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 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我是张可彪。“可”是“可以”的”可“,“彪”是“彪悍”的“彪“。别看我这么瘦,我可以很彪悍。3个标签介绍下我自己。第一,新手拆书家。今天是我在拆书帮的拆书首秀,对于接下来的拆书还是有些许的忐忑。第二,演讲爱好者。正在通过演讲,让自己更自信。第三,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也是咱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太极拳可以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所以,推荐咱们小伙伴有兴趣练习太极拳。顺带发个福利,每周日我师父在欢乐谷附近免费教大家陈氏太极拳。如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和我联系,周日一起去打太极拳。
讲解“拆书帮”
回归今天的主题。我看到今天有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小伙伴儿。那么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拆书帮以及拆书法。拆书帮成立于2013年,至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5年的时间,拆书帮的分舵已经遍及全国各地。拆书帮是以帮主赵周老师创立的拆书法为核心的学习爱好者社群。那么什么是拆书法呢?简单来说,拆书法就是把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拆书法,讲究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知识在好,写这本书的作者在牛,如果不能把知识转化到自己身上,那么它就是无用的。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便签读书法和组织学习的现场分享法。我们用3个标签来表明拆书法的3个步骤。R、I、A。R就是选取对你很有触动的图书的原文片段。I就是,合上书本,用你自己的话去重述和讲解原文片段。A就是最重要的拆为己用了。又分为,A1激活学习者经验,让学习者去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这个知识与自己发生深刻的关联。A2催化学习者应用。就是我知道了这个知识,也和自己发生了关联,那么我该怎么运用这个知识呢?A2就是要我们根据学到的知识,做出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步骤。A3现场演练。这个应用于组织学习的现场分享法。就是拆书家在活动现场,设定具体的情景,带领大家一起去实践学到的知识。通过现场演练更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从而巩固知识。
介绍要拆的图书
下面就开始我今天的拆解。首先给大家介绍下我今天要拆解的图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改变》。本书作者研究改变这一话题35年,他告诉我们如何在充满挫折的人生中,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上说的那句话:若想撬动世界,你必须把支点放在自己的心灵上。
R:
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明明于己于人都没有益处,却还执意保持这种行为呢?这个问题好像没什么意义,却挺有意思的。答案是:即使最自暴自弃的行为,人们还是能“享受”到某些隐藏的好处。这些好处被称为“二次收益”,能继续强化行动提供一些不能立马看出来的好处。换句话说,所有的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对人有用,尽管它可能有很多负面的边际效应,比如惹怒他人。这种现象最初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观察到的,他发现那些歇斯底里的病人似乎总是“依赖于自己的疾病”而不是倾向于做出改变。这个想法后来被用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患者通过治疗,其病情本应有所改善甚至康复,但看起来却依旧萎靡不振,还在生病。据观察,他们似乎享受被关注的感觉,借此逃避工作和责任,还能因此理直气壮地表现出脾气暴躁的一面:“嘿,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你没看见我生病了吗?”只要他们还能享受到这些好处,相信他们没有多少动力让自己变好。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有意识地形成阻碍或抵触,也不是人们故意显得自己被操纵或控制,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走上一条新的征途充满了矛盾的心理。
片段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二次收益”即隐藏的好处。作者用这个词清晰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出改变。因为我们享受这个隐藏的好处。我们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理智告诉自己要改变。可是,我们往往却做不到,或者坚持不了几天。深层原因就是我们在享受这个不好的习惯带来的隐藏好处。而且,这个隐藏的好处还会持续的强化我们的不好的习惯。就像人掉进了舒适圈中一样,每每享受舒适的隐藏好处。却不愿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探索未知。而且很重要的是我们是无意识的享受着这样的好处。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理智的改变和无意识的享受。因此在矛盾中的我们很容易改变失败。那么,我们对于我们这种不能自律的人,该怎么应对呢?可以通过3个步骤来应对:1、找到隐藏好处并承认自己享受了这个好处。比如,我玩游戏,为了得到游戏胜利的满足感。我必须承认,我在享受游戏给我带来的这个隐藏好处。他能缓解我一天乏味的工作。2、有意识的控制。除了特别自律的人,大部分人改变初期是很难一次改变的。不要妄想靠理智一步成功,那样做只会得到更大的反弹。所以,必须要经历一个控制过程。有意识的去提醒自己。比如,写个便签在床头,给手机定个闹钟,在玩游戏的时候,提醒自己。3、替代这个隐藏好处。还拿游戏举例。游戏给我的隐藏好处是,缓解一天乏味的工作,让自己开心。但是却容易上瘾。我们控制之后,终究是要改变他。那么就找出同样可以得到这个隐藏好处的其他方式。比如,可以约朋友一起桌游,一起运动。同样可以缓解乏味的工作,让自己开心。
A1:我自己就有这样的切身经历。我最近一直告诉自己要早睡不熬夜。因为自己每晚都是到了晚上12:00还是不想睡觉。熬夜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白天没精力上班,上火, 长痘痘。每每照镜子,我都会痛心疾首,一定要早睡。可是当我晚上下班回到家,往床上一躺,顺手掏出手机,愉快的刷起手机或玩起游戏、看起视频的时候,一切都不受控制了。看一眼时间,10:30了,没事11:00在睡。结果在抬头11:30了,好,我打完这局游戏就睡。嘿,怎么输了,我得扳回来。。。。结果一点多了,我才昏昏的去洗漱睡觉。。。。
回头想想我为什么改变失败,就是因为我沉浸在玩手机给我带来的愉悦的好处中。没有意识到我一直在享受下班的这段玩手机的时间。甚至形成了习惯。沉浸在这种享受之中,当然很难改变了。。
A2:意识到这些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自己的确希望下班后有段愉快的时光,以冲淡一天的无聊单调工作生活。我承认这个事实。然后,把晚上玩手机的内容一一列出来:微信聊天,朋友圈互动,订阅号阅读,手游,咪咕视频。找到真正能让我开心的或不容易替代的事情是游戏和微信聊天。那么排除其他干扰,关闭朋友圈,取消订阅号,卸载咪咕视频。定3个闹钟,分别是21:00,21:30,22:00提醒自己早点休息。给晚上安排其他事情,去阅读我喜欢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书,跟超哥去参加小组活动,去头马参加演讲,约人一起去游泳,去夜跑。用这些事情去替代自己玩手机。从承认到控制再到替代,慢慢改变自己熬夜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