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新手拆书家可可:认可的可,代表了更多的允许;可以的可,代表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是一名企业管理咨询师、国家绩效改进师、萨提亚心灵成长模式的践行者。
【拆书帮和拆书法介绍】
今天咱们聚到这里参加拆书活动,看到有一些新来的小伙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的“拆”不是仅仅指把知识点拆解,更强调把知识点结合自身经验内化成我们学习者的能力,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实践,“学以致用”。
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
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也叫RIA读书法,就是今天稍后时间会和大家展示的。R是阅读原文;I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内容理解知识点的过程;A1是结合自身经验内化成能力的过程;A2是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实践运用的过程。
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是像今天的活动这样由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听起来很江湖,但我理解的“帮”是帮助的意思,这是一个公益性青年自组织,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新加入的小伙伴如果想要成为拆书家,可以在完成个人拆书学习的30个片段后申请加入。
在我们的互动中.从信息传递者 A发出信息.到接收者 B做出回应.共经历八个过程:两个外部过程和六个内部过程,两个外部过程即 A对 B的信息发动和 B对 A的回应六个内部过程分别是:
l.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没有人可以报告盅我们真实看到听到的东西。在一些侦探的客观训练中会训练这些项目,但是我们常人却很少能区分真实和自己的以为。
这是一个客观的观察,仅仅像摄影机一样 i己录。对方说过哪些字眼,声调及音量如何;对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做了哪个动作。我们的感官直接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即使我们看到的与我们的经验不一致.与我们学习到的不一致,也要真实地认清这个步驟:我们感官直接读到的信息是什么。
2.对于你看到和听到的,你赋予了哪些意义?
赋予的意义要与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区分,我们常常将自己赋予的意义.自己以为的事情认定为真相。更计人感觉可怕的事情则是,我们常常在自以为是事实后不找对方核对.就认定为这就是对方的意图。
有一男人出差回家后·从门外听到妻子的房间里有打呼噜的声音.于是伤心欲绝、给妻子发了条信“我们离婚吧“。然就去掉手机卡远走他乡了。三年后,他们再度相遇。妻子同为何。丈夫在阐明了原因说家里有男人打呼嚕后.妻子一笑而过:那是瑞杀毒的小狮子。
这则故事里,丈夫听到的只是”呼嚕声“,予的意义是“这是男人的呼噜声".进一步予的意义则是“家里有男人.妻子有外遇",他还可能赋予的意义有“她不爱我了““她背叛我了“,这一系列的“事实”都是男人赋予的,但是他误把予的事情当作“观察到"的事实了。
3·对于你所赋予的意义,你有何感受?
感受是赋予意义的结果,而不是我们客观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艾利斯用合理情绪疗法阐述了这个过程:并不是事件 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c,而是经我们对事件 A的非理性信念和想法的折射后产生了感受 c。
4·对于这些感受,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感受的感受是基于你对某一特定感受的规条及你对感受所做的决定,也就是你是否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会不会压抑和拒绝自己有这种感受,会不会因为这种感受产生羞耻。当你去仔细聆听你的感受,你会聆听到感受背后还有一种更深的感受,那是你心底的呐喊。
5·哪些防御机制被触动?
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意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的心理反应机制。即人受到刺激的时候,用怎样的模式应对反应,这和求生存姿态很接近。在互动中,这样的防御机制常被我们使用:
投射。个体不接纳和不承认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特征,而推测成是在别人身上的。如我们不接纳自己是个不守时的人,我们就会将这部分投射出去,对别人的不守时反应剧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指责姿态。
否认。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我们会假装没有问题,假装没发生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讨好姿态
忽视。为了获得安全感,要忽视掉感受,全部拿大脑、理性来说话,这样就不会错。也就是我们说的超理智姿态。
扭曲。将事实进行扭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导自演,不管实际是什么样子。也就是我们说的打岔姿态。
6·在给评论时,你有哪些规条?
规条就是我们从小学到的怎么做人,是我们经验的全部。例如我学到的是不能被人欺负,那么一旦有类似的征兆我就会马上反击;我学到的是不能有所冲突,那么我就会付出很多代价来维持表面的和谐。因为有了规条,我们没法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因为规条会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感受,也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经历。规条也可以是关于安全感、礼貌和自信等只要阻碍着我们实现“五种自由"的,阻碍着我们表达真实自己的,控制着我们行为的,都是规条。
两个人的互动过程经历了八个过程,两个是外部可以表现出来的:一是A对B发送了眼神、动作或语言等信息;二是B对A的回应。在B回应A之前,他的内心经历了六个过程,这六个过程往往在一瞬间完成,我们来看看内心发生了什么:
1. 看到 听到:这应该是一个客观观察,但人往往会出错,比如“我看到他很生气”这是你以为的,“我看到他皱眉撇嘴”这是客观事实;
2. 赋予意义:刚才提到的“他很生气”就是对“皱眉撇嘴”赋予的意义;
3. 产生的感受:感受是赋予意义之后造成自己内心产生的结果;
4. 感受的感受:是自己对前面产生感受的规条观点,你是否接受它、压抑抗拒它。
5. 防御姿态: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是什么?一般分为四种:指责(怼回去)、讨好(息事宁人)、超理智(讲道理)、打岔(避重就轻自说自话)。
6. 规条观点: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我们对于某个眼神、动作、语气或话语内容的态度和认知。
如果在互动过程中对自己没有觉察,下意识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做出防御性回应,其实这些回应都不是基于对方给的信息,而是基于我们获取的信息。这样那么也就没有办法真的听到看到,误会不愉快也就这么发生了。有了觉察,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有转化的可能性。打破死循环,开始良性互动。
A1【激活经验】
大家在网络聊天过程中最讨厌的词是什么?网上普遍的回复是:“哦,呵呵”。我也是。
昨天在上班的时候,我给我先生发了一条信息,告诉他关于家里房子装修的进度。他的回复是“哦”,这时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1. 看到 听到:看到他发出“哦”字;
2. 赋予意义:“哦”字太随意了吧,一副“事不关己,爱理不理”的样子,太不关心家里的事情了,太不尊重我了;
3. 产生的感受:生气,委屈;
4. 感受的感受:我不喜欢生气委屈,最好不要让我生气受委屈;
5. 防御姿态:指责,认为都是因为你才让我生气委屈的;
6. 规条观点:家里的事不是我一人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负责任;认真回应才是尊重人的。
经过这一系列内心变化,我的回应是:“哦什么哦,家里的事情你也太不关心了,好像都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最后的结果两个人都很生气,没有进一步的沟通。
A2【催化应用】
今天早上在微信上,旦旦问我:“拆书家们可以最迟什么时候把拆书信息发给你?”
我的回应是:“今天周五了,晚上活动就开始了,你觉得什么时候发活动链接合适?”
看起来我是答非所问,旦旦也没有理解我说这句话啥意思,后面的沟通出现了一点不顺畅。原因是由于我内心在看到旦旦信息的一瞬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当时没有觉察,用了防御性的并拐弯抹角的方式说出了那一句话。一些曲折过后,我才明白旦旦为什么问那句话,和我的理解不一样。
在今天晚上复盘的时候,我会按照上面看到听到、赋予意义、产生的感受、感受的感受、防御姿态、规条观点6个步骤对今天和旦旦沟通发生不顺畅这件事进行觉察并写下当时的内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