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享的二级拆书家河东西。【学习目标】在跟随完我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提升自我观察能力,可以不加评判地观察自己的真实思想、感受和行动。
【图书介绍(学习者场景介绍法)】
【场景】在开始今天的拆书之前,先给大家说个事。周五晚上,我妻子回家时脸色阴得吓人。我问她出什么事了?原来是她上周带领部门加班加点做的营销策划方案被销售部门否了,关键是公司大领导也跟着销售部门主管一起批评这个方案不行。妻子生气的说,就他们销售是公司的亲儿子,我们策划就是干儿子,老板为什么总是偏袒销售主管?我这个策划主管太没有地位了。再这样下去,我要考虑辞职了。说完,她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像这样在工作中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情况很常见,老板偏袒别人,打压你,或者,老板误会你了,对你发火让你受了一肚子委屈。
【提问】大家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处理呢?是忍气吞声、压着火继续干,还是怒发冲冠,辞职不干了?
【影响】其实在职场中,难免遇到不公和误解,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很容易容易严重影响情绪,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抑郁。而重新找工作可挺烦神的,而且工作中遇到相似问题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你不能遇到问题就一走了之。
【解决】那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呢?梅若李·亚当斯博士这本《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中给出了的“先自我觉察、再正向提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自己的态度从习惯于评判、简单粗暴地下结论的“评判者”,转变为好奇谦逊、思虑周全的提问“学习者”,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以正向开放、乐于探寻、理智客观的态度看到种种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书中的第一个工具——“赋能于你的观察者”,解决如何自我觉察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大家先看一下今天要拆解的图书片段,阅读完的小伙伴,举手示意我一下。
选自:《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赋能于你的观察者(原书P39、42)
“几乎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会面临着在学习者道路和评判者道路之间作选择。”约瑟夫继续说,“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其实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做着这样的选择。你也能看出来,学习者道路会把你带到与评判者道路完全不同的地方去。评判者心态最终会让我们陷入泥潭。学习者心态会帮我们看到新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自己的学习者心态和评判者心态之间徘徊,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心里并不清楚我们是否可以把控如何去选择。但是,我们确实在每一刻都可以主动选择。当我们能正念当下,去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我们表达这些想法和感受所使用的语言时,我们便可以开始真正作选择了。这是成功的关键——自我观察!很简单,就像你去问自己,’我此刻身在何处?’、’现状如何?’、’我现在处于评判者心态还是学习者心态?’总之,如果我们无法观察自己的思维,那我们怎样去管理它;如果我们无法管理自己的思维,那我们又怎么可能真正去管理任何其他东西呢?”
……
“我们说有’评判者’方式,也有’学习者’方式。要想让我们的生活真的很高效、很令人满意的话,秘密就是从我们能够分辨这两种方式开始。”
“也就是说,这时候要作选择。”我半问半答地说。
“没错!这就是提问式思维的精髓。”约瑟夫说,“改变你的提问,改变你的思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思维,你几乎能改变任何其他的事。你进入自我观察者角色,变得中立、心态开放。哪怕只有一秒钟时间,你变成了一个观察者,在观看自己的生活演绎的一部电影。你学着仅仅去注意那些涌动的情绪、念头和行为,不去为之作任何解释或判断。如此,改变之基便已就绪。与此迥然不同的是,当我们深陷在情境之中时,便无法想象除了现状,还会有其他什么样的可能性。
多数小伙伴已经看完了这个片段。这个片段里,涉及了《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中的核心概念“学习者心态”“评判者心态”两种提问方式,区分二者是自我观察的目标。
【易混淆概念】
学习者和评判者的提问有什么区别?都是对自己提问,有什么不一样吗?简单解释一下,学习者心态是开放、正面的提问思维方式,评判者心态是否定、负面的提问思维方式。
【举例】比如上面提到我妻子的情况,当她面对销售主管的否定和领导批评时,是这样想的——销售凭什么总是刁难我?老板为什么总是偏袒销售?这样下去怎么工作怎么干啊?(提问)大家说,这是什么心态?(大家回答,评判者心态。)对,这是典型的评判者心态,是一种否定的提问。与之相反,学习者心态的人会问“销售和老板究竟想要什么?”“我需要负什么责任?”“方案该如何改进?”则是一种正面的提问。这两种不同的问题,会把我们的带往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们需要通过自我观察,分辨自己处于哪种提问思维。
