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郑娇。今天和大家拆解的书籍是《关键对话》
F:它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主要是如何高效能沟通的一本书,作家是 等。当时出版是在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所以个人比较推崇。
A:同时,该书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对话情境和小故事,帮助我们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
B:其实,有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本书的特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本人来说就是这样子。我亲自用了书中的一个技巧,成功避免一场可能会发生的矛盾,从而加强了我对沟通的信心。我相信,这样好的书籍和工具,也同样适用于大家。
这是对本书的介绍。
小结——从“心”开始
面对棘手问题时,关键对话高手是这样关注任务目标的。
从我做起
● 记住,你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
关注你的真正目的
● 发现自己即将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时,停止对话,冷静思考你的动机。
● 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
● 明确你的真正目的,问自己:“我想为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做些什么?”
● 最后,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真正目的,我该怎么做?”
好的,非常谢谢大家,在心里给自己一个掌声。
【什么是关键对话?】其实我们刚看了一下,之前有过一些争议,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我们对于“关键对话”这个词语音译过来的,个人认为无需太较真;什么是关键、什么是对话,个人认为最通俗的是,这样的一次对话、一次沟通会对你很重要,能够影响你后续的生活或者是工作,那我评判它就是一场关键对话。我们统一一下这个定义,不用太过纠结。
第二个,我们人事中沟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什么意思?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我找到对方沟通,就开始畅所欲言,说着说着,有一些异议的分歧,甚至我们就一个事情开始争论对错。情绪氛围开始变紧张,最后不欢而散。而我们回到座位上,你一拍脑袋,哎呀,刚刚我是想找他干啥来着?没实现!我忘了。所以对于沟通来讲,我们以为已经准备好了,但其实,没有准备。【案例】前一段时间,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案例。当时我们是在总部进行一个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培训室有40把 椅子,当时我们入职签到有42个人,少了两把。这个时候我们到边上的会议室搬出了两张,在开会的伙伴说这个椅子应该是不能搬的,需要和前台沟通。所以当时就问前台了:我们少了两把椅子,从会议室搬2张。这个时候前台的妹子很激烈的反应“你怎么能搬那里的椅子呢?那里的椅子是不能拿了,是多少张就是多少,你怎么能拿呢?”。当时我就蒙了。想着说,那能怎么办呢?我们大培训室确实少了两把椅子啊……当时闹得非常不愉快。
好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其实,大家想想。工作中、沟通中,可能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小矛盾。那如果是我们想高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原文片段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方法。我把它统计叫做:“一停三问”。
什么叫“一停三问”呢?首先,你先停止对话,思考一下,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现在的行为表现看上去我想要干嘛?第二个问题,我心里面真正想做什么?第三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做?
这三个问题,如果回到刚刚的案例中,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我们的小姐姐说出“你怎么能拿会议室的椅子呢?”我愣住了,于是我停了一下,思考:对,我的表现看上去想要干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对,前台的小妹妹肯定是觉得我怎么样?侵犯了她的权益,破坏了她的规则,触犯了执法者的威严。这个时候又问自己第二个问题,我真正想干什么呢?我就是想拿两把椅子啊。其他爱咋地咋地,对吧。你对我有意见,都没关系哈。第三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当时问了这个问题后,我真的是和自己有这个对话。“是的”,我是这样对着前台小妹妹说,“是的,我知道会议室的椅子是不能碰的,那请问现在培训室需要两把椅子,我应该怎么做呢?”“那个夹层里面有啊,你上那搬就行了。”ok,非常快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案例给到我们说,什么启示呢?我们如果按照一停三问这样的一个方式,能很直接、高效的聚焦我们的目标,高效率解决我们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更多的风险、人际矛盾冲突。
【不那么做的坏处】最后,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的话,可能会引发人际关系冲突,而且当时是在前台区域。有可能影响公司的形象,对你的个人形象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再看一下,大家还记得吗?一停三问,三问是哪三问?停止对话,思考三个问题:1、我现在看上去想干嘛?2、我想做什么?3、我该怎么做?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大家听我讲完之后,想了解一下,大家之前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让你觉得有一些愤怒,或者觉得对方有一点不可理喻的时候,明明我就想简简单单和你沟通一个事情,结果对方就像炸了毛一样,情绪反应非常大。然后可能两个人沟通来沟通去,就偏离了那个主要的目标。离目标越走越远,到最后,有些的绕回来了,有些的绕回来,就完了。有没有那么个时候?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大家组内分享一下。
我们延续刚刚的分组,最后请一位伙伴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两分钟计时开始……时间到,小组归大组,刚这边有位朋友是今天新鲜出炉的案例,我们有请。
学习者案例:首先背景是我是做互联网销售的,今天下午在和设计师沟通网站的问题。他那个设计稿已经做好了。然后我再去和他沟通,我觉得,我在客户那里得到的信息,和他做出来的是有出入的。当我在和他沟通的时候,突然设计师经理进来了。他就觉得“你的想法是不对的,设计师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应该让设计师把自己的想法跟客户去说。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带给设计师。”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自己是在一线的,是最了解客户需求的,然后我就说:“我了解的客户是这样的,所以,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我是不认可的。你觉得你认可,你觉得是个好的作品吗?”设计师经理不假思索的就说,“我觉得是好的。”其实他是带有情绪的。当时我也带有情绪了,就说,“好的,既然你认为是好的是吧,那好。”然后我就走了。但是后面,我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还是想把客户的想法和设计师沟通。所以回到工位,就将从客户那里了解到的信息整理好,给到设计师并说“你觉得对的地方,你就摘取;你觉得不对的地方,就和客户沟通。如果能说服客户,那就去调整。”这就是我的做法。但是我觉得,听完这个带拆。确实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我觉得,当场需要一停三问。我知道自己当时是需要解决问题,但是可能解决的方法,并没有告诉设计师经理我的真实想法,以情绪去面对了。所以,我应该要做的是,把我想要做的事情,告诉设计师经理。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拍脑袋就走了。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非常感谢这位同学,观点非常明确,而且,他把接下来我们需要做完之后的举例说明都已经做好了。因为他已经自动加工完了好的例子和正确应该做的方法。
其实,回到刚刚这一点,有人就会说,哪有这么多时间?我们身体意识可能就直接反应了,情绪很愤怒,然后就拍桌子走人了,就没有这么长时间给你说,停下来,然后傻不拉几的说,你得让我停一下,让我想一想。没有。在初期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一点点时间去练习。但是后续你会发现和开车一样,他已经不需要去思考先挂挡还是先踩油门了。已经是条件发射了。所以这个技能也是慢慢熟练直至成为你的反射性动作。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好的。那我们现在想,如果再碰到刚才那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有哪些伙伴是在脑子里会有相关场景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我吗?很好,那大部分伙伴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非常棒,那我们接下来,还是要做一个事情,最后你想,如果刚碰到这个场景,你会如何运用一停三问来确保沟通目标不跑偏呢?组内讨论分享下,或者自己写下来。一停三问你会怎么用,就在刚刚的场景里。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因为我们看到,刚慧根比较好的,就已经加工出来了。
好的。时间到。我们伙伴可以将其写下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停三问”,停止对话,思考三个问题:1、我现在看上去想干嘛?2、我想做什么?3、我该怎么做?
大家使用过程中,这三个要素也不定是要全部具备,你精通后,可能马上就会反应:对不起,不好意思,如何如何……但是这是练习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之前一直趋向于自己本能反应的伙伴。
我今天的带拆到此结束,非常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