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们先分组。每组3人,每组一位组长,组长负责掌控本组的讨论。我先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同时适用于成人和孩子。OK,现在开始。
大家好,我是姚莉,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的三个标签是学习、写作、亲子教育。
刚才,每个人都给了自己三个正能量标签,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益叫做“贴标签效益”。我们要多给自己和他人贴正能量标签。但是,生活中更多的是负能量标签,面对负能量标签,我们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会学习两个关于负能量标签的段子。
学习目标
两个段子的学习总目标是我们学会如何避免负能量标签的不利影响。那么,第一个段子,我们的目标是:首先,我们要理解并能够使用“拒绝评论、拒绝重复”两个技巧,防止给他人贴上负能量标签。第二个段子,我们的目标是:面对负能量标签,我们能够运用4个技巧“寻机点赞、树立榜样、记录成功、正确引导”,制定取下标签的行动计划。
我清晰地记得儿子大卫出生的那一刻。五秒钟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呼吸,我吓坏了。护士拍打他的后背,也没有反应。当时每个人都很紧张。护士说:“这孩子是个倔脾气。”他仍然没反应。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发出新生儿的那种很尖的哭声。我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描述。但是,从那天以后,我发现自己常常疑惑:“他是不是真的很倔?"从医院回到家里,我就想,怎么能把护士说的话当真呢?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女人说的愚蠢的话。想象一下,我们怎么可以给一个出生不到半分钟的婴儿随意贴标签呢?
在随后的几年中,每当我怎么哄他,他都一直哭的时候,每次他不愿尝试一种新食物的时候,每次拒绝睡午觉的时候,每次不肯坐上去幼儿园班车的时候,每次不肯在冷天穿毛衣的时候,一个念头就会在我大脑里闪过:“她说得对,他就是倔。“
我实在不应该这么想。我上过的所有心理学课程都提到“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会有机会向你显示出他有多淘气,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我完全同意这个理论,但我还是不能不把大卫想成一个倔强的孩子。
唯一能给我安慰的是,这样想的人不只我一个。至少在家长小组里,我会常听到家长这么说:
“我家的老大让我最头疼,最小的让我最放心。”
“鲍勃天生爱欺负人。”
“比利是个受气包,每个人都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
“麦克在家里就是个律师,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有独到看法。“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喂朱莉叶,她那么爱挑食。”
“给瑞奇买什么玩具都是浪费钱,他玩什么玩具都要弄坏。这孩子简直就是破坏狂。”
我常想,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被贴上标签的呢?几年来,从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中,我意识到,孩子原本是清白的,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安排扮演某种角色。例如,一天早上,玛丽对哥哥说:"把眼镜递给我。”
哥哥说:“自己去拿,不要总想指挥人。”
接着,她找妈妈:“帮我梳头,别让头发打结。”
妈妈说:“玛丽,你又指挥人。”
再接下来,她对爸爸说:“别说话了,我正看节目呢。”爸爸说:,“听,又在发号施令。”
渐渐地,孩子被分配到“爱发号施令”的角色后,就开始认可这个角色,并且进入角色当中去。如果每个人都说玛丽是个“爱发号施令”的人,她就不得不这样去做了。
图书介绍
这两个段子来自于同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怎么说 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 孩子才肯说》
【F】本书作者是美国的两位妈妈,也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本书讲了六种模式,有助于建立平等、和睦、愉快的亲子关系。
【A】与其他同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拥有大量的情景模拟和强大的可操作性,包括了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使用原则、温馨提示等内容。
【B】所以,我们理解并有效使用了本书的理念,可以循序渐进的学会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并最终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强、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I(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绝大部分小伙伴都已经看完段子了,没有看完的伙伴也不用着急,跟着我的节奏就OK。下面我先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段子的解读:
【WHAT】从段子中可以看出,当我们给孩子贴上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WHY】因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贴标签现象”,心理学上也叫做暗示效益。
【HOW】细化行动步骤(一般的行动建议: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防止给孩子贴上标签呢?有两个技巧:
1、拒绝评论。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拒绝使用评论,而使用观察,用观察代替评论。 那么,什么是评论,什么又是观察呢?评论就是以点概面,把一些相似的具体的行为进行归类,用一个词语归纳总结。观察就是描述看到的、听到的现象、行为、声音等,完全没有加工。
预防异议:
也许会有伙伴觉得很难理解评论和观察,很难区分这两个词语? 我再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更容易区分了:
例子1:“花钱大手大脚”,这是评论;“买双袜子花了一千元”这是观察。不能因为买一双一千元的袜子,等同于大手大脚,也许有什么特殊情况呢。
例子2:“小李办事能力不行”,这是评论;“小李用了一周时间,也没有把结婚手续办完”,这是观察。不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判断办事能力不行,也许制约他效率的是其他部门的拖延。
请大家做两个选择题,验证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区分评论和观察:
“你很少配合我”,这是评论还是观察?
