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杜红敏,38岁,心理学爱好者,希望顺利完成三十拆!
27.亲密关系》p.137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任务。其一是准确地理解伴侣的意思,其二是将关注和理解表达给伴侣,使他们能够知道我们对他们的话是在意的。
这两个任务可以通过将信息进行意译(paraphrasing)来完成。用自己的话重复一次,给机会让发出信息的人来肯定那就是他想要说的。人们在使用意译的方法时,他们不会再假设自己理解了对方而急于马上做出一个回复。相反,他们停顿一下,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该信息,并向对方重复一次,从而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听起来别扭,但它确实是一个可以避免争执和冲突的好方法,否则会引起误解和错误。
见解、引导: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经常会遇到理解错误的情况出现,特别是亲密关系沟通的时候最容易出现。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准确地理解伴侣的意思,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重复一次给对方听,也就是意译,让对方觉得那就是他要表达的那个意思。二是要将你的关注和理解反馈给对方,也是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该信息,中间停顿一下,等待对方的回应,可以避免争执和冲突,以免引起误解和错误,从而沟通无效,影响亲密关系。
A1:前几天带孩子们去郊游,因为要去烧烤、游泳,走之前先生说要把眼镜带上,我以为他要带的是太阳镜,因为他已经戴了一幅眼镜,当时也没问清楚,就把太阳镜带上了。在玩的过程中,因为磕碰把眼镜摔破了,本来眼镜之前就有一点裂缝,但我不知道,他就问我说眼镜在哪儿,我就把太阳镜拿出来,结果他就不太高兴,就走的时候还说了让你把眼镜带上的,我自己也觉得很委屈,如果当时问清楚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A2:在以后的沟通过程中,当我不能很确定的时候,最好把对方的意思再重复一遍,得到肯定后才行动。和先生约好:1.不明白对方的意思时,要重复一下对方的话,得到对方的肯定;2.为了避免理解错误,当对方复述你的意思的时候,不能不耐烦;3.为了达到自己的效果,可以一句话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
阅读前段《非暴力沟通》P66
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幅卡通画描述的是一个人掉到了湖里。在湖中挣扎时,他冲着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在第二幅画中,这只狗躺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台上。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帮助"的含义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一对夫妇在参加非暴力沟通研讨班时发生了争吵。太太对先生说:“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先生反驳“我没有吗?”太太气冲冲地说:“你当然没有"于是,先生就问太太她到底想要什么,太太回答说:“我希望你给我自由"然而,这样的请求还是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当她试图澄清她的请求时,她突然意识到了她想要什么。她说:“不好意思。准确地说,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
A1:女儿前天去好朋友家里玩,走的时候跟爷爷奶奶说过要去朋友家玩。晚上我们下班回家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结果就去小朋友家里去接她。接的时候还不愿意回来,结果就说再这样下次就不让她出去玩了,女儿就觉得我们不让她出去玩,很不高兴地回家了。后来想想,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她具体地讲应该怎么去朋友家玩,每次玩多久,跟朋友们应该怎么相处。如果跟她说清楚了,她也许就能理解我们的意思,能更好地处理与朋友相处的方法。
A2:跟孩子约定好:1.可以每天跟朋友见面,但是如果朋友家里有事,就要自觉地回来;2.在朋友家玩时,要遵守朋友家里的规距,不打扰朋友家里的大人;3.也可以邀请朋友来我们家里玩,一起做作业、画画。
非暴力沟通 P94-95
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能就会伸出援手。然而,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别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
其中一种选择是大声地提出请求。有一次,我应邀去协调两个帮派之间的矛盾。在冲突中,双方都有人死亡。最严重的一个月,一方死了两人,另一方死了一人。为了帮助他们倾听彼此的意见并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我紧张地工作了三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感到筋疲力尽,我和自己说,我再也不想去协调任何冲突。
可是—到家,我就看到我的两个孩子在吵架。我没他们的情况,于是,我就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我年仅九岁的大儿子停下来,问道:“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地表达我们的痛苦,那么,即使对方也处于痛苦之中,有时他也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需要。当然,我并不想冲着孩子大声地喊:“你们怎么回事?你们就不会乖一点吗,我在外面忙了一整天,还不够累吗?”我也不想说别的指责孩子。我大声地提出请求,是为了提醒他们注意我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
不过,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在我们或痛苦或疲惫不堪时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也说明了我们自己需要得到关心,更需要自己的体贴和照顾,我们可以调整好状态照顾好自己的需要,从而能够倾听别人.如果做不到,可以有另外两个选择:一是大声地把自己的请求提出来.让对方知道自己现在不能认真地倾听他们,当然不要指责对方没有顾忌你的感受,把自己的请求说出来,提醒他们你现在的状态和需要,如果他们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就换另一种选择,就是换一个环境,允许自己先离开,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平静了,再回来沟通.