【概念讲解】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学习者和评判者这两种提问方式?俗话说,当局者迷,当我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去分析我妻子的问题时,我是以一个外界观察者的客观视角去分析的。这和自我观察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没有外界观察者来帮助我们,只能靠自己走出来。这时候,怎样进入自我观察模式,让自己以一个客观心态看到自己的境遇,是需要我们进行刻意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
当我们进行良好的自我观察时,就像在看一部电影,电影的主角是我们自己。要跳出当下的情绪去看客观事实,要学会分辨我们自认为的和我们周围实际所发生的事实。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想的就是事实,但我们从主观出发的视角,往往不够客观。
【具体行动步骤】
当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客观开放地看清自己?但是,只要努力转换视角,总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换成观察家模式,这就有助于实现变化、做出正确判断。那么怎么锻炼这种能力呢?可以按照这三步去做:
第一步,延迟反应。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很多人是刺激-反应型,别人提出否定意见,马上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反驳。你要提醒自己,先不要马上反驳回应。
第二步,观察感受。让你的情绪在心里涌动,然后仔细分辨,是“愤怒、羞愧、焦躁”还是其他什么情绪,不做解释和判断,静静感受。
第三步,自我提问。平静地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当下状况如何?看看自己是否处于否定的评判者心态,接受这个状态,你就迈出了“觉醒”的第一步。
【举例】比如,我儿子今年9岁,开始通过挑战我的权威获得个体独立感的年纪,现在当他要和我对着干的时候,我会注意提醒自己在要发作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孩子不听话,我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感到父亲尊严被冒犯,没面子。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孩子怎么越大越不懂事?当我觉察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发现,自己进入了评判者模式,我应该不断学习与成长中的孩子相处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
【给出步骤的难点和关键点】
这里面最难的是第一步,延迟反应,保持克制。这需要克服条件反射,让自己的反应慢下来。当你经常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自我观察,你内在的观察者就会越来越强大,你也就越来越不容易被外界的人和事所牵制。
【适用边界】当然,有时候本来就是对方故意挑衅,你要注意不要把自我觉察变成妥协退让,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搞清楚对和错,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刚才我们学习了自我观察的三个步骤,下面我们来一起当回编剧,请大家拿出编剧手卡,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可以是将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摩擦冲突,也可能是工作中的沟通障碍,要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越形象越好,请准确描述出当事人自我觉察的心理过程,要应用上面我提到的三个步骤技巧尝试解决问题。请摘要写在编剧手卡上,时间5分钟,然后我请一位小伙伴讲讲自己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
人物:学习者A、学习者的老板
地点:时尚餐厅走廊
事件:学习者给老板提新菜品方案
对白:
(在餐厅走廊兴冲冲拦下老板后)
A:老板,我希望餐厅后厨能够研发新的菜色,以优惠的价格告知老顾客,然后吸引他们再次进店消费,这样对于餐厅留住老顾客有好处。
老板不耐烦地说:现在这么忙,大厨烧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准备新的菜色啊!
A的自我觉察:
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特别委屈,我是为了餐厅的业绩更好啊。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直接反驳老板,可是用今天自我觉察的步骤来做——
第一,我会首先收回我的方案,不要直接反驳,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冷静一下;
第二,然后,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发现这种情绪的来源。老板请我来做营销策划,不就是需要我通过好的策划提高餐厅的效益吗?方案被否定,我的委屈情绪是很正常的。
第三,我会对自己提问,这究竟是我的方案不行,还是我在走廊向老板汇报的方式不对呢?如果是方式不对,应该改进自己提出建议的方式。经过这样的过程,就不会陷入否定自我的情绪中了。
【拆书家反馈】刚才的小伙伴分享的是一个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向上汇报的场景,她首先是延迟反应,然后察觉自己的委屈情绪,最后通过提问确认自己是否处于评判者状态,自我觉察的步骤用得很好,故事编得很精彩,很有编剧潜力哦!
【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记住今天我们拆解片段关键点,提高自我观察能力是进行心态选择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延迟反应、观察感受、自我提问来提高自我观察能力。那么,当我们通过自我观察发现处于评判者心态时,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且听下回分解,这个片段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