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古城分舵第91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以错误为契机,促进自我成长 学习目标: 区分启发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运用启发式提问改进处理错误的方式

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晚的拆书家滕跃,大家可以叫我Tanya。我的职业标签: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学老师、心理咨询师。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拆《正面管教》这本书。

【图书介绍】 大家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景,【事件场景】孩子睡觉前总是有无数的理由拖延时间;你说了一万次不要去厕所玩水,他总会第一万零一次走进厕所;问他为什么犯错,他总是回答,我再也不这样了?【提问】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打一顿,消消气?还是靠惩罚、威胁让孩子不敢再犯同样的错呢?【影响】不管是上述哪种做法,以长期的效果来看,孩子都不可能真正学到你想让他具备的生活技能和良好品格。【解决】那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简·尼尔森会在《正面管教》中告诉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最好时机,不要浪费每一次孩子和你自己犯错误的机会,利用启发式提问,更好的帮助孩子和自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p31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是,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这是最令人鼓舞的观念之一,也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最难达成的观念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时候犯了错误时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的讯息。那都是些什么讯息呢?你或许想把它们写下来。当你犯了错时,你得到的讯息是不是你愚蠢、坏蛋、没出息、木头人?再闭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为犯错而遭到的训斥。你当时是怎么想你自己的?你想将来要怎么办?记住,你当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决定;但当你回过头去看时,你当时的决定通常就很清楚了。有些人认定自己无能或者自己是坏蛋;另一些人害怕因为做的不够完美而受到羞辱,从而决定不再冒风险。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太多的孩子决定要变成一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惨重代价去取悦大人。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决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尽办法避免被抓到。这是能鼓励孩子发展有价值的生活技能的讯息和决定吗?当然不是。
    当家长和老师们就孩子的错误传达给孩子的是负面讯息时,他们常常是好意。他们是在试图激励孩子“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他们没有花时间考虑他们的方式所造成的长期效果。有那么多的养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的。成年人担心,如果他们不“使”孩子做得更好,他们就没有尽职。太多的人担心邻居会怎么想,而不是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另外一些人担心如果自己不让孩子充满恐惧或羞辱,孩子就永远不会做的更好。大多数人的担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并且担心如果他们不让孩子遭到责难、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娇纵孩子。大人往往会以对孩子更多的控制来掩饰自己的担心。
    其实,还有其他办法——不是骄纵,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能真正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作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的现场学习后,【可观察到的动作】当我们犯错误时, 能够熟练运用把错误当成学习机会的三个步骤承认-和好-解决”,【具体内容】找到体待解决的问题【完成程度】改进处理错误的方式


I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提问】

看了原文拆页,大家想一想:

1、作者认为对错误的常规反馈会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讨好者或者想尽办法逃避被抓到)

2、为了避免孩子重蹈我们的覆辙,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错误呢?拆页中用到了一句话,大家能找到吗?

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我们”兴奋的学习机会。

 

举例

    先来讲一个发生在我家的事。

孩子慢慢长大,哄睡却总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尤其是当你还有未完成的工作,而她却怎么都不肯睡的时候,你内心的小火苗是不是很难压住!

昨天晚上,豆角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肯睡(豆角是我女儿),还是不是发出奇怪的声音,床头床尾的换位置,搅得她弟也没法睡。在半个小时候过去情况还没有任何改变之后,我照着她屁股给了巴掌!

豆角没哭,大喊:“妈妈,你干嘛!你打疼我了!”

我:“都快十点了,还不睡,到底想咋!”

豆角:“妈妈,你打疼我了,你给我道歉。”

我:……对不起,我不该打你,我这么做不对,我向你道歉

豆角:“妈妈,那你以后不要再这样打我了!”

我:“那咱俩现在商量下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吧。我的问题是如何能让你快点睡觉,我好能去工作,你的问题是怎么能不睡觉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让咱俩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吧,你有什么好主意?

豆角:“妈妈,我也不知道。”

我:“妈妈想到一个,我去外面做我的工作,弟弟去跟爸爸睡,你呢,在这自己翻会,累了或者想睡了,再睡。怎么样?

