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南昌滕王阁分舵第156场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提出请求 学习目标: 当气氛遇到僵局时,用接受理解的心态,表达“要”句式,提出建议

开场:

【学习目标】当谈话气氛遇到僵局时,学习者用接受理解的心态+表达“要”句式+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反馈奖赏这四个步骤(怎么做)来改进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方式(做什么)。(观察点4: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人不能做所有的事,我们小到平时的帮忙,大到求合作,方式也不一样。女生撒娇卖萌请别人帮忙开个水瓶盖,却让同一个男生看见徒手拆包裹,看来她力气很大啊,为啥叫我帮忙做件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一些朋友要我们帮的事儿,更感觉是领导向我派发一个任务,不停地戴高帽子灌迷汤,迫使我必须帮他搞定。

[提问]作为施助者,你答应帮忙是出于心甘情愿?我们是否用更平等的姿态,更真诚的心态,让施助者更感觉被尊重?

[影响]当请求是披上强迫和任务外衣,同一个施助者会帮第一次,会帮第二次吗?当喊帮忙喊成了习惯,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

[解决]《非暴力沟通》书中,(观察点2:选择图书为实用类或者理论类图书)就告诉了我们,向他人寻求帮助时,我们要做到清晰,具体,可操作。让请求不在难以启齿,使得请求让人听起来更明白,让对方做起来没有压力。(观察点5: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解决4个步骤)

【[R]阅读原书介绍】《非暴力沟通》p75页(观察点6: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what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3-1拆页.jpe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如果你是上述例子中的珍妮,你会留下来吗?同意留下是为什么?大概因为想让他知道我爱他,我在乎他。可是留下来的珍妮的真实感受是什么?第一次留下是出于妻子的责任和爱,以后每一次委屈自己来成全对方的留下,时间长了,很委屈,委曲求全,并不开心,并不自愿,是被迫。如果我自愿留下来,会主动提出。而不是在我拒绝对方以后,对方并没有理解我,而是继续向我提要求,如果不答应,有时候甚至借机吵架。勒索情绪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恰当的提出请求呢:

1 请求不等于要求。向他人提出请求时即使被拒绝,要理解接纳他人的拒绝。

2 用“要”句式代替“不要”句式。请求时,说出对方要做什么,而不是说你不要做什么。让对方做的事情要帮对方分析道理和利弊,而不是向他人分派任务的心态。

3 具体落地代替抽象。请求必须具体。越具体越好;请求必须可操作性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4 反馈+奖赏。反馈别人的行为,做到的奖赏表扬。没做到的,要再沟通商量。

(适用边界:对于那些情况不适用)

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要按照这四个步骤来,比如:你两只手拎着大包小包进门,你直接说“妈,把门关下”,这种情况下,很明显。你不需要4步骤。直接说就是了。我们通常用4步骤是在气氛不太愉快时要提出要求时候用。

(观察点7:I讲解时,拆书家给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或者具体步骤和明确边界)


我们来看看杰克的提出请求时都踩了哪些雷区?同时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给大家制作了讲义,配合讲义,大家学习更有效IMG_3334.JPG


[案例1]有次我老公做饭,吃完饭,老公说“今晚你洗碗。”

我顺口就回 “啊?为什么是我?”

老公说:“上次你做饭我洗的碗,这次我做饭当然轮到你洗碗。” 心情好我就答应了,心情不好我就不太愿意了。我觉得他在命令我做件事情让他舒服,甚至我难免怀疑他有报复心理。他做了件什么事情,就必须要求我做件事情让他心里平衡。洗碗这个事儿是他提出来的,可我一点没觉得对方求我的意思,倒像是在给我安排任务。所以我们的第一个雷区就是请求不是要求。

那我们怎么区分请求和命令呢?

方法:当请求被拒绝时,对方的态度是批评指责还是尊重接纳。如果当我们拒绝对方,对方是理解接纳我们的,这是请求。如果我们拒绝对方,不但没有理解,反而是来自对方的抱怨,批评,指责,那提问人就不是请求的心态而是你必须做这件事的心态,也就是命令的心态。

[案例2]哦,听到这里,我明白了,提要求就是说话客气点嘛,比如“可以请你不要玩手机吗。” 我们来看看这是不是请求。这表面上好像是用了个请字,可是对方只知道你不想他玩游戏,可他还是不知道你要他干嘛,应该干嘛。因此,请求要先用“要。。。”句式代替“不要。。。”句式,而不是句子加个请字就是请求。用要代替不要,这个在心理学叫做弱化负面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强调对方的正面行为。

[案例3 ]听到这里,妻子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原来是要多出些他要做什么。于是跑回去跟丈夫说:“你多关心下我和儿子啊,我需要你关心我们两个。”似乎丈夫也明白了一点,但是具体要丈夫怎么做,他又迷糊了,这好比职场上,我们经常会调侃,公司再多发点福利就好了,学生跟老师说,少点作业。像“多,少,关心,体贴,自由”这类抽象名词,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妻子请求关心时,这个请求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老公还是不知道,你需要我具体怎么关心你们两个?是多给你们买衣服?多做家务?还是多给家用?

