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行动力》 迈克尔·赫佩尔 英
3P目标设置法
我要告诉你的是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目标设置技巧,即3P目标设置法。这3P非常简单,是指:
1、个人的(personal)
2、积极的(positive)
3、当下的(present tense)
当你开始设定目标时,首先要确定该目标是个人的,其次要确保它是一种积极目标,最后要把该目标看成是当下的、已实现的。
第一、我所说的目标必须是个人的,这指的是目标中必须包含“我”。不可否认,团体也有目标,一些共同目标对团体非常有意义的;共同目标对夫妻和谐相处也有帮助;共同目标对一个家庭更是非常重要。不过此时此刻,我们说的是“你”——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我们谈论的是如何让你和你的生活更加美好。你是否觉得这样说有些自私?但是此时此刻,就让我们自我一回吧!
当你设立一个目标并将它写下来时,必须以“我”开始,比如,“我要……”“我想……”这个非常重要,它能够让你在设立目标时,全神贯注的思考什么对你自己最重要、最有意义。
第二、这个目标应该是积极的。关于积极的语言,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一些,你应该知道他们是怎样起作用的。选择正确的词语是非常关键的,它能够确保你建立一个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正确表达。下面举一个例子,一天,有个人对我说:“迈克尔,我设定了一个目标,你觉得他怎么样?”然后他把他的目标拿给我看,上面写着“我不再背负债务”。那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债务。
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不妥,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吗?他不想再背负债务,这不也挺积极吗?并且这个目标也是设立在当下,是现在时啊?”事实上,运用积极的语言意味着你可以选择另一种积极的词语(而不是债务)。我想他可以将“债务”换个说法,比如说“财务自由”即“我现在的财务上是自由的”,或者“我是财务自由的”,一切随他喜欢哪种都行。“我是财务自由的”比“我不再负债”有力、积极得多。
第三、这个目标应该是当下的,即把目标看成是已经实现的目标,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比较不可思议。你可能会觉得目标就是你现在正努力集中精力去做的事,你也许会想:这样想有什么错?为什么不能说,‘有一天我会是财政自由的’或者’两年后我是财政自由的’?其实,当你把目标设立为当下已实现的状态时,你的潜意识就已经开始向着你的目标努力前进了。
当你设立了一个现在时的目标时,大脑通常会立刻反应:“现在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些事情,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它们有助于目标实现呢?”这就是为什么将目标设立为当下已完成的状态能够加速目标实现的原因。
片段中给大家介绍了一种更有效,更方便的目标设定方法- 3P目标设置法。这3个P,分别是指:
1、个人的(personal):只有把目标设置为个人,我们才全神贯注的思考什么对你自己最重要、最有意义。
2、积极的(positive):积极的语言,能够确保你建立一个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正确表达。
3、当下的(present tense):当你把目标设立为当下已实现的状态时,你的潜意识就已经开始向着你的目标努力前进了。
现在,就用3P法来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去行动。
A1:“我要减肥”是我生完孩子后一直的目标,可是一直实现不了。按照片段里的3P目标设置法检查了一下。虽然这个目标是我自己的,但不够积极,而且根本看不出来希望减肥成功的时间,所以行动就一推再推。
A2:现在利用3P法重新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12月份,体重恢复到105斤,我拥有健康合理的体形。行动:每天万步快走,明天与健身教练商定健身计划。
《卓越行动力》 迈克尔·赫佩尔 英
杰出人物具有的第二大品质是: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成功的人往往能够摆脱、战胜那些阻碍他们前进的事情,并且乐于这样做。
……
是什么使你畏缩不前,使你藏匿在自己的舒适地带?是恐惧使然,你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议论,害怕从头再来,害怕失去。正是无限的恐惧让你不断退缩、停滞不前。现在,请把“恐惧”看成是由以下单词组成的词语:
1、失败
2、证据
3、出现
4、真实
恐惧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
最后,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走出舒适地带,一定要把握好下面三个神奇的要素。
效率:提高效率,行动起来,你会更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假设现在已经接近最后期限了,你却还没有开始跟陌生人说话,你该怎么办?此时你必须开始给别人打电话了。这样会形成一种紧迫感,促使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
团队:要有团队精神。如果和那些与你具有相同信仰的人一起工作,你会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想像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但是这个团队的规范在你的舒适地带之外。那么,要确保你身边是一些能够帮助你走出舒适地带的人,而不是那些不愿冒险、一味求稳的人。如果你想知道自己5年后会成为什么样子,看看你所交的朋友以及你所读过的书就知道了。
快乐:第三个要素就是快乐。当你快乐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我最近买了一家公司的部分股份,又把自己公司的股份卖出去了一部分,还要和律师开一些重要的会议中展示出的快乐,他认为:“这是很少见的,更多人在这时只会坐在那儿干着急。”
成功的人往往能够摆脱、战胜那些阻碍他们前进的事情,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想像出来的恐惧,不愿意从舒适区里走出来。
片段中为我们介绍了三个让自己走出舒适区的神奇要素:
1、效率:提高效率,行动起来,你会更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
2、团队:和那些与你具有相同信仰的人一起工作,你会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
3、快乐:当你快乐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
A1:怀小女儿以后,就全职在家。现在女儿上幼儿园了,也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出去工作了。可毕竟在家呆了四年多,对出来工作还是充满了很多恐惧,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议论,害怕适应不了,害怕照顾不了孩子。所以,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可是迟迟走不出现在的舒适圈。
A2:从今天开始:1、报了一个摄影班下周开始学习、继续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学习等,让自己先与社会重新的联结,从爱好中去寻找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2、继续参加一些像拆书帮一样的团队,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同行。3、立刻行动起来,每天保证30分钟阅读,为再工作做准备。
《卓越行动力》 迈克尔·赫佩尔 英
你可能认为积极的思维决定一切,其实积极的思维固然重要,但积极的行为更重要。事实上,积极的行为才是改变生活的基础,只有积极的行为才会令我们的生活与众不同。积极的思维虽然可以让我们获益,我也是它的追随者,但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的。事实上,更多时候是消极思维在起作用。美国励志演讲家托尼·罗宾斯这样描述积极思维:“你走在一个长满杂草的花园里,不断地低头对着那些杂草说:’没有杂草,没有杂草!’