豆角:“好吧,妈妈,那你忙完快点回来哦!”

我:“好的,我保证!”

 

清晰的how】

那么,如何把错误变成学习的机会,成为孩子“不完美”的榜样让他们日后也能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处理错误呢?

以我刚才的例子为模板,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1、 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

教会孩子承认错误不是什么让人羞耻的事,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开始。

2、 和好——我向你道歉。

连接感情,处理关系才是交往的关键,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3、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把错误变成学习机会的关键,我们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大家可以看到,在刚才这个例子里,我开始使用的方法——给一巴掌,可能是大多数时候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在气头上作为父母常会用的处理方法,但不得不说那确实是个错误。而且,显而易见,真的没啥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式“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的三个步骤,缓解了亲子间的针锋相对的气氛,最后也成功找到了化解问题的方法。

 

适用边界

因为我的孩子还小,所以我最后给出了她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是示范给她看,什么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那么完全可以让他来思考,最终提出合适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另外,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在我们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之外的人),也是相当有价值的一个命题。无论你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改变一点点态度和说话技巧,也许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

现在我们到了练一练的环节,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未来生活中,你可能遇到的面对错误的场景可能是你做了一件让另一半暴跳如雷的事,刚好被ta发现了;也可能是你的某个失误,需要他人的原谅和帮助……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或遇到过的事情,来编辑一段小故事,小故事的需要是发生在未来,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和当时的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使用把错误当成学习机会”的那三点——承认、和好、解决

将故事摘要写在一张纸上,时间五分钟。 5分钟后,我将请一位代表来讲述他们小组编出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伙伴剧本展示】

时间:未来某一个男主人公下班回家的晚上

地点:家里

故事背景:妻子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丈夫因为加班,已经好几天没回来了。家里乱七八糟加上带孩子强度大,妻子情绪很不稳定,见到回来的丈夫一顿发脾气还扔了他的书。

人物角色:杨阳俩夫妻

故事内容:妻子扔了书扔不解气,跟丈夫继续吵!

对话设计:

丈夫:你扔我书干嘛,是不是有点过了!

妻子:过什么过,不过拉倒!

丈夫:哎呀,你看,我说的哪是那个过啊!我错了,我不该跟你大呼小叫的,我跟你道歉,别生气了。咱俩好好聊聊,你能跟我说说你为啥这么大气吗?

妻子:你这几天不回家了,我带孩子琐碎事特多,我这抱怨几句,抒发一下情绪,你还跟我来劲了。

丈夫:我明白了,你带孩子太辛苦了,我呢又没能回来帮你分担,你这火就不打一处来了。这样,咱们想办法解决下这个问题。你看这样,以后我要是加班,就提前请爸妈过来帮你看孩子。我呢,也尽可能在公司快点把事情做完,只要在家就都我来管孩子。这样你看行吗?

妻子:恩,好的。刚才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扔你的书,我也向你道歉。你说的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都觉得挺好的。

故事的结果:夫妻二人和和气气的享受工作后的欢聚时光了!

【给出反馈】 

谢谢两位小伙伴的分享,我们看到两位在故事情境中都运用了刚才所学的方法,可以说充分地练习了知识点,看来大家的吸收和迁移的能力都不一般哦!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

《正面管教》P113-114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下面的指导原则会帮助你恰当地使用启发式问题:
1、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孩子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了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正是这些问题被称为”启发“式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让你的智慧指导你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的现场学习后,【可观察到的动作】当我们面对错误能够熟练运用启发式提问六种形式问句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具体内容】心平气和的专注于问题本身【完成程度】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


【A1 自测题】

刚才我们重新理解了错误对我们的意义,明确了如何做才能让错误成为我们学习的机会。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一种提问方式,帮助我们更好的实施将错误变成学习机会里的“解决问题”这一步骤。

如果说拆页一的内容是个目的地,那么即将学习的拆页二内容,就是在给我们铺一条通往这个目的地的路。

在阅读拆页之前,先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完成一个量表自测题。注意:量表的测试结果无关好坏,只是帮助大家更加了解自己的情况。

你是如何看待错误的呢?自测题:以下6个题目,请按照1-5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1、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会陷入自责,提不起精神想其它的。

