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很高兴又与各位相聚在拆书时光里。我是你们的老朋友Minny。首先让我们来分一下组,胡老师和李老师一组,莹雪和我一组。
今天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觉察自己潜意识中的一些规则,审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形成适合现在的自己的生活处事原则。
图书介绍
F(特征)
这本《可爱的诅咒》作者是雅基•马森,她是拥有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两个学位的心理医师,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众多心理咨询案例,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分析圣母型心理人格形成的原因,并且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
A(优势)
这本书结合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进行心理自查、心理自我疏导、心理自我重建,理论扎实,行文生动,在众多书评榜上获得高分,备受推崇。
B(利益)
你有没过本来身体疲惫不堪想要休息,但因为别人的请求以及内心“我应该乐于助人”的声音,又投入到能量消耗状态的经历?你有没有过莫名其妙听从广告或者他人推荐买了不需要的东西,后悔不已的经历?你很有可能是下意识地秉持了源自童年或社会的一套观念,因此你很难轻易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权利,这本书可以让你意识到这些潜意识中存在的规则,并审视它们是否还适用于现在的自己,鼓励和推动你打破原有的束缚。若你想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如果你想突破自我不断满足外界、或者讨好他人的“可爱行为”,如果你想打破隐藏自我真实需求的“诅咒”,那么这本书都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现在请阅读原文拆页。
拆书片段
对于“可爱的人”来说,这些“应该”让我们觉得,我们被自己打造的牢笼困住了,而且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拆掉这个牢笼。这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关于“无把握”和“对比”的问题。当我们确定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价值、品味和标准时,我们便不再在乎其他人对我们的客厅墙壁颜色的看法,也不再在乎水槽里有什么,或者我们的孩子GCSE考试考了多少分。当然,在当今世界,各种市场营销手段总会让我们觉得我们跟不上时代或低人一等(这样,我们才会为了让自己觉得“正常”而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把握并觉得自己“对”的人简直就是稀有动物了。
找出你自己的“应该”们 。
我希望你能够尝试一下这个实验,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试着找出自己(对自己及其他人)说出“应该”这个词的情况。看看你能不能及时发现它们,并把它们转换为“可以”,同时留意一下你在这么做的时候,你的思想、感觉及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愿意,你可以多花几天做这个实验,并把结果记在笔记本上。当然,那并不是“应该”做的事。
下面列举了一系列“应该”做的事,都是这么多年来我和我的咨询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我应该将客厅漆成F&B公司的“大象的呼吸”这种颜色。
•我应该减掉半英石3的体重。
•我应该更配合一些。
•我每天应该吃五份水果和蔬菜。
•我和伴侣的性生活应该更频繁一些。
•我现在应该停止悲痛了。
•我这个年龄应该结婚了。
•我每天应该刷两次牙。
•我应该多给妈妈打打电话。
在你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之前,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你要相信,你有权这么做。美国有《人权法案》,用于保障一系列人身自由。这些权利看起来似乎是公民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校也教授相关内容,大多数人都对其有所了解。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我们有自己的“人权法案”是在读安妮•迪克森的《女人的权利》的时候。在这本书中,她列举了11条基本人权。它们听起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极其简单,但你可能从未仔细思考过它们,而且,你可能会下意识地秉持了源自童年或社会的一套与其相悖的观念,因此你很难相信它们确实适用于你。
接下来我将进行原文讲解。
WHAT:
在本片段中,主要涉及审视自我内心的规则和观念,以及如何破除不合理规则的方法,把“应该”变为“可以”这个方法是讲给一部分“可爱的人”听的,可爱的人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他们的行为会让对方感觉到很舒服,并发自内心地称赞TA可爱,这个可爱是行为上的可爱,这种可爱的人几乎把友善待人换言之讨人喜欢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以为要么让别人喜欢自己,要么就必须按照对方的方式处事,比如始终保持礼貌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从来不会拒绝,防止一切冲突等等。他们内心中有一些自我恪守的准则,仿佛生来就被下了“诅咒”一般,心甘情愿陷入他人的期望之中。
WHY:
