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关键对话》
F-这本书是美国的4位大师级的咨询师用了20多年跟踪了10万多人后提炼出会说话人的特点而写。这本书从2001年发售至今,再版两次,光在美国就销售了300余万册,《高效能人事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科维多次为他做序并强烈推荐。
A-这本书摒弃了高端书籍常见的纯理论讲解,而是列举了大量的生活案例来具体的帮你解析面对重要对话时该怎么应对。所以,这本书在读起来的时候,少了以往翻译类书籍的晦涩,多了与实际生活的贴和,轻松且愉悦。
B-比如,你想和你的同事聊聊最近你们的工作衔接问题,可是他一直躲避;又比如你想和你的爱人谈谈对生活的近期规划,可是几句话之后变成了一场责备式的争吵,如果你想改变这些不敢说、不会说的对话场景,那就请你来翻翻这本书,可能他会帮你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与人谈话的方式。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能够运用“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做到”四步来辨认自己行为产生过程的四个阶段,从而摘取出自己的“想到”的环节。
今天给大家带来两个拆页,大概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主要是帮助我们识别说出的话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的去表达。请大家先拿出拆页1,用一分钟的时间开始阅读。
这一段因为有个图,可能大家会好理解一些。我想跟大家讲个故事(贴近实际的例子),小丽和小明是在不同的部门,上周被抽调到一起连续加班了四个晚上,为的是周五给客户做项目汇报,结果周五会议的间歇,小丽刚出来接杯咖啡的功夫,回去就发现小明和客户侃侃而谈,而且话语中很多内容还涉及到小丽等下要汇报的部分,小丽这时候做了一个动作,就是端着咖啡朝小明走去,并且说:哟,这么能聊啊,一会汇报你一个人都讲了吧,我就等着听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也正好端咖啡进去了,你看到小明和客户聊天,你会和小明说什么?会说:准备的挺充分,小伙子加油。
为什么你的反应会和小丽的不一样?因为在你和小丽分别看到小明和客户谈话的这个事件后,你们大脑进行了不一样的加工,然后做出了不一样的反应。
那我们怎么找出我们的分叉口在哪呢?
(细化步骤)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四到法”来区分,还拿小丽举例。
首先第一到:听到/看到,小丽看到了小明在聊天,听到了小明涉及了小丽要汇报的内容。
然后第二到:想到,小丽可能会想,他把我的都讲了,我等会讲什么啊,他这明摆着在抢功啊。
之后第三到:感受到,对方都抢夺功劳了,那小丽肯定会十分的生气。
所以第四到:做到,小丽就用冷嘲热讽的做法,强硬的把小明给怼了。
从这四个到中,我们很容易的发现,你和小丽之所以最后的动作不一样,是因为你们的第二步的想到产生了区别,在看到一个事件后,大脑会经过一番加工,而这个加工的不同会导致你最后的行为大相径庭。所以,你怎么想,很重要。这里,大多时候,你的想到都是你自己大脑演绎出来的,很容易变成主观臆想。
(预防疑义)有的小伙伴可能就会问,不对啊,我平时看到一个行为直接就生气了,没有想象的环节啊,那么你可以想一下,你平时看到这个行为只会生气么?是不是有的时候还有其他的情绪?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呢?是因为每次想法都不一样,才导致你的感受不一样的。大脑运转速度很快,请一定不要忽视他。
你最近有没有发生一些情绪激动的时刻,可能大家这会的情绪都很平缓,不太好回忆哈,可以跟着我思路试着想一想,你有没有在开会的时候,你的同事一直坚持着他错误的观点不听任何建议,在不停的争吵中,你心里的火已经腾腾腾直冒了?又或者是你放假到家,早上想多睡会,七点半你妈咪就把早餐端上桌然后左一遍右一遍的催你起床?又或者是你和孩子前脚交代远离那个泥坑,转眼发现他已经双脚一起蹦跶跳到里面开心的朝你笑了?
可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那么我想请你回忆一个最近发生的,你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刻,跟你身边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当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你的回应又是什么呢?
1、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你当时的回应是什么?【A1】
【学习者分享】:我在公司里看到早退下班的员工,我就很气愤,觉得他们偷懒,就会去diss他们:凭什么他就能早退,还拿高薪,我还在这加班。我也不干了,拎包走人!
