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18年第12次线下晋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学习目标: 使用3个步骤,与孩子建立共情

开场:

           我们先分组。每组3人,每组一位组长,组长负责掌控本组的讨论。
大家好,我是姚莉,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的三个标签是学习、写作、亲子教育。
学习目标:今天,大家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使用【行为】“询问、接受、传达”三个步骤【澄清】,接受他人的真实感受,与他人建立共情【界定】。 

图书介绍(学习者场景法) 

【事件场景】前段时间一篇网文火的一塌糊涂,妈妈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被气得住院了。 

【提问】为什么辅导作业会如此让家长伤筋动骨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磨蹭,面对磨蹭,家长通常的做法是都是百般催促,可是孩子充耳不闻,整个催促过程完全是家长上演单口相声。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磨蹭?  

【影响】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不破解掉孩子的磨蹭,孩子的家庭作业质量太差,孩子就会被老师批评,家长会被老师要求到校谈话,夫妻之间会相互指责……家庭、工作会被弄得一团糟。

【解决】那怎么去了解根本原因、破解这个难题呢?——只有与孩子沟通,了解到孩子心理活动、理解了孩子情绪感受,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本书《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提供了一种沟通模式,指导我们使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去了解、接受孩子的真实感受,为制定并实施解决办法打下基础。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摘自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第一章——如何与孩子建立沟通?(第24-26页)

扮演父母(角色练习)

      I.你每周都要带孩子去打过敏针。你知道孩子害怕打针,也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就疼那么一小会儿。今天带孩子离开医院后,他向你抱怨打针太疼。

      你在这个场景中演两次。第一次是通过否定他的感受来让他停止抱怨。用下面的表达形式(你也可以根据自已的意思发挥)

      “得了吧,哪至于那么疼。”

      “你就爱虚张声势。”

      “你哥哥打针的时候就从来不抱怨。”

      “你最好能适应打针。反正每周你都得来。”

      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扮演孩子的一方分享。


      Ⅱ.场景一样。不管孩子怎样表达他们的感受,都去倾听并接受。例如:

      “起来还真疼哦,这么糟糕啊”

      “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无痛法治疗过敏症,该有多好啊”

      “一周又一周地来打针真不容易。你一定希望再也别来了。”

      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扮演孩子的一方分享。两次场景练习后,你也可以换个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体验一下。


      扮演孩子时,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者被否定时,你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你是为打针疼生气,到后来变成了生你父母的气。

      扮演父母时,你越想让孩子停止抱怨,你就越被这个无理取闹的孩子激怒。感受被否定时,结局往往都会是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越来越走向敌对。

      对于父母:当接受孩子的感受时,是否感觉冲突在你们的互动当中被化解了?是否体验到真诚帮助的力量?

      对于孩子:当你的感受被接纳时,是否感到自己被尊重?是否感到更爱你的父母?

      当有人能理解你有多疼的时候,好像就更容易忍受疼痛。下周你还会去面对打针这件事吗?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强化讲解概念)

好的,我看到大部分小伙伴都已经看完了,我先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段子的解读:

【WHAT】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接受孩子的真实感受,与孩子建立共情。

【WHY】因为,如果不能接受孩子的感受,我们就无法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那么,无论我们后续有多少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都没有条件实施。

【概念对比强化讲解】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非常容易混淆感受和想法,而这两个词语表达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有必要区分这两个词语。

 那什么是“想法”,什么又是“感受”呢?

想法,是对某人或某事的主观看法,而主观看法是有可能言过其实的。

感受,是受某人或者某事影响而引起的自己的情绪变化。

我举一个例子:

“我觉得这件事不公平”。在这句话里,表达的就是我的主观看法“不公平”,所以是想法;如果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我觉得委屈”。在这句话里,表达的是我的情绪变化“委屈”,所以是感受,而不是想法了。

我再举两个例子:

第一句:“你得到的支持太少了,所以你很愤怒?”大家觉得,这句话是感受吗?

学习者:是。

是的,这句话表达的是就是感受——愤怒。

第二句:“你觉得你得到的支持太少了?”大家觉得,这句话是感受吗?

学习者:不是。

大家的回答很正确。这句话不是感受,因为表达的是个人的想法——支持太少。

看来大家已经能够区分这个两个词语了。请大家再体会一下:前面一句话是不是有求证、讨论的意思,而后面一句话暗含了指责的意思,对吗?