这么可爱的人,让大家相处都很愉快,难道不好吗?为什么要打破这个诅咒?因为可爱的人表现出的“可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这是经过选择呈现出的品质,对于他们而言,说出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要担心排斥失去自己获得的爱,所以不断地压抑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比如愤怒、憎恨等等,别人很可能也不会注意到他这方面情感表达的需求,可是当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煎熬,脾气突然爆发,每个人都会吓一跳。此时正证实了他们自己原本的猜想,别人不喜欢他们发脾气,于是又陷入一个死循环继续“可爱”下去。你身边或许就有这样一位“可爱”的人,平时好像怎么都行,忽然有一天火山爆发,让人莫名其妙,吓一大跳,其实很可能是他忍了很久最终忍不住了。
到底是什么让“可爱的人”觉得这些可爱的行为是“应该”的呢?一切都要从童年说起。这些“应该”是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规则,是我们的父母或者童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如监护者、老师等人在我们小时候植入在我们大脑中的,它很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却时时刻刻产生巨大的能量,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比如一个家族里崇尚“坚强”的品格,小女孩在年幼时骑马被甩了下来,爸爸对她哭鼻子的行为嗤之以鼻,不断喝斥她不准哭泣,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她重新骑上马骑了起来,家人大大赞扬,并把这件事当作“英雄事迹”在家族中广为流传,从此小女孩主观上就认为自己应该发扬光大这个品质,她会认为“我应该坚强”,成年以后,她做事情雷厉风行,在当战地记者时经受了酷热和严寒,可以背着装备负重前行,从不抱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并照顾他人。但当她精疲力竭、压抑时,这样的状态肯定会影响她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放弃一些被植入的死板的个人规则,在自顾无暇时减少或放弃一部分可爱的行为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给自我更多表达的空间,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权利。
HOW:
如何打破“可爱的诅咒”:
首先,找到内心中的“应该”,用一天或者几天时间记录自己认为“应该”的情况。
其次,当你发现它们,把它们转换为“可以”,同时留意一下你在这么做的时候,你的思想、感觉及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你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之前,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你要相信,你有权这么做。
预防异议:
或许你会质疑,只是改变了一个词语能有什么用?事实上,如果你尝试并记录,就发现潜意识的改变会带动行为变化,潜意识会带着巨大的能量改变你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阻力,请允许自己缓慢进步,即使是一小点的变化也是胜利。
你也许会疑问,“应该”和“可以”区别很大吗?是的。“应该”就像一种命令,可能来自旁人和社会,从而成为烙在你内心的死板规则,“可以”告诉你这只是一种选择,你有选择的权利,你是生活的主人。
A2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涉及哪个情景:同事突然的请求“你那么厉害就应该帮我一下”、不吃晚餐减肥的劝告“你都这么胖了应该少吃一点”、亲戚的催婚“你这个年龄应该结婚了”、陪伴孩子“当爸妈的就应该多陪陪你的孩子”…请大家思考并想出具体情境,举例说明今后你在该情景下如何将“应该”变为“可以”。
学习者案例记录:
胡老师:社会和老师都认为家长应该陪孩子写作业,如果改变这个观点的话,那就是“我可以陪孩子写作业”,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陪伴孩子,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时,也不会愧疚,陪伴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是心甘情愿的。
莹雪:“你应该少吃点要减肥”,变为“我可以少吃点”,其实少吃点多吃点都是我选择的权利,如果是为了健康,我也可以改善饮食结构或者运动,不一定把这个当成必须的事情,或因此难过。
A2
我们再尝试应用一下刚刚学到的知识,设想一下,你周一早上到了办公室,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这是一位同事急匆匆过来找你帮的忙。你想起今天的拆书,停下来问自己,哪些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哪样做能让你更接近真实的内心?请在小组内分享你的应用。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李老师:如果是我,在之前可能会觉得我应该帮他的忙,如果运用这个便签,那就是“我可以帮他的忙”,我还告诉他我可以帮忙,不过会先问一下具体是什么事情,这件事是否影响我的正常工作,或者这件事是否必须我来代劳,这等于是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会一味舍弃自己的需要来无休止无条件帮助他人,感觉到轻松了一些,好像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把握。
感谢大家的分享,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显得可爱,事实上,如果你有百分之二十的不可爱,也还有百分之八十的可爱,如果用隐藏真实的自己维持非此即彼的百分之百的可爱,这种形象会艰难维持而且让你痛苦,不如就做不百分之百可爱的人吧,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爱自己,真的你也会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