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这是我的第十四场拆书和第六本书。
【学习目标】在进行挑战性任务时,确立目标和反馈,获得"心流",完成挑战任务。
【事件场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任务,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特别的,以阅读为例,比如了解如何克服拖延症,又比如钻研"心流"这个概念,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挑战的。
【提问】:遇到这类任务,如果我们迎难而上,有时候会进入一种玄妙忘我的体验,时间高速流过,灵感会不断涌现,感觉自己理解力嗖嗖嗖的涨。但这个体验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大家一定有疑问,就是这种体验能不能长期保持?
【影响】:如果一旦失去这种体验,挑战会变成困难,我们很容易情绪反扑,我们甚至会可能失去面对挑战勇气。
【解决】:还好,科学家出手了,加拿大心理学家米哈利通过深入的研究,将这种体验命名为"心流",而这本《心流》就是教大家如何去发现并保持这种体验。
让我们首先阅读下拆页,了解下什么是心流。
《心流》P132
一位舞者在描述自己精彩的演出时表示 : “当时注意力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轻松、自在而精力旺盛。”
一位攀岩者叙述他登山途中的感觉 : “ 你正专注在目前的活动上 , 自我跟眼前的事完全密合 …… 你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仿佛是一体的 。”
一位乐于陪小女儿玩的母亲说 : " 她很喜欢读书 , 所以我们经常一块儿阅读 , 她读给我听, 我念给她听。在这期间 , 我觉得脱离了世界 , 完全沉浸在彼此紧密的互动中。”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情形时说 : " 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 -- 你连想都不想 。 即使屋顶塌下来 , 只要没被击中 , 你就不会察觉。”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最优体验”命名为“心流”。 这个简单的字眼充分描述了那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下面这段攀岩专家兼诗人说的话 , 对于我们多年来收集的每一篇访谈记录都适用 :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 ; 你爬到岩顶 时 , 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 , 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 。 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 , 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 ;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 …… 写作就是诗存的理由。攀登也一样 , 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 , 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 ; 向 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 , 没有别的理由 , 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
这个拆页非常形象化的描绘了什么是“心流”。这个内容比较抽象,我希望能多一些互动,也请大家能充分参与进来。
【提问】
大家看完了拆页,能不能说说看书中列举了哪些典型的“心流”场景呢?
Grace发言:书里讲了攀岩、舞蹈、下棋和阅读。
【提问】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类似体验呢?
Grace发言:我在画画的时候会有这种感受。
【提问】
在这种体验中的感受是如何的呢?
Grace发言:感受是会非常专注。
大家提到了“专注”,更准确定义的话,是一种“沉浸”的感觉。我们挺容易把“心流”和“沉浸”混淆,我来辨析下。
那么,我们再仔细想一下,在我们感到“沉浸”之后,是不是一定会感到很充实、快乐么,不一定吧,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感到在虚度时光。
【提问】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虚度呢?什么时候会感到充实、快乐?
Grace发言:沉浸之后并不是都很快乐的,有时候会觉得挺虚度的。我感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较容易快乐,还有就是做一些提升自己能力的事。
【概念案例比对】
提升能力的事是比较具有挑战的,书中给我们总结了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差别在于任务是否有挑战。
比如:同样是阅读,我在读经典,比如这本《心流》时投入而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充实感;而在刷头条、看八卦的时候,虽然也很沉浸,但事后总会有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沉浸不等于心流,沉浸加挑战才等于心流。反过来说的话,心流适用于帮助我们去完成挑战性任务。源引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世上没有毫不费力的快乐”。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于“心流”已经摸到点门道了,就是给任务增加挑战就行了嘛。
然并卵,增加挑战这种事有几个人能自觉的长期坚持做到,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帮忙,下面讲点干货。
【提问】
开始进行挑战性的任务难不难?大家自己说说看,难以克服的具体是什么呢?