A1:前天因为单位有事,下午下班以后又加了一个多小时的班才回家.等筋疲力尽回到家已经八点多了.婆婆小声地抱怨说回来晚怎么不说一声,我也没说什么.等到了楼上,孩子们把卧室里搞得乱七八糟,并且他们还在为了争一个东西弄得不可开交,哭得哭,闹得闹.我在洗手的时候,小的就跑过来让我帮他把东西要过来.当时就火了,把他也吵一顿,结果孩子哭了,我也累得不想动,心情烦闷.
A2: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以后,当我再次出现筋疲力尽或才痛苦不堪时,1.我先试着高整自己,如果短时间调整不了,必须面临解决问题时,2.我就可以向对方提出我的请求.跟孩子们说,妈妈现在很累,能不能给妈妈一个拥抱;3.给孩子们说自己需要到自己的冷静空间调整一下,一会儿回来再解决.
<非暴力沟通>
想想某个经常让你很煎熬的场景,比如三分钟之内孩子们第三次打起来(不难想象吧)。你能做的,不只是把他们拉开、关进不同的房间,你还可以让这场混战变成一次机会教育:教孩子学会反射性倾听(译注: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的感觉和想法,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意图表达出来并向对方求证),用心了解他人的观点;教会他们清晰并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教导他们谈判、妥协和牺牲,学习宽恕,我们知道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特别是在那个怒火攻心的时刻,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深状态有多一点了解,你就能获得正向的成果,完全用不着请联合国维和部队帮忙。
孩子打架时,把他们分开并没有错,这是很好的“生存式教育”技巧,在某些情况下也许还是最好的办法。然而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制止冲突和争吵,还应该把它转化成发展孩子的大脑、个性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经验。多加练习之后,孩子们都能得到成长,还会学着自己处理冲突,而这只是你帮助孩子获得无限发展能力的其中一种方法之一。
不管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都可能遇到过孩子们一起玩的过程中出现冲突,动手打架,有时候可能会几分钟之内打几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就是把孩子拉开,各自批评教育一番,搞得孩子们也不愉快.其实这种时候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一次机会教育,教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意图表达出来并向对方求证;教会他们学会宽容\谈判;教会他们在冲突中学习人际交往的经验.但是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在他们怒为攻心的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听进去,但如是多练习,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状态,不只是制止冲突和争吵,还有可能让孩子得到正向的成长,从而渐渐获得无限发展的能力.
A1:在网上给孩子们买了一辆平衡车,想到家里各种车比较多,也为了不浪费,就没有一个孩子买一辆,结果昨天拿回来以后,大的主霸着车不放,说是爸爸是给她买的,小的们就在旁边争、抢,结果大的也玩不成,小的也玩不到.在外面不停地哭闹,怕影响别人,就把他们叫回家,一人批评了一顿,孩子们最后都哭了,本来买车是件高兴的事情,搞到最后孩子们矛盾更深了.
A2: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对于孩子们的冲突又有了新的解决办法.孩子们有冲突时,可以:1.把孩子们先拉开,但不先批评,问清楚孩子冲突的原因;2.问清楚原因以后,启发一下孩子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解决,能不能相互协商;3.可以建议孩子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因为自己什么时候都可以玩,但朋友在一起玩不容易,要珍惜;4.引导孩子们要学会理解、宽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