2、当我犯了错误,我不愿意想办法避免这个错误再次发生,因为只要回想起自己的错误我就痛苦。

3、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我,我才没有心情关心、同情他。

4、面对他人的错误,我第一反应是责备对方,释放情绪。

5、别人的错误惹到我,还让我帮他想办法补救,简直是开玩笑,我不让他来哄我就不错了。

No.1

1

2

3

4

5

No.2

1

2

3

4

5

No.3

1

2

3

4

5

No.4

1

2

3

4

5

No.5

1

2

3

4

5

合计






【测试讲解】

5-12分,你是个具有全局思维的人,明白不论是谁造成的错误,只有想办法促进合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错误尽快被纠正和弥补,也才能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3-20分,面对错误时,你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知道其实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才是最该做的,但很多时候并不能专注于思考该问题,经常还是被情绪所左右说出一些伤人又不利己的话

20分以上,说明你倾向于用负面的态度去处理错误,因此在错误发生时多用发泄情绪的语句来应对。不过别担心,相信参加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概念讲解】

好了,我们回到原文当中,其实这个片段非常的简单,就是帮助我们区分把后果强加给孩子的“封闭式提问”和让孩子自己探讨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不预设答案,以和谐的氛围促进孩子自己思考,最终令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类似概念】

封闭式提问则刚好相反,它往往已经提供给了被问者非是即否的答案,对方只要选一个说出来就OK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思考。

【类似概念的例子】

像上个星期,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看见一个孩子在游乐场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了肢体冲突,先动手打了对方,他妈妈把他拉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问你怎么打人呢,这样做吗?你这样做对吗?”这是启发式问题吗?不是,因为预设了答案孩子只能回答“能\不能,对\不对”,这是封闭式提问

【概念重点讲解】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要是我,我会问“为什么要打小朋友?”这总不是封闭式提问吧?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式,以为什么开头,它的确是个开放式的问题,但它专注的不是解决问题,可能反而勾起对方的激烈情绪反应。所以说,这也不是启发式提问。

【概念难点讲解】

好,说到这有的小伙伴又要说了,既不能问为什么,又不能问封闭式的问题,还要专注于解决问题,我都已经要气死了,哪还有心情都顾及到啊!

是啊,在面对错误的当下,无论是你还是对方,只要有一方的情绪还没有平和下来,都不适合使用启发式提问。

那么,启发式问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1、不要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为什么不”,而是问事实:用“什么、哪里、怎样”等提问,问题越小、越具体,越有效。

2、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3、允许孩子回答“不知道”,因为这是思考的开始。

4、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概念步骤 how】

究竟启发式提问怎么问呢?

1、问结果:你最重要的、想要的、想完成的结果是什么;

2、问感受:你对目前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问题的感受;

3、问原因: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事情的发生;

4、问收获: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5、问运用:怎么样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将来;

6、问办法: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大家听清楚这六种提问形式了吗?不如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更好的理解。

【举出案例】

还以刚才游乐场的事件为例子,家长发现孩子先动手打了别的小孩,先不要急于问“为什么打人?”而是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促进孩子思考,让他自己找出不再出现类似错误的方法。

家长可以说:“你刚刚打了那个小朋友,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孩子可能会说,我刚才很生气!然后你可以继续问,“是什么事让你那么生气呢?”孩子可能会说出事件的真实原因,因为他发现你并没有因此而气急败坏的批评他,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硬要他去道歉。这样问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真正需要处理的问题上来。接下来,你可以再接再厉,继续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其它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吗?”到这里,我们传达给孩子的是,一个问题往往不只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只要多想想,不要被情绪控制,你是有能力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预防异议+讲解】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不仅要控制好情绪,还要运用这么多的技巧去说话,真的能做到吗?这怎么看都像是纸上谈兵呢!说实话,我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而且有些句式真的不符合中国式口语的表达。但是后来当我鼓起勇气开始这么去做了之后,我收到了令我意外的反馈。可以说,在积极反馈的鼓励下,我更多次的尝试之后,这就成为了一种良性循环,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说话方式。所以说,难的不是如何去做,而是迈出去做的第一步,打败畏难情绪!

