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 所属活动: 南通筹备分舵18年第5次升级打怪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通过提问赋能 学习目标: 通过拆书,学习者会运用“如何”来代替“为什么”的问话

开场: 大家好,我是蔺明河,今天又到了我们的拆书时间了,很高兴见到大家,今天现场拆书有4人,我们就不再分组啦,好吗?今天带给大家的书籍是《被赋能的高效对话》,由玛丽莲.阿特金森和蕾.切尔斯合著。玛丽莲.阿特金森是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NLP大师级培训师。蕾.切尔斯是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大师级教练,他曾培训和辅导了全球数百位教练。这本书是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最高级别专业教练培训课程《教练的艺术与科学》三部曲中的第二本,对教练对话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用性强。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别人来和我们说一件事,我们出于关心会给对方提一些建议,但对方却不领情?我们想了解孩子或者伴侣的一些事情,可说着说着,对方就嫌我们烦而不愿意再和我们说下去?这本书就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以上烦恼,让我们学会用高效能的聆听和提问的方式,获知身边人的真实想法,实现有效沟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主要给我们讲解了,在与人沟通中用“如何”与“为什麽”来发问,有什麽不同。当别人问我们为什麽时,我们会如何回答呢?往往我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理由,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去解释,对吗?比如老师给你反映:“你孩子昨天的作业没有做完,漏写了2道题目。”。孩子放学到家后,你问孩子:“昨天的作业你为什麽没有做完?”。孩子会怎么回答呢?“我不知道还有2道题目,我抄写题目的时候,不知道被谁已经擦掉了。或者说昨天做作业做到了晚上12点,我太困了。也有可能会说昨天做作业做到很晚,我以为已经完成了呢。”我们常用的“为什麽”的发问,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对方为自己去辩解,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更期待的是对方不再发生类似的行为。是这样吗?

那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问对方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比如在这个例子中,问孩子:“在做作业时,如何可以做到全部完成作业,而不漏写题目呢?”孩子就开始思考如何可以做到不漏写作业的做法了,对吗?

当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用“如何”而不是“为什麽”来发问时,往往是一个有力的方式去支持到对方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去解决问题,而不会像用“为什麽”提问一样,得到各种各样的解释或者辩解。

应用“如何”来代替“为什麽”,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万能钥匙,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询问过去发生的事,从过去发生的事中得到有价值的反馈。并不适用于聚焦于未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拆书家提问设计:那么读了这个片段,让我们来想想,

类似的问别人“为什麽”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见吗?比如,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和别人约定好了具体时间在一个地方见面会谈,可到了时间,约定的人却没有准时来,我们是如何与人沟通的呢?老师反映你的孩子作业经常写不完整或者作业马虎。你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呢?

(在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周,我被老师叫到学校,老师说:我的儿子经常漏写作业。回到家后,我就问儿子:我说这是怎么回事?你为什麽没有写完作业呢?儿子说:每次抄作业时,还没有抄完,就不知道被谁擦掉了。)

(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时间是2分钟。)

请我们的老师来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过往有没有类似发生过的事情好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案例人物1:乐乐老师

时间:20183

地点: 南通

起因: 儿子总是在幼儿园受到批评,回到家后,问孩子“你为什麽总是受到批评啊”

 

案例人物2:吴洁老师

时间:2012年前

地点: 南通

起因: 属下未完成推广业绩,吴洁老师问下属:“你为什麽没有完成业绩?”。下属回答:“因为我没有完成拜访的客户,我没有那么多客户需要去拜访。”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刚才我们的老师们都做了很好的分享,那么,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怎样应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沟通呢?在吴洁老师和乐乐老师分享的生活中过往的案例中,如果运用“如何”来代替“为什麽”,我们可以怎样去说呢?

想想“我们今天这个拆页中提到的建议,可以处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什麽问题呢?”

 

(回到我开头举得老师反映我儿子作业漏写的问题上。我问儿子“为什麽没有写完作业呢?”儿子说:每次抄作业时,还没有抄完,就不知道被谁擦掉了。接下来,我就又问他,其他的同学有没有抄全作业?他说有的抄全了。那我说:“我们如何可以避免抄不完作业的情形发生呢?”,儿子就说了:我可以先抄完作业再出去玩。如果没有抄全,就抄一下同学的。或者请我帮忙问一下老师。)


学习者案例记录:

案例人物1:吴洁老师

时间:2018

地点:南通

针对下属没有完成业绩的问题,吴洁老师学习片段后,计划这么问:“你如何才可以实现我们的业绩目标呢?如何可以拜访更多的客户呢?”

案例人物2:乐乐老师

时间:2018318

地点:南通

针对儿子在幼儿园总是受到批评的问题,回到家后,运用片段中的方法,问孩子:“你如何可以在幼儿园得到表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