 

【HOW】

好了,感受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去接受孩子的真实感受、建立共情呢?有三个步骤:

1.询问。揣摩对方可能的感受。用“你是不是……”来询问对方,并确认对方的真实感受。

2.接受。避免主观判断,理解并接纳对方的真实感受。

3.传达。传达我们的感受。把我们的接受,用语言或者行动传达给孩子,比如,说出孩子的感受、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等。

 

【适用边界】

是不是所有的沟通都需要这三个步骤呢?当然不是。只有一些沟通不通畅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才需要这么做。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倾听、回应、描述等技巧就可以与对方共情,建立有效的沟通,比如气氛很和谐、或者大家很高兴、或者事情非常简单琐碎等,并且,这三个步骤,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举例

    接下来,我举一个我儿子的例子,给大家参考一下,如何使用这三个步骤。

某天晚上,我发现儿子做作业的速度比往常要慢很多,还老走神。于是我问:“你咋了?”儿子没有回答我,我继续语气平和的问:“你是不是不想写作业?”儿子低头快速的写了一会儿,但很快又开始走神。

       伙伴们,在我这个妈妈眼里,孩子这种反应非常奇怪。

       于是,我换了一种问法,仍旧心平气和、语速缓慢:

“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

“妈妈感觉你好像有点难过啊?”

“你在害怕吗?”

儿子的哭声传递出的害怕是真实的,我抛弃了原本计划对儿子“不写作业”的指责,努力去感受儿子的害怕,并在脑子里想象儿子可能有哪些害怕的事情,同时我抱住了儿子,儿子开始哭诉了。


       伙伴们,我儿子情绪异常的原因,是他在学校里被同学抢了铅笔,还被警告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当我有意询问儿子感受的时候,才得到儿子的回应,让我理解了儿子的感受,然后我拥抱儿子。

在这个案例中,我通过【询问】了解了儿子的感受,并通过换位思考【接受】儿子的真实感受,然后用拥抱把我的接受【传达】给儿子,使儿子终于敞开心扉,开始与我沟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好了,我的讲解部分就到这里,相信伙伴们已经清楚了接受孩子感受、建立共情的三个步骤“询问、接受、传达”,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加深对这三个步骤的理解和使用。请每个人编写一个故事,要求:设想一个我们未来生活、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比如夫妻吵架了,老婆赌气拉黑了老公,老公要打破僵局;比如孩子大吵大闹,父母需要安抚孩子;比如闺蜜情绪很异常,你需要去安抚她;再比如,你的同事被领导批评了,你想去安慰他等等,请大家在设想的场景里面,请使用这三个步骤,去接受对方的真实感受,与对方建立共情。故事可以写在拆页背后的模板里。时间8分钟。请组长负责掌控本小组的故事编写进度和方向。然后我们请1到2位伙伴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提示:故事需要包括背景、人物、动作、对话、结果等等。

 

学习者剧本

时间:下周一早上

地点:孩子的卧室。

人物:我和孩子。

背景or起因:我的孩子有起床气,早上叫他起床总是很困难。

经过(包含对话):

我:“起床的时间到了。”

孩子:“哼……哼……”

我询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起床很难受啊?”

孩子:“是……”

我控制自己,避免直接批评孩子懒床。而是设身处地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因为自己也希望能够睡懒觉。于是我接受了孩子的感受。

说:“妈妈很理解你的难受,因为妈妈也觉得从被窝里出来很艰难。”

孩子:“妈妈也有一样的感觉啊。”

结果:孩子的心情好了,觉得妈妈理解自己的难受,情绪得到疏解,孩子也更愿意起床了。

 

拆书家反馈:

   

少惹姐的这个故事非常的接地气,而且她的处理方法完全符合我们的三个步骤,首先他通过【询问】“是否难受”,并确认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就是“难受”,然后她【接受】了孩子的真实感受,最后她通过语言向孩子【传达】了自己对孩子真实感受的理解和接受。


    这个故事非常棒,而且另外一个小组的陈伟同学也不约而同的是做了类似的故事,也是孩子懒床的情景,看来,大家在这点产生了共鸣,希望大家回家后实际验证这个故事,使用这三个技巧。



 

结语:

非常感谢伙伴们的分享。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询问、接受、传达”三个步骤,去接受对方的真实感受,迈出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希望大家把这三个步骤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沟通更愉快,生活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