【明确适用边界】

上面的例子里我们说的是面对别人的错误时,我们可以根据对象和情景的不同,选择使用六种句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句型帮助他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其实我们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只不过我们由向外提问,转而变为向内的自我提问反思,让自己快速从负情绪中跳出来,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为目的而提问。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指令清晰,主持微行动学习,讨论解决方案】

伙伴们,我今晚的这个片段分享内容到这里,想请问下大家,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个知识点还有盲点、不太能理解的?

【伙伴提问】我想问,就是刚才你说允许孩子回答不知道,他回答不知道这种情况,我们还怎么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提问式反馈与回应】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有没有普遍性?有没有必要我们一起开展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

【伙伴确认】有必要,平时经常会听孩子这么说。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那我们现在就停下来,一起看看这个问题到底怎么来解决,那为了让大家更充分发酵和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呢想请大家先来分组讨论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讨论环节:杨姐孩子能力不足,说不出来杨阳孩子不愿意说,或者是逆反桂哥孩子怕他说了之后被批评,就是得到负面的反馈......)

【明确问题本质】大家都说得特别好,如果孩子很小,他可能就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年龄大的孩子,可能因为平时的亲子沟通模式,觉得即使他说了,你也不会真正只关注解决问题,可能反而会遭到一顿骂,因此不愿意说或者逆反情绪严重。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好啦,这是一组反思而来的问题本质,大家认同吗?有补充吗?(大家基本表示认同),那么我们进行下一步,就这个问题的本质,我们继续刚才的分组,讨论有什么解决方案。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针对年龄小的孩子由于能力不足无法锻炼能力想出的方法:

1.家长描述,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符合他所想的描述

2.家长示范,让孩子学习

3.哪怕孩子只是说了一点点,我们也要即使鼓励,积极正面反馈,以增加孩子自信

4.游戏化的情景,游戏化的语言,促进孩子表达;

5.故意说反话,激发孩子说的欲望。

针对年龄大的孩子因为不愿意或者逆反情绪严重给出的方法:

1.改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积极暂停,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再鼓励孩子开口;

3.与孩子沟通时不要贴标签,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评价孩子。

【拆书家反馈】 谢谢伙伴们的精彩分享,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去一本亲子教育的书籍呢!大家在刚才所想的解决方法中,我看到大家还用到了今天新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以致用的效率相当高呢。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一个问题的本质,从这一个点深入的去挖掘,大家都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呢!


【特定任务A2】

今天的观点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感触?你愿意回家把它分享给家人吗?最想分享给谁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杨姐选择回家跟自己的女儿分享今天所学的“积极的暂停”。

杨姐:女儿,我今天从一个知识分享会上学了点新知识,你想听听吗?

女儿:好啊,是哪方面的?

杨姐:关于处理情绪的。你看咱俩平时就某个问题谈不拢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因为彼此的情绪不好导致没办法继续讨论解决问题了。

女儿:对。

杨姐:我这次学的这个知识,就是让咱们能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先平复情绪,然后更好的来解决问题的。

女儿:是吧,那具体怎么做呢?

杨姐:下次我再情绪要失控的时候,我就回我卧室冷静一下,等我觉得自己火下去的差不多了我再找你仔细聊聊怎么解决问题。你也可以想想你生气的时候,想做什么让自己冷静一下。可以像我一样选一个地方去冷静,也可以选去做一件你愿意做的事去冷静一下。

女儿:那我也先试试回自己房间冷静一下吧,或者我还可以听听音乐。

杨姐:恩,你想的方法比我多呢!下次再遇到情绪要失控的时候,我们俩试试这个方法吧!

女儿:好啊!


【强有力的结语】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更可怕的是,我们用别人对待我们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即使那曾经让我们很受伤。

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没有错误,我们如何变得更好呢?抓住每一次错误的机会,让它成为我们的指路灯,指引我们离“更好”近一点,再近一点。我们只有修炼好自己,才有可能通过更好的方式——比如启发式提问,来促进孩子思考,帮他们增长技能,日后他们才有可能拥有一个有趣而独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