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伙伴大家好,我是拆书家李小曼。今天我带来的是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向我们提供了个人成长的7条精进路径。被评为个人成长领域最值得看的好书之一,如果你想进行自我提升,那么今天的学习会帮到你。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够理解并应用“最小化可行产品”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事件场景】我想先请大家想一下,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一些朋友,他们总有一大堆未实现的梦想:
想要一场旅行,又总说自己没有时间,没有钱。
想读一本书,又抱怨自己工作忙,买的书只看了一页就放下了再也不看它。
他们只是让这些梦想停留在大脑里,但要么从未开始行动要么就没有坚持下来,目标自然从未实现过。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他的装备没到位;也许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完美、也许是他感冒生病了状态不好。总之,是他还没调整到最好的那一时刻,感觉自己没准备好,不过他们还是妥妥的给自己贴上完美主义者的标签。
【提问】你可能要问,该怎么做才对呢?怎样让自己立即行动,怎样克服拖延?
【影响】心理学家们说,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个声音,一个是负责创作,一个负责是评价。你有没有想过,这种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的想法,让你放大了对失败的恐惧,结果就是导致你从一个完美主义者变成拖延症患者。
【解决】那么,如何解决呢?《精进》这本书告诉我们,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并教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通过“精益创业“创新者的思维方式,按照最小化可行产品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自测题 | 总是1 | 经常2 | 偶尔3 | 很少4 | 从 不5 |
1、我的计划或者目标总要等到自己状态够好时才会启动。 | |||||
2、除了证书外,我从不知道如何证明自己真的熟练掌握什么知识或技能。 | |||||
3、我认为学习是个人的成长,只要不断充电就好,不需要输出。 | |||||
4、"作品”是画家、作家、导演、雕塑家等艺术家们的玩意,和我们普罗大众无关。 | |||||
5、我的读书笔记只有简单的名言佳句类的“书摘”。 | |||||
总计 |
这个自测表测试的是精益创业的能力,得分越高说明精益创业意识越强。
1——6分以下,你做事可能容易三分钟热度,缺乏达成的方向和动力。同时倾向于完美主义者,也会去听课看书学习,不过很少去做输出的动作。
7分——19分,你不再满足于藏着掖着学习和做事,因为你知道学习是为了提升和增值,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所以除了大量的学习输入外,也开始尝试在你的领域、你的社群、你的朋友圈里做一次又一次小的分享,并且感觉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好。
20分以上,恭喜你,你有明确目标和行动方案,对自己输出有了更高要求,用作品不断累积、沉淀和增值 。
如果你的分数不高,也不用着急。关于如何提升,怎样改变呢?让我们回到书里,看看采铜向我们介绍什么样的方法。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阅读手中的拆页片段。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
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一测量一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道,直至走进不可逆的深渊。
那么,对一个个体来讲,他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产品”这个概念的内涵:
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他人受益;
5.“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互动】提问一:从刚才的片段中,你能找到什么概念?(精益创业、最小化可行产品)
好的,大家都找到了,这就精进第3章《即刻行动》里非常重要的启示,其中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拆解成几个部分:
最小化是指可以小步快跑,用最少资源,能被最快制作出来;
可行表示它是产品的内核部分,它可以执行最基本的功能;
产品表示它不能只停留在脑海里,停留在车间,而需要直面客户,接受批评建议和各种反馈。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尝试是否有效,如果没有,试试别的。通过这样不断小范围试错,不断优化迭代升级。
【举例】
这一点,从手机操作系统到杀毒软件,是很常见的。
不需要有大量的外部资金,详细的商业计划,或者完美的产品。只要他们把产品最内核的部分研发出来后,就会马上就会推一系列的试验品和测试品出来。之后大量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它们,再修改代码修改产品,并重新开始新一代的迭代升级。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苹果的IOS系统,从07年 6月的IOS1.0到今年的11.0,从苹果1到苹果8。就在刚刚过去的本周四,IOS发布了11.3,在这之前,iOS 11.3已经测试了六个版本。
这些可以说都是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例子。
【互动】
虽然原文中“精益创业”的概念最早是来源于互联网创业,不过,作者采铜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我们个人成长领域也是一样适用的,下面举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哪些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哪些不是。
1、读完一本书,在书中画了很多横线,也用彩笔标出了重点,还抄了不少书里的原文在笔记本里。是不是最小化可行产品?(答:不是)
那什么是呢?(答:书摘只是对图书的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没有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所以,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
2、付费学习了秋叶大叔的PPT课程,完成了不少PPT,不过只留给自己欣赏,有点不好意思给别人看或者觉得有还有点拿不出手。是不是最小化可行产品?(答:不是。)
那什么才是呢?(答:拥有绘制PPT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PPT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异议处理】“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让你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不需要一次憋出个大招来,可以暂时放下对细节的纠结。只需要你先拿出最初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它可能并不完美,而且有可能会是一个烂的东西,你只需要把内核的部分发布出去,然后再不断地获取反馈,进行优化和迭代的循环过程。
你可能会说,我怎么可以做一个烂东西呢,这其实只是一个心理技巧,帮我们摆脱完美主义的魔咒,。先迈出第一步,边做边修正,关键是,你得逼自己先做出来一个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打磨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直到它越来越完美。
【A3】经过刚才的讲解,现在就到了我们自己试试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时候了。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个情景:
比如你身边有个好友,她打算在喜马拉雅开设一门收费课,作为一个新手,她一没经验,二没知名度,三没人脉,从哪里找学员,课程收费定多少,课程更新的频率是什么,如何宣传,他都不清楚。 ……如果她来找你倾诉,你会怎么运用今天学到的“最小可行化产品”的概念和做法,给她建议呢?
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你和你的朋友,5分钟以后,请小组来和大家分享讨论的过程以及最后达成的结果。
【学习者分享】
朋友 :想在喜马拉雅开个写作课程,可是很担心自己的课程有各种问题,我没经验,没知名度,没人脉,怎么弄呢?
蓝水滴:你就是想太多了,我觉得你的写作能力挺强的,别担心那么多,不如你先开始录制个课程,然后有了这个产品,可以先发给我们这些朋友,或者给你的目标客户们,先干起来再说嘛。
朋友:可是我很担心……
蓝水滴,先干起来,谁不是边干边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吗。
朋友:好,那我就开始行动喽
蓝水滴:对,先干起来,期待你的课程大卖!
【拆书家点评】应该说说得比较全面,条理也很清晰。可能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最难的还是怎么打消她的顾虑让她去做,刚才我们通过最小化可行产品这个概念,鼓励她做出自己的一个小样儿,一个小的试验产品出来,然后投入到市场,勇于走出那一步。
【A2】布置作业:未来的一周内,大家回去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想要完成的“产品”?是否有做了一半就放弃的“作品”?或者是做完了却不敢拿出来展示给别人看的“作品”?请你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概念构建你的试验产品并发布出来,接受大家的反馈吧!
如果你已经会非常了解这个方法,还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你身边的朋友,做为你的复盘经验,在下周线下活动的时候和我们做个分享。
【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现场讨论演练,相信伙伴们都熟悉了精益创业的核心观念以及它的循环模式才及“最小化可行产品”,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不断升级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期待大家都能用自己的作品说话,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