    正确的做法是妻子对丈夫说:“你花了太多原本应该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在玩手机上,每天晚上你到家是6点,孩子睡觉是8点,中间两个小时,除去吃饭闲聊,你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几乎没有,可是你和手机寸步不离,一直耍手机,我希望引起你的重视,我希望你能在6-8点能保证有30分钟的时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大声读书给孩子听。你完全可以在他睡着之后在看手机。行不行?”

一听,丈夫就知道妻子具体指的是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这件事。所以请求必须具体,越具体越好。在提出具体的请求之后,会弱化情绪带来的对矛盾的判断误差,更加关注如何高效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在处理情绪。

[案例4]这么试了1个月之后,老公忍受不了啦,开始向老婆提要求了:“我好烦,我觉得我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不像个一家之主。”老婆:“你没有吗?你是啊。”老公:“我有嘛!我希望你给我自由。”老公其实想表达的是,每天都30分钟陪孩子,有点苛刻,一周两次行不行,还有就是,坚持了1个月,应该对他的行为改变点头,认可。不然老公会觉得,这个老婆总是挑刺第一,只看见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好视而不见。(观察点8: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

因此我们也要积极反馈别人的行为,做到的,及时表扬,欠缺的,再及时沟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经过刚才的讲解,现在就到了我们自己应用非暴力沟通来提出请求的时候了。未来,我要和老公/朋友做一件什么具体事情,他可能会拒绝我,当气氛可能遇到僵局的情况下,你怎么用今天学到的4步骤来向对方提出请求呢?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戏,而且是由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现在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来编一个小故事。

内容包括:人物,背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当然这个故事肯定是和请求有关系的。在故事中,大家可以淋漓尽致的使用提出请求的4步骤。

大家可以把故事的摘要写在纸上,字数不限,时间有限5分钟。五分钟以后,我们请小组里的伙伴来分享你们的剧本。(观察点9: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杨红燕老师的分享。

人物:我和老公

背景:我身体不舒服,让老公煮面给我吃

事情的起因:我身体不舒服,想让老公煮碗面给我吃,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本来身体不适的我,开始有点情绪。

我:“老公,我身体不舒服,你煮碗面给我吃吧”

老公:“饿了,点外卖啊”

我:理解他,不生气。(1 请求不等于要求。向他人提出请求时即使被拒绝,要理解接纳他人的拒绝。)

我原来会说你不爱我了,不关心我了。现在我会用步骤2说“你就是觉得你做的面特别香嘛,我也不是特别饿,就是人在难受的时候,有家人的关心温暖,特别感动,也会好的快些。而且,我好的快了,也能很快帮你分担活儿啊”(2 用“要”句式代替“不要”句式。请求时,说出对方要做什么,而不是说你不要做什么。让对方做的事情要帮对方分析道理和利弊,而不是向他人分派任务的心态。)

老公:可是我也不会做啊,怎么做面啊?

我:“很简单,你就冷水冷锅冷面,主到水开,盖上锅盖,闷5分钟,然后倒出来,放点香油,就好了”(3 具体落地代替抽象。请求必须具体。越具体越好;请求必须可操作性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老公做好了面,虽然做面的时候,时不时问我问题,下面要干嘛,接下来干嘛。

我:“嗯嗯嗯,好香好香,真饿的,特别喜欢这碗面,我觉得好幸福。”(4 反馈+奖赏。反馈别人的行为,做到的奖赏表扬。没做到的,要再沟通商量)

经过:我用4步骤和他沟通,表达清楚我为什么希望吃他亲手做的面

结果:老公理解了我,一开始以为我是在无理取闹,后面知道原来是希望我能多关心他

【总结结束语】谢谢杨红燕这组给的小话剧,过程完整,运用合理。今天的拆书,伴随着小话剧结束了。最后再次强调大家,提出请求的4个步骤,其实背后的核心是正确表达自己,尊重理解他人。不能以最后请求是否被接受来判断是否成功。这个心态是不对的。希望大家谨记,请求是正确表达自己,同时尊重他人,不是达到自己某个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