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希望能坚持和完成30拆的任务。拆为己用,将书本中的知识点转化为自己实践中的指引。
自控力p94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阿耶莱特和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拉维多尔已经证明了,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告诉成功的节食者,他们已经减了多少体重,然后他们向节食者提供庆祝其成功的礼物,一个苹果或一块巧克力,85%得到鼓励的节食者选择了巧克力,而不是苹果。而那些没有被研究人员提醒,已经获得了进步的节食者中,只有58%的人选择了巧克力,另一个研究发现,完成学术目标的情况也一样,如果学生们觉得自己已经为复习考试花了很多时间,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他们就更可能花整晚时间和朋友比赛喝酒。
进步可能让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只是因为两个自我相互竞争会进一步打破二者之间的平衡,一个你想的是自己的长远利益,比如减肥,另一个你只想及时行乐,比如吃巧克力,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你要让理智的自己说话,战胜放纵自我的念头。你曾努力克制的目标会变得更加强大,诱惑也会变得更加难以抵抗,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释放。
这两种态度会带来非常不同的结果,如果人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做了积极的事情,比如锻炼、学习或存钱,有人问他们,“你觉得你取得多大的进步”,人们就会做出一些和自己目标冲突的事情,比如明天不去锻炼,和朋友出去玩而不是学习,或是买一些贵重的物品。相反,那些被问到,“你的目标有多么坚定“的人,则不会受到诱惑,改变一下关注焦点,就能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你不应该想到“我做到了,好了,现在我可以做点我真正想做的事了”,而应该想着”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要…”
在实际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够控制住不要前进一小步导致后退两大步?在我们的心里,一个是如天使一般对我们轻声细语,让我们记住要为之奋斗的东西。另一个住着一个魔鬼不断的压迫我们,告诉我们,要及时行乐、放纵自我。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关注对自己的承诺,而不只是关注单纯的进步?在片段中,作者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当面对自我放纵的诱惑时,记住这件事会改变我们的感觉。所谓的奖励看起来更像是对目标的威胁,屈服于诱惑的感觉并不好。
A1上周陪儿子到去跳绳,一边跳一边就在想,今天比往常多跳了100多个,回家的时候就可以买一些芝士蛋糕来吃。现在想想吃下去的芝士蛋糕的热量肯定比跳绳的热量多,可是我却把蛋糕当成了对自己的奖励,放纵了自己对蛋糕的欲望。
A2明天如果孩子一起去锻炼,我又想用食物来奖励自己时,我要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锻炼身体达到瘦身的目的。千万不要用蛋糕作为锻炼身体的奖励,这样反而会成为我目标的一种威胁。
自控力p100
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还会影响我们究竟会不会按自己说的去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我们错误的,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空闲时间两位市场营销教授——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的教授罗宾坦纳和杜克大学的库尔特卡尔森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大脑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他们对消费者犯的错误很感兴趣,因为消费者总是在预测运动器材的使用率上是作出过高的估计,事实上90%的运动器材最终只能在地下室的灰尘中度过余生,他们很好奇,人们在想象未来要用这些杠铃和收腹机做什么时,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想象的未来是和现在一样充满了忙碌的工作和临时发生的状况,每天都让人疲惫不堪。还是另外一个模样。
为了找到答案,他们让很多人出于预估“你下个月,每周平均会锻炼几次?”然后他们问另一组被试者同样的问题,但加上一个重要的前提,在理想状态下,你下个月每周会锻炼几次,两组被试者在做估计时候没有什么差别,大家默认的答案都是在理想状态下,即便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按实际的而非理想状态作答。
我们总会憧憬着未来,却没能看到今天的挑战,这让我们确信未来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今天想做的事,我们觉得推迟到以后再做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相信未来不仅能弥补今天没做的事,还能做到更多。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让人很难理解,如果我们预料到自己无法完成设定的目标,那么还不如在开始之前就认输,如果我们现在表现糟糕,却用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来掩盖它,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设定这个目标。
当我们在做一向与意志力挑战有关的决定时,注意一下,脑海里是不是闪过了“未来再好好表现”。我们是不是告诉自己,明天就会能弥补今天的过错?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真的弥补上了?