2、下次如果再遇到同样事情,如何用“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做到”来识别出你的行为四阶段呢?【A1+】
【学习者分享】:
下次再看到同事早下班,想要摔桌子周人的时候,我会先辨别一下,
我的看到:看到同事又早下班了,他又偷懒了。诶,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这个他又偷懒了,就是我想到的。那我很气愤啊,还觉着很委屈,觉得他凭什么早走还拿高薪,这个情绪,就是我感受到的。最后,我马上要做出这个摔桌子走入,不干了这个行为,就是我即将发生的。我需要克制一下。
【总结】非常精彩的案例。我们也通过这个案例发现,在想到的这个环节中,如果太想当然的话,可能会给我们最后的行为造成一定的麻烦,那我们怎么来做才会避免这些麻烦呢?请大家读我们的拆页2。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能够在反推行为产生的过程中,辨别出自己“臆想”的部分,并找到事情真实的背景,从而改正自己激动的情绪,指引做出正确的应对行为。
我们有了拆页一的行为方式发生的四个步骤,那么拆页二,我们就要运用这个步骤了,我们分三步走:(细化步骤)第一步:反推拆页一的四步,找到自己主观臆想的部分;第二步:思考和质疑,找寻我们更多可能的想法;第三步,改进我们的做法,尽可能的阻止我们过激的行为产生。
我们还是拿小丽举例说明,我们扮演一下小丽的内心活动:
第一步,先用四个问题反推,
1、我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
啊,我刚刚对小明冷嘲热讽,这个是语言暴力了吧。
2、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
我气愤啊,他凭什么趁我不在讲我的内容。冷静想想,我好像还有点害怕,他把我说的都说了,我还说什么啊!
3、是什么想法导致我伤心害怕的呢?
他就嘚瑟吧,他不就李总在边上,他想表现么,争我的功劳,算什么男人。
4、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什么依据?
要什么依据,他都这么做了,还不让我想?这本来就是事实啊。
大家注意,到这里,小丽说不出依据来了,她内心有点慌张了,会开始找各种借口去搪塞。
为什么小丽慌张?因为小丽的依据其实是她只看到小明和客户聊天,而小丽说的抢功劳显然和这个客观现象不那么符合。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没有这个反推的话,会怎样?在刚刚那个例子中,小丽不会慌张,小丽即使知道行为是由想法决定的这个模型关系,也会认定她想想法没错——小明就是这么做的,他都敢这么做我还不能这么想了?你都抢我功劳了,我冷嘲热讽你两句咋地了?
那从这个例子中,就很容易发现, 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的话,会怎么样?会认识不到我们已经陷在了被“臆想”所控制的暴躁情绪当中。所以,这个反推帮我们开始了自我思考的过程,让我们能更清晰的认识到我们是有“想到”这个环节的,而且这个想到很大可能是自己的主观臆想。
那我们费这么大劲反推过程,之后呢?
是为了我们第二步:思考和质疑。当发现了主观臆想的部分后,小丽就应该思考我的这个想法如果还有其他可能,那会是神马呢?会不会是客户问了小明刁钻问题,小明正在帮我解围呢?这里想到的可能越多,帮我们摆脱主观臆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那么之后,第三步,就是尽可能的控制我们的做法,让我们认真决定接下来这些激烈的行为或者语言还要不要说出口了。小丽想到了这么多种可能,最后决定既然有这么多种可能,我还是认真的和小明聊聊,问问真实情况是什么吧。
【A3】小丽在工作上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换个场景试试看,反推-思考-改变的方法适不适用。
小丽回到家,晚上和老公一起看电视,看到男女主角相拥而泣的画面时,突然问老公:老公你爱不爱我?老公被突如其来的问题问懵了,迷茫的看了小丽一眼。小丽当时就火了:你竟然迟疑,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你不爱我。然后大吵一架,哭着出门去到了闺蜜家。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刚拆书回去的小丽闺蜜小A,你如果用我们刚刚学的反推-思考-改变的方法,你帮已经消了气的小丽分析分析,你会给小丽什么样的建议呢?注意,这个时候,小丽刚消气,所以你在问问题的时候,语句也要稍微斟酌一下。
记得我们的三步战略:反推-思考-改变
如果演完了,也可以互换角色,再来一次演练。
【学习者分享】
小丽:我老公太让我生气了,我们在一起那么多年,他竟然不愿意给我说“我爱你”!我问了他三遍,他都不理我,我一气之下,就摔门出来了。╭(╯^╰)╮
小A(小丽好朋友):看来,你自己已经发现你的行为了呀。那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小丽:我就失望啊,伤心的不得了。
小A:失望和伤心,是你的感受,对么?
小丽:是的。他对我的爱消减了,他也不再在乎我了!
小A:恩,他不在乎你了,听起来,这个好像更像是你的想法?