学习者:是评论。
“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意参加”,这是评论还是观察?
学习者:是观察。
好了,学习了第一个技巧,防止贴标签的第二个技巧又是什么呢?
2、拒绝重复。拒绝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同一个词语。
不这么做的坏处:
也许有些伙伴觉得说观察的感觉很别扭,而且有意的避免重复,感觉很麻烦。可是,如果我们不这么做,不用观察代替评论,那就不容易得到对方友善的回应,因为评论通常都是言过其实的,容易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同时,如果我们每次都使用观察,就能自然而然的避免重复了。
【反面例子】:
我给大家举一个我儿子的例子。
我儿子只吃他吃过的菜,大人们就经常犯一个错误:忽视了“孩子拒绝某些食物”这个观察结果,直接跳到了“挑食”这个评论上去,而且,几乎每顿饭都会批评他挑食。儿子受到批评,情绪不好,反而吃的更少,挑食的毛病越来越严重。
【正面例子】:
如果使用这两个技巧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上周我炒了盘青油菜,可是儿子拒绝吃。我问儿子:“这盘青油菜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一次也没有把筷子伸过去。”【这就是观察】儿子脱口而出:“软绵绵的虫子!”于是我在第二天又炒了青油菜,并且事先让儿子亲眼看到我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的清洗,结果儿子就吃了。在这个例子里,我用观察“不把筷子伸过去”,代替了评论“挑食”’,得到了他的友善回应,并且下次儿子再拒绝某些食物,我用观察的方式进行表示,内容也不会重复。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好了,我的讲解部分就到这里,我相信伙伴们对防止给他人帖标签的两个技巧已经有所了解了,下面是课堂练习时间。
请各位穿越回到自己的过去,回想一下,在你过去的经历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孩子周末的早上想多睡一会儿,你就给了他“赖床”的标签?或者你的下属写了一个专业性的论文,专业词语很多,你看的比较费劲,你就给他贴上了“不擅长写作”的标签?你的朋友买东西喜欢砍价,你就给他贴上“斤斤计较”的标签?如果今后遇到同等情况,运用刚才这两个技巧,你又会如何防止自己给对方贴上标签呢?请在小组内讨论,时间3分钟(还有1分钟提醒),讨论结束后,我们请一个小组拍代表分享一下。
请伙伴分享一下,你联想到的是什么场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当时的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使用这两个技巧:
学习者黄中英分享:我是一名老师,我们学校有一些孩子是留守孩子,家里父母也不管,所以家庭作业的质量很差,也经常不能按时交。于是我会经常很生气的指责对方:你每次都不交作业,你已经很久没有做作业了,给孩子帖上了“不做作业”的标签【给孩子贴了标签,失败的经历】。现在,如果我运用这两个技巧,我会首先把“每次”、“又”这类的词语删减掉,不再说“没有做作业”【避免重复】,换成另外的说法:昨天布置的作文作业,你没有按时交给小组长,有什么原因吗?【避免评论】,同时要注意,在交流中,不跟孩子提及以前也有没有交作业的情况。【避免重复】
结语:
非常感谢伙伴们的分享,非常棒。通过以上片段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拒绝评论、拒绝重复”这两个技巧,防止我们给他人贴上标签。很棒,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一天晚上,大卫参加童子军聚会,我去接他回家。童子军的团长示意我留下,他表情很严肃。“大卫脑子里一旦有什么想法,就会坚持到底。他有自己的做事方法,他也不想听别人的,坦白地说,别的孩子都挺讨厌他的,他占用了很多集体时间,他在家里也很固执吗?”
大卫的固执被最终验证了。几年来,我说服自己,认为他只是在家里有些固执,但是,现在逃避不了现实了。外部世界也确认了我所不愿面对的事实。大卫是个固执己见,不会灵活处世的孩子。
我一直睡不着觉,躺在床上责备大卫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也責备自己一直叫他“顽固的人”、“倔牛",直到第二天早晨,我才从团长对大卫的观点中走出来,开始想办法帮助大卫。
有一件事我是非常确信的,那就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随波逐流,让大卫在自己的角色中陷得更深。我的任务就是寻找和肯定他的优点。他的确很有意志,又有韧劲,但是,他也一样有能力开放思路,灵活办事。这就是需要我肯定他的地方。
我列出了各种方法,来帮助他看到一个不同的自己。然后我试着想想过去是什么原因让大卫这么顽固。如果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该对他怎么说?下面是我想出来的办法:
A)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大卫,你虽然想留在家里和朋友玩,但还是同意和我们一起去奶奶家。你很体贴别人。”
B)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家里每个人都想去不同的餐馆。大卫,你来想个办法,打破这个僵局。”
C)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爸爸,今天早晨大卫和我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不想穿靴子,我不想让他在学校湿着,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穿上他的旧运动鞋去学校,带上干袜子和他的新运动鞋。”
D)以身作则。
“我好失望!我今晚特别想去看电影。