片段中告诉我们,今天和明天毫无差别,我们总是会在理想状态下预估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现在表现糟糕,却要用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来掩盖它,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设定目标。
A1上周在kindle上又买了很多本书,买的时候心里还一边在想,以后肯定会有时间看的,抱着这样的念头,我的kindle到现在已经有几百本书了,真正看完的可能也就十几本。
A2如果下周我又想在kindle买书,那我只选择发送样章,只准自己看完样章之后,才能买整本书。这样应该就能减少很多买来又没有看的大量的书。
自控力105
光环效应,这种道德许可的形式为你对诱惑说”好的“,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当我们想获得放纵许可的时候,我们会寻找任何一个美德的暗示,视为自己放弃抵抗还是做辩护。…
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比如研究人员发现,出于慈善目的购买巧克力的人,会吃更多的巧克力来奖励自己的善心,无私的捐献使糖果笼罩在光环之下,慈善家们吃起来会毫无犯罪感。当到处寻找特价商品的购物者,买了很多便宜货时,他们会因为觉得自己省了很多钱而感觉良好,但实际上他们比预期多买了很多东西。那些爱送别人礼物的人觉得自己是如此慷慨,所以觉得自己也理应得到礼物。
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明明只想去商场买一包洗衣粉,回到家之后,却发现自己买了各种各样的折扣商品。感觉还非常的良好,觉得自己因为买了折扣商品而省了钱。
感觉自己省了钱,是对自己行为的一个道德评价,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为此付出了更多的钱。这就是片段中作者所说的光环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只按照正确和错误来判断做过的事,而不是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带来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想要始终如一,我们就需要认同目标本身,而不是我们做事时的光环。
A1双11的时候,感觉整个人的头脑都是不清醒的,感觉满屏都是特价的商品,看到什么都想买,所以在去年双11的时候,买了非常多的东西,明明开始只想给儿子买两件t恤的,可能却了三件t恤两条裤子,还有两双鞋。同时买完自我感觉还非常好,觉得省下了很多的钱。但是在第二个月还信用卡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还而且其中买的一双鞋孩子就只穿了两次就没穿了。
A2今年双11的时候,我要列下一个清单,把必需品记下来。购物的时候,严格按照必需品来进行购买。而不是看到满屏的特价品,都要去买下来,还觉得自己省了不少钱。
自控力p158
对很多人来说,自我谅解听起来更像是为自己找借口,只会引起更严重的自我放纵。我的学生们一致认为,如果他们对自己放松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没有重视自己的失败,没有在自己没达到高标准时做自我批评,没有用自己不进步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来威胁自己,他们就会变得懒惰,他们相信自己,内心需要一个严厉的声音来控制自己的胃口,本能和弱点,他们害怕,如果无视内心的审视和批评,他们会完全失去自控。
如果你认为提升意志力的关键就是对自己狠一点,那么这么想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但是你错了,在众多的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他不仅耗尽了我要做的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就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
…
出人意料的是,增强责任感的不是罪恶感,而是自我谅解。研究人员发现,在个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
自我谅解能帮助人们从错误中恢复过来,它能消除人们想到失败时的羞愧和痛苦。…
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遇到挫折意味着你将一事无成,只会把事情搞糟,那么反思这个挫折只会让你在痛苦中更讨厌自己,你最迫切的目标是安抚这种感觉而不是吸取教训。这就是为什么自我批评的策略反而会消弱自控力,和其他形式的压力一样,它会让你立刻想要寻求安慰,比如到最近的酒吧去喝个烂醉,或是拿上信用卡去疯狂购物。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遭遇挫折,既然失败无法避免,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应该要如何去面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倾向于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但是就算我们用最严厉的语言来批评自己,也不会让我们离想完成的目标更进一步。
片段中提供了一些角度来思考问题,减少拖延情况下的罪恶感,增加自己的责任感。1,我们可以尝试从良师益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2,失败的时候原谅自己,面对自己的挫折,持同情自我的态度,以免罪恶感让我们再次放弃抗争。
A1这个星期莫名其妙的就生病了,重感冒,头痛咳嗽,还拉肚子。整个人实在是头晕眼花,一点力气都没有,一直到了星期五,这个星期该完成的拆书任务,才还一个片段都没有完成。我的心里很是着急,不停的抱怨自己。觉得自己真是太娇气了,生这么一点病,就很多事情都不做不动了。对自己的自责不仅没让我立刻行动起来,整个人的心情也变得更低落了。
A2星期六早上起来,我会对自己说:“亲爱的,辛苦你啦,生病的同时还要把家里照顾好,不知道今天,感觉好一些了吗?如果感觉好一些,就尽快去完成拆书的任务吧,已经拖了好几天,不能再拖下去了。”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138
对孩子的称赞常常是出于这样一种意图,其父母想让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对孩子最好的事,或者相反,父母称赞孩子是希望孩子不要做他们认为不应该做的事,而是去重复那些得到了父母赞赏的良好的行为。
然而父母在运用称赞以及其他形式的奖励来塑造孩子的行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陷阱,首先要想生效装载必须被孩子视作一种奖励,很多情况下这是不会发生的,如果以为父母因为某种行为称赞孩子在父母眼中这种行为是良好的而孩子不这样认为,那么这种称赞常常会被孩子拒绝或否认。
只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正面的“我信息”就不容易像称赞那样被理解为操纵性和控制性的行为,
一,父母不是有意地试图用这条信息来对孩子施加影响实际重复,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
二,这条信息只是一个用来传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暂时性的情绪工具,也就是说这种情绪是真诚,且真实的是当前的情绪。
我们在称赞孩子的时候,常常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做的真棒”,“。你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信息中都包含了对孩子的一条评价。或多或少都有控制孩子的心理暗示在里面,即希望孩子去做自己认为他做的对或好的事。
运用我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表达:“我真的很感谢你去丢垃圾,虽然这是我的工作,非常感谢”,“你让我知道你什么时候回家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样我就不会担心你了”。在这样的表达中,满足了片段中所提到的两个条件:并没有试图用语言来对孩子施加影响,同时表达了当前真诚而真实的情绪。
A1本周星期四,去幼儿园接放学的儿子时,儿子的老师对我说儿子今天在幼儿园做算术,做的不错,又快正确率很高。我听了之后,心里也挺高兴的。在和儿子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就对他说,卢豆,老师今天表扬你了,你今天在幼儿园,做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真不错。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就是想通过这样有操纵性的称赞,让儿子能重复他的行为。
A2如果今天我去接儿子放学,他的老师对他的行为又做出了表扬。我会对老师说,谢谢老师你的照顾。但是不会对儿子进行称赞。因为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称赞其实都包含了一种希望他能够继续这样做下去的控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