是行动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别人是怎么反应,能有数据统计就更好了
第二步是研究原先的假设,问自己为什么会那样行动,自己那样行动的想法是什么
第三步是校正原先的假设,想想自己原来的想法是不是不对,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有什么可以改正的地方,原来的假设在什么情景下可能不适用,会有哪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预防异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总结与反思是不同的概念,总结侧重于结果的好坏,一般是较为浅显的;反思是总结的升华,在分析结果好坏的时候,还深究深层次的原因、假设。
举一个我的例子,之前有一次拆书,我讲了图层工作法,大家反馈是听不懂。
如果是总结,大概是这样:今天拆书大家都听不懂,拆书效果很差,真的好失败!
而反思过程是这样的: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我们拆书帮一直提倡学以致用,那下面我们就要尝试使用。
小伙伴们,最近有什么计划,打算要做什么事情?如策划社群活动、提交工作方案、学习新的知识、进行公开演讲......你涉及什么事情?等一下请小伙伴分享
你觉着做这件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就遇到的问题你如何来进行反思?
【学习者案例】
【案例一】
未来计划:进行线下拆书
潜在问题:
学习者可能会不适应RIA学习法,现场的催化可能会不到位
原先假设:
学习者理解、学习能力很强,不用对拆书帮、拆书学习方法进行太多的介绍与解释。
认为随便列举一些场景,学习者就能融入场景
校正假设:
新的学习者,对拆书帮、拆书学习不了解,还是得花时间去介绍拆书帮、拆书学习方法。
催化列举的列举场景跟最好尽量跟学习者相关
【案例二】
未来计划:学习微笑
参加了秋叶新书签售会活动,发现秋叶拍照笑得很灿烂
原来假设:笑不能露齿
校正假设:拍照时,张口笑,其实也不难看
以后拍照多多张开口笑
【介绍】
今天学习了一种反思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大家,我的拆书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