这就是积极思维,不过这样做对除草来说没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说,积极的思维不会使事情发生任何变化,我们更需要去积极地行动。
……
杰出人物的首要品质就是具有积极的行为。这包括使用积极的语言,问积极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内心对话。
I:其实我们有很多积极的思维,你有没有发现虽然这样,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却是消极思维在起作用。就像书上的例子:你走在一个长满杂草的花园里,不断地低头对着那些杂草说:‘没有杂草,没有杂草!’。虽然这是积极思维,但对除草来说没有任何作用。所以我们要具有积极的行为,包括:1、积极的语言,当“我们累了”可以说“我需要更多的能量”;2、问积极的问题,“我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力量嘞”;3、进行积极的内心对话,“我会获得更多力量的”。
A1: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幸福家庭种子师资的培训,刚刚开始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帮助留守儿童”,但我可以做些什么嘞,我不是老师真的也可以去给他们上课嘛?一个一个的问题,让我很难前行。“我要帮助留守儿童”是积极的思维,可没有积极的行为来支持,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
A2:从现在开始,1、参加培训师T2的培训班,2、每天阅读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收集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至少二十分钟,3、每天进行自我肯定练习一次,4、每天朗读10分钟
《活在爱中的秘诀》
人的心有粗有细。情感疏离型父母是属于情感智慧比较低的父母,他们是很粗心的。当孩子心爱的狗死了,他就会很切实际地说:“狗死了,换一条就好了!哭什么?” 殊不知,他失去了那个最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情感智慧的机会。孩子就学会模式情绪、压抑情绪。
但是,那些心细、情感智慧高的情感教导型父母,就是那种能够当孩子情感教练的父母,会帮助孩子用情感词汇来标明心里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他会告诉孩子说:“狗死了,你好伤心,是不是?” “伤心”是一个情感字眼。 “你是不是觉得寂寞?” “寂寞”又是一个情感词汇。 “是不是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这次用语言的图像来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在加上肢体语言,把手放在孩子身上说:“爸爸知道你好难过!爸爸以前失去我最爱的狗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你看,短短几句话,一面帮孩子认识情绪,让孩子知道人有情绪是自然的,情绪是可以被了解、被疏导、被善用的。经过这种学习,这孩子将来如果碰到痛苦与挫折时,就懂得自我安慰、梳理情绪。长大以后,也因了解自我和别人内在的情感世界,比较容易与人建立好的关系。
帮助孩子概括出他的感受,也就是教会孩子给自己的情绪命名。首先,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情绪是自然的,没有对错之分,可以被了解、被疏导、被善用。其次,让他们概括出他们的感受,也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最后,因了解自我和别人内在的情感世界,比较容易与人建立好的关系。
A1:哥哥学校里经常会发一些饼干和零食,妹妹常常会没经过哥哥的同意就把它们放进嘴里,遇到这样的情况,哥哥总会说:“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你不准吃我的东西”,有时候哥哥还会因为这样事哭起来,或者从妹妹手里抢过饼干。当我们看到这情况时常常会说:“至于嘛,你还是大哥哥,给妹妹一块有什么稀奇。一天只知道哭。”看完这个片段,发现我们真是情感智慧比较低的父母。
A2:从今天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对儿子说:“我看到妹妹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拿了你的饼干,你一定很生气;你说了她,她不但不听你的,爸爸还因此批评你,你肯定很委屈和难过。我遇到你这样的情况也会和你有一样的感觉。”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别人提出请求和期待,如何提请求会更有效呢,片段中提出了几种方法。
1、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通过具体的描述提出请求。
2、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更容易得到回应。
3、有效的沟通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当理解不一致时,请求他人的反馈。
A1:老公不是一个爱旅游的人,而且工作也非常的忙。我们一家人的旅行屈指可数。前年,和他说好带着孩子去三亚,可是旅行变成了我先带着孩子去玩三天,他到最后一天来接我们,只和一起玩了亚龙湾。当时真是觉得不爽了好一阵子。
A2:这次儿子因为8月要去台湾参加数学比赛,我可以用书中提出的方法来提出我对台湾之行的期待。1、老公我希望你能在8月16日到23日,请几天年假,一家人陪儿子去台湾参加比赛。2、希望我们一家四口能有一次快乐的台湾之行。3、你觉得怎么样,我想听听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