Grace发言:我自己进行挑战是很难的,除非有着外界的压力,比如要来拆书。
书中告诉我们,最难的恰恰就是要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
怎么解决呢,这里有点难度了。有一个窍门是,我们的情绪类似于一个跷跷板,只要反复加强正面情绪,压过负面情绪,就会更容易的进入心流。
我们可以在启动任务的时候,用三个步骤,在开始任务前,加强自己的正面情绪。
Step1. 定目标。想象自己在完成任务时,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果,或获得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里会产生心流适用的上边界,如果无法想象出,可能对你太难了,就不建议继续了。
Step2. 找反馈。建立一套自己看得见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进展,这里的关键是看得见。
Step3. 做回顾。回顾一下找的反馈是不是能帮助达成目标。这步也很重要,是把第一步和第二步连接成了整体。
下面我用一个故事串联下这三个步骤:
主角是我。情境是:第二次拆《心流》失利后,获得了好多好多的洋葱,我准备重新阅读一遍《心流》,加深对“心流”新的认识。我实践了下今天的三个步骤,在内心建立起声音来逼问自己。
首先要定目标,我内心的声音在不断的问自己“当什么结果出现的时候就说明您的目标实现了呢?”
“我要形成一些文字的输出,能用图形展示心流的原理。”
接着是要找反馈,我内心又在逼问自己了“如果看到自己在前进,你要如何把自己的进展可视化?”
我反复思考如何一个人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反馈,突然找到了个灵感,我选择填空,先做一个九宫格,在阅读的时候把收获填在格子里,填满的过程会让我觉得在在不断接近完成。
最后,我回顾了下这个反馈方法和目标,发现能接近目标,但是要达到目标的话,最后还要做一下整理。
结局是,我对任务的期待感空前强大,进入了“心流”,输出了一个流程图,获得了对“心流”的新认知。
简单小结一下,心流是适用于完成挑战任务的。面对挑战,负面情绪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我们可以通过确立目标和回馈的三个步骤来加强正面情绪,帮助进入心流,去攻克这个挑战。
在拆书帮我们提倡是学以致用,现在请大家编一段小故事,设计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对话、动作等。
步骤一:
(场景要求) 主角有一个任务,下周将要去挑战,具有一定的难度。
请大家设计出人物和要完成的任务,我们有一分钟时间。
孟钢分享:
主角是我自己,起因是正在筹建新分舵,下周要去写一个新分舵筹建的方案。因为是上海的第五个分舵,而且是第一个专业主题的,具有一定的难度。
步骤二
然后再设定一名配角(可以是一名伙伴,也可以是内心的声音),运用刚才学到的三个步骤,帮助主角去启动并完成这个挑战。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来编这个小故事,并写出一个设想的结局,我们有三分钟时间。
然后,请一组小伙伴分享一下。
孟钢分享:
我找了一位伙伴来帮助我,我称他为梦想家。
我:梦想家,我想要写一个新分舵筹建的方案,但感觉很困难,能帮帮我么。
梦想家:当然没问题,你来回答我一些问题吧。
梦想家:当什么结果出现的时候,就说明你的目标达到了呢。
我:我希望得到一个可以执行的方案,当执行完成后,我们能顺利提交分舵的成立申请。
梦想家:如果我要求对任务的进展可视化,你会怎么来做呢?
我:我会将方案拆解为一些细的具体任务,形成清单,一个个完成的过程就能看到进展。现在想到的任务包括:场地的选取、筹备小组的分工、每周活动的开展形式、如何招满五位伙伴、运营人员的发掘。
梦想家:你来回顾一下看看,清单完成后能达到目标么?
我:要补充一些问题的解决,目前的场地比较偏僻,心理学专题比较冷门,怎样增加吸引力。都解决了应该就可以了。
梦想家:特别好,那就去做吧。
故事的结局是我克服了难关,沉浸在心流中完成了方案的编写。在一个月后,顺利完成新分舵的建立。
结语:
虽然今天在说阅读这个场景,但方法是通用的,“心流”是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几乎可以帮助我们去克服一切的挑战。但如何学习我建议可以从具体的场景应用入手,通过不断的应用打磨自己,给自己树立信心,最终去战胜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