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南昌滕王阁分舵第158场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学习目标: 运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赢得孩子,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开场: 自我介绍: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九江瑞昌的李美霞,爱笑,爱吃,爱学习。
图书介绍:
书名:《正面管教》
作者:简.尼尔森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内容是来自于正面管教中的片段“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正面管教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倡导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弃二者之短而采其所长。自由198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正面管教已成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组:

在我们阅读拆页之前呢,我想给小伙伴们进行分组,之后呢,我会在小组内抽出代表来进行案例的分享,谢谢大家配合,谢谢!

阅读原文拆页[R]:

有一件事让德里克斯一直忧心忡忡,因为许多想把他的建议用到孩子身上的家长和老师对一些基本概念并不理解,这导致他们曲解了很多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的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于你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的前面两个,此时孩子就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你解决问题。问孩子电影背面将来再出现类似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讲解引导[I]: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来“赢得”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则是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最好告诉他,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四,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个小案例。一天早上,女儿火急火燎的跟我说,“妈妈,我要6:45到班,我要迟到了,今天我要值日。”(平时都是6:50到班。)我有点微怒道:“你快点啊,饭我已经做好了放在桌子上了。你迟到与我无关。”此话一出女儿那张朝气蓬勃的脸马上暗淡下来。一言不发。显然是开始生闷气,对我的催促,也充耳不闻。我的内心就窜起了一股无名的火。想要爆发出来。这时我就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我努力平复了自己的心情。用较平和的语气问她:“你担心今天会迟到,被记名字,影响班集体荣誉,是吗?”(表达理解)“嗯”女儿点头应答。“我在上初二的时候,也有一次,忘记了值日。最后连累我的同桌陪我扫了一个星期的地。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影响他人。心里确实是不好受的。”?(表达同情)我接着说:“现在距6:45,还有27分钟。我路上可能要花掉20分钟。你7分钟能吃完早餐吗?”她说:“吃不完,但是我可以端到车里吃。”(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经过这样一场对话的转变,平息了一场蓄势待发“战争”。让孩子接受到了被爱,被理解的信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激活经验[A1]:

大家听了我的案例,请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的经历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时间五分钟。分享完毕由组员选出一个代表作现场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A1:我对工作不满意,想辞职。我妈妈不同意,我们大吵一架,她说我如果辞职就到外面租房子住,她也不会给我生活费,自给自足。

催化应用[A2]:通过对原文拆页的学习,结合大家在A1部份的经历,最后请小伙伴们各自用一分钟,写下要怎样运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赢得孩子?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创造亲密的亲子关系!注意⚠️A2要有具体的做法,明确的时限,可控,可衡量,可观测的预期结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为避免在孩子急燥情绪下,因随性处理,造成火上浇油,关系紧张。在接下来一个月内,在与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刻意练习运用赢得孩子四个步骤。以取得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第一步,在孩子急燥的表达情绪时,认同理解孩子的言行,并向他核实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第二步,在理解孩子的同时给孩子情绪上的安慰,但是要坚守事情本身的原则。尽量把自己和孩子有相同处境的情况、感受说给孩子听。

第三步:用表达自己的感受代替激动的情绪下指责性的评判。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面对要遇到的问题,共同想出解决的办法。

通过一个月的持续运用以上四步法,能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可以彼此尊重,疏理好情绪,在双方稳定的情绪下解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