小丽:不是的,这个就是事实啊,他连“爱我”都不愿意说出来。
小A:其实他做了具体的事,才让你感受到了,这些。那你要不要再回忆一下,他当时是做了什么?让你如此难过呢?
小丽:我俩看电影,有一个片段,让我想起我俩在学校时候的甜蜜时光,我就扭脸问他,“老公,你爱不爱我”,但是他竟然完全没反应。
小A:那你有没有想到,他的这个行为有可能会是有其他原因导致的?
小丽:哎,我回想起来,他可能当时就没看进去那个电影!当时他表情呆滞,那感情,他的思维都没跟我在一起啊!
小A:你先别激动,你再想想,还有其他的可能么?
小丽:要么就是后面有他的球赛,他肯定在跟我敷衍了事,看着电影自己心里想着球赛!根本没有用心在看!
小A:所以,这事有可能是无关“爱不爱你”?
小丽:是有这种可能……
小A:那假如就是你刚猜想的其他可能的话,你的做法,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还会摔门走么?
小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能会换一种做法,我要勾起他当年对我喜欢的那个回忆,我会含情脉脉的对他说“老公”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再问“看到刚才那个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么?”给他一点时间思考“你都不想说些什么呢?”然后提醒他一下“你不说我就要生气了……”
小A:恩,对呀,你还不赶紧回去试一试。
小丽:好,如果这样他还不行,我还回来找你!
(这段现场对话非常非常的精彩,在录音的31min-35min,哈哈)
我们在刚刚这个案例中,大家发现,我们在反推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这个顺序,也可以交换使用的。因为在你聊天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跟着对方的思维,对话内容不停在发生变化,你只要在聊天过程中辨别出他的主观臆想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有针对的去击破他,我们第一个环节就完成了,然后,再去灵活运用这套反推的方法,我们最后的行为肯定就会随之改变。
【A2】
我们刚才,运用小丽的例子,试着练了练手。那么,我想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接下来到年底的这2个月中,你可能遇见哪些情绪激烈的时候呢?今年春节,是回他家还是回你家?或者这个方案明天都要汇报了同事今晚才发到你邮箱?又或者闺女大早上又非要坚持穿裙子?想请大家想一件即将发生且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事情,把关键词写下来。,1分钟
有没有小伙伴已经想出来了,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的?代表分享,2分钟
这个案例非常精彩,每个人可能都会碰见这样的情形,那么接着,就想请大家思考一下,通过今天的反推-思考-改变的方法,在你自己刚刚写下的这个情景中,你会怎样进行反推?又怎样进行思考?你还可以改变哪些想法和行为呢?请把你的关键词写下来,和小组的伙伴们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我老板给我交代了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必须要今年年底完成,而现在离年底就剩20天了,我去找了很多家咨询公司都说这事不可能,我就想我老板是在故意整我。放我原来,我可能会去激烈的跟老板争辩,去怼他。
但是,今天学了这个模型,我反推一下我自己的思维方式啊,我发现,我已经出现了暴力应对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是我一直气鼓鼓的,内心充满了负情绪。我的想法就是,我无形之中掉到了一个坑里,我被背黑锅了。产生事实的依据是我刚到一个新部门就接受到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布置之前没有跟我做具体的沟通。我通过刚才的学习,产生了思考,我新部门的领导,真的是想让我背黑锅给我挖坑么,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希望给我一个挑战,给我一个成长的机会,让我在新部门好立足?如果是这样,那我去怼我的新领导的做法,岂不是太荒唐了?所以,我接下来可能要改进的地方是:我要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找一切可能和老板在一起的机会去他进行沟通这件事情,争取和他进行一个和解,同时我在咨询公司那边再次强调这个事情的紧迫性,争取在年底之前,先完成一个样稿,类似于1.0的版本,这个是一个可视化的,虽然不完美,但是完美可以再更改,同时,我再拿这个1.0的版本,跟领导去汇报,实现他一个初步的期望,之后再跟他争取一些时间,去完善这个1.0,变成2.0、3.0,把这个方案做完美。
非常棒的案例,希望你的方案可以成型,也期待着你这么做了,取得了好成绩,给我们一个反馈。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一个模型,从听到-想到-感受到-做到,去找到了我们思维的过程,又反推这四步去进一步探寻到我们“臆想”的这个根源,并且控制他,改进他,帮我们找到最后更好的行为方式,实现我们的对话目标。
希望大家可以回去后也多多练习,尽量减少我们的主观臆想,做出更有利于我们的行为。我是鼓,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