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知道做到》 所属活动: 翰林分舵2月25日内部练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读透一本致用类的书 学习目标: 如何读透一本致用类的书

开场:

           大家下午好!我是冬青。是以大家经常见到的那种建筑物周边的常青灌木命名的。今天是大年初十,按小时候的传统,没过正月十五我们就还是在过年,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新年新气象!心想事成!
我的第一个标签是“PPT讲师”。我在一家管理培训公司,目前主讲PPT课程。
我的第二个标签是“住通州”。我去年刚刚搬到通州,很开心发现有许多拆书帮的小伙伴也来自通州,可以经常一起行动,参加拆书帮活动的时候更有一种主场熟悉的感觉。
我的第三个标签是“新纪元音乐粉丝”。拆书时听新纪元风格的音乐,我个人觉得会提高效率,建议大家也可以试试。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知道做到》(第46-48页,作者:肯·布兰佳)

......菲尔说,"据说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你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只读一次)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不断接触新信息,偶尔参加一些研讨班,或者只读一遍书,这些都只会让你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那样你只是在训练自己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以致用。正确的做法则恰恰相反。"

能多谈谈遗忘习惯吗? 我的确经常忘记很多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东西。

每个人, 包括你和我的大脑总是在不断地处理一件或两件事, 要么是学习新的东西, 要么是遗忘。一旦忽视了某件事,我们很快就会将其遗忘。而当学会用间隔性重复来集中思考某件事时,我们就会记住它。

难道说参加一个好的研讨班, 我是说只参加一次, 就毫无价值吗?”

当然有价值,"菲尔说, “但带支钢笔和笔记本重复参加几次要比只参加一次更好。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遗忘流程’ (forge terry process)的方式。读书也是同样道理。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阅读,划出重点,找出需要强调的地方,写出核心思想,然后再不断地复习。

听起来当你第二、第三次读一本书, 或参加一个研讨班时, 你并不只是在重复第一次时做的事情。

绝对不是,”菲尔说, “第一次读一本书时, 我只是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大致了解一下书里的内容。第二次读我会划出一些重要的理念。第三次我可能会做笔记。第四次,我会选择一位学习伙伴跟我一起读。重要的是,每重读一次,一定要间隔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设法保持自己的学习兴趣,并集中学习那些我们想要实际应用的东西。

这种做法真的非常必要吗?” .作家问。

根据我的经验, 的确非常必要。菲尔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领域, 你必须透彻地吸收一些重要信息, 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

而且我们应该不断地重复这种做法, 是这个意思吗?”作家说。

是的,” 菲尔说, “人们应该少而精地学习, 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举个例子, 你是说, 我们不应该读那么多书, 而是要多次反复阅读几本书吗?”作家问。

是的,”企业家说,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间隔性重复, 而且人们应该少而精, 而非多而浅地学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这个原文片段。现在由我来为大家拆书。

各位伙伴,你是否买过很多书,作者不乏专家、权威,甚至名人,但发现大多数书即使读完了依然感觉没有读透呢?选择了拆书法的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困惑过,拆书时如何确保自己选择的就是最能代表作者观点、最有价值的片段?

现在当我们再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一个新的方法。这个方法来自于管理学大师肯·布兰佳博士。

在《知道做到》的这个片段里面,我整理出其中提到的读透一本书方法:

第一遍,通读。

第二遍,划重点。

第三遍,做笔记。

第四遍,伙伴学习。

 

此外,根据作者的建议,最重要的是间隔性重复,所以,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精力及日程情况,酌情安排每遍阅读之间的时间间隔。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自己在企业员工培训行业工作了很多年,因为工作需要,常常遇到一些非常精彩的职场技能类的书。比如参加完一个培训,老师会建议读一下某某书等等的。除了自己买,还有许多老师和朋友热情推荐、赠送,特别幸运的是偶尔还通过各种方式拿到作者签名书。但是这些书往往经历都一样,刚被我拿到手的时候很激动,从头到尾翻一下,碰巧留意到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就读一下,然后就束之高阁了。许多人常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之所以常常会这样就是因为缺少读书的目的以及正确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采用更科学的方法,相信很快就能改善这种现象。

之前不懂读书的方法,泛泛而读太多书,但是没有收获,这样的例子太多,不一而足。

举一个例子,我很早以前,大概10年前收到了这本《知道做到》,但是我仅仅刚拿到书时非常激动,通读了一遍,只记得其中提到的从知道到做到主要有3个障碍。至于现在,具体是哪3个障碍,早就忘记了。所以直到现在书页已经泛黄了还是新的。

还有一个例子,我曾经参加过彼得·圣吉的沙龙,有一本他签名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是关于组织学习的,我很感兴趣,但是看完开头第一章以后就没有坚持下去了。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样持有多少本书也没有用,没有发挥它们真正的价值。

从现在开始,我就会在拆书中结合这种精读、读透的方法,一本一本地读透并分享职场技能类的书。结合自己的情况,我改良后的阅读及拆书方法如下:

第一遍:通读。可以用思维导图画出书的原本的结构;

第二遍:间隔约1周后,并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框架。这个框架呈现的是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在书中的什么地方。这个框架不同于作者的目录。因为目录是作者自己想把整件事讲清楚,而我们自己的读书目的是找出适合拆书的片段以及拆为己用;

第三遍:间隔约1周后,用便签法做拆书笔记。深化第二遍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自己的理解;

第四遍:间隔约1周后,拆书帮现场分享。与小伙伴共拆其中感觉最好的片段。

今后我会继续整理和改良自己的拆书方法。也欢迎大家回头一起交流适合精读的好方法。谢谢!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拆书,谢谢大家!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