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Minny。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遇在拆书时光里。先分一下组,左手边的晨光和我一组,对面的成诺大哥和赵老师一组。
场景法介绍书籍
我今天带来的这本书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拆解其中一个关于劝告朋友戒烟的案例。
(事件场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劝告别人的情况。比如,某天早上,上小学五年级的小明因为起床晚了,为了不迟到,匆忙扒几口早饭,妈妈在一旁边给他收拾东西,边絮叨着“你看你,昨晚让你早睡,偏要再看一会电视,起晚了又吃不好早餐,看你上午精神状态不好怎么办!”小明听不下去,搁下筷子,抓起书包就往外边跑。妈妈看这情景,气急了:“说你是为你好,你看你什么态度!”
(提问):
故事中的妈妈,主要意图是劝告小明早点休息,却不被接受。在日常生活里,你是否也遇到了在劝告他人时不被对方理解、不被接受的情况呢?
(影响):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里,无论是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中、领导与员工之间、朋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会有需要给对方提建议或者劝告对方的情况出现。如果你不能有方法、温度地劝告,而是用了不合适的方式,很可能会影响谈话双方的关系,让你一颗火热的心处处碰壁,幸福感大打折扣。
(解决)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劝告思路:了解对方做不到的原因;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提出明确而真诚的期待,配合温和的语气以及肢体语言,可以让你好的用心准确传达到对方那里,甚至得到出乎意料的反馈。
学习目标:
我们在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学会在劝告他人时,有意识地了解对方做不到的原因,关心对方的感受与需求,给对方提出明确而真诚地期望,而不是批评、恐吓、命令。让你的关心合适地表现出来,让劝告变得有温度起来。
阅读原文拆页:
下面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
劝好朋友戒烟
艾伦和卡特是有30多年交情的老朋友。卡特每天要抽两包烟。多年来,艾伦想尽一切办法来让卡特特戒烟,但都没有成功。在过去的几年,卡特嗽得越来越厉害。有一天,艾伦终于忍不住和卡特再一次谈到了戒烟。
艾伦:“卡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我很害怕,你这样抽下去,很快就会完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失去你。请不要认为,我又在指责你。我真的没有。我只是很担心。”(在过去,艾伦在劝卡特戒烟时,常常会指責他。)
卡特:“我知道你是在关心我。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艾伦:(提出请求)“你愿意戒烟吗?”
卡特:“我希望我能做到。”
艾伦:(了解卡特无法做到的原因)“你不想戒烟,是因为你担心自己做不到吗?”
卡特:“是的。你知道我已经戒过很多次了,但都没有成功。我想,别人会觉得我很没用。”
艾伦:(猜测卡特会有什么请求)“我没有看轻你。即使你再次戒烟失败,我也不会看不起你。我只是希望你再试一试。
卡特:“谢射。但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从他们的现中,我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
艾伦:(体会卡特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不是担心别人的看法,你就会
愿意再次戒烟,是吗
卡特:“我不喜欢自己有烟。我不希望自己己听任烟痕的摆布
艾伦:(艾伦看着卡特的眼晴,点了点头。艾伦的眼神流露出他对卡特的关心。)
卡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已经不喜欢抽烟了。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抽烟,我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艾伦:(继续体会卡特的感受和需要)“听起来,你很想戒烟,可又担心会失败一一你害怕这会影响到你的形象和信心。”
卡特:“是的。我想这就是我的意思……你知道,我以前并没有提到这点。当人们劝我戒烟时,我就会叫他们走开。我是想戒烟,但我不想任何人给我压力。”
艾伦;“我不希望你有包袱。我也不知道能否打消你的顾虑,但我会尽力帮助你一一只要你愿意。
卡特;“我真的很感激你的关心。但是,如果我现在还做不到,你会介意吗?
艾伦:“当当然不会!我只是希望你的健康状况能变好。”(因为艾伦提出的是真诚的请求,而非要求,不论卡特有怎样的反应,他们的关系都不会受影响。)
卡特:“谢谢!也许我会再试一次。但请你先不要告诉别人,好吗?
艾伦:“好的。你放心。我不会和任何人说的。”
在这个拆页里,我们了解到艾伦出于对朋友卡特的关心,要劝告他戒烟。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到底什么是“劝告”,“劝告”的背后实际上是说话人的“期望”。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去劝别人,比如“你年纪也不小了,应该结婚了”“今天天气降温了,你应该把厚外套带着”,“注意安全,晚上一定要早点回来”以上的这些例子带着“应该、一定”等词语,虽然也能体察到其中的关心情绪,但是“期望”已经变成“要求、命令”了,显然说话者内心必须让对方应和自己的看法。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如果我们在劝告时内心的期望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无意间强人所难,对方会感受到的是你提出的是命令,这样的沟通徒劳无功。那如何展开劝告呢?我们可以从这个劝好朋友戒烟的成功案例中总结归纳一下。
第一,了解对方做不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关心和帮助。比如本次劝告中,艾伦没有像以往那样指责卡特,而是了解他做不到的原因:害怕戒烟失败影响形象和信心。艾伦表示尽可能提供帮助,这让卡特放下了内心的包袱。
第二,体会对方的需求,可以从对方的神态、动作中观察,或者用疑问的方式探询。比如案例中艾伦不断地用疑问的方式、或者从他对卡特神态、动作的观察中,体会到卡特的需求是不希望他人在自己戒烟过程中过度关注,以免压力过大,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指责他,这是本次劝告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接纳、被发现、被满足时,他才能体会到劝告者真心实意为自己好,而不是只为了让自己满足他的心愿。
第三,明确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期待。艾伦的期待是希望卡特健康状况良好,这是真诚的期待而非命令或要求,艾伦比较容易接受。
A2 拆书家提问:
请自己编一段关于劝告他人的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事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要表现出劝告者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劝告形式:1.了解对方做不到的原因2.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3.明确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摘要写在一张纸上。6分钟时间进行编写,之后我们请人站起来说说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1.赵老师——劝女儿立刻起床
早上七点,女儿还躺在床上看手机。
我:兰兰,我们起床再看手机,好吗?这样对你的眼睛好一些。
兰:好的。(但是依然躺在床上)
我:兰兰,我们坐起来看手机,会对你的眼睛有好处。(依然没改)
我:我希望到了起床的点,我们就起床,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利索,再安排好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去做,即能完成自己未来的目标,又能有成就感,你说呢?
兰:好的。(立刻从床上起来,去洗漱了。)
拆书家:谢谢赵老师,您觉得在这个故事中是如何使用劝告的法则呢?
赵老师:她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想歇着,换句话就是懒,我以前会责怪她,在故事里好好地跟她表明我的期待,没有逼迫她马上全都做到,所以效果会好一些。
2.晨光——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我带他去参加读书会,劝他给大家讲故事。
我:你去给小朋友读书试试如何?
儿:妈妈,我不想。
我:我不是要求你参加,我是感觉这是可以为其他小朋友服务的一个机会呢。
儿子沉默了一会:可是妈妈,我还是不想。
我:那你能说说为什么不想吗?
儿:人太多,我不太喜欢,万一声音不够大,字不认识,读的不够好呢?
我:其实,为大家读书是让更多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了解,尽力就好,妈妈也会帮你。
儿:那我就试一下。
拆书家:谢谢晨光,当儿子不想去读书,你了解了他不想做的原因,并且表示给他提供帮助,真诚期待他尝试,最终让儿子做出了自我突破,这是一个很好的的劝告案例,相信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继续使用。也相信大家都会把这样的非暴力沟通思路用起来,让沟通充满艺术,让劝告更有温度,感谢今天的倾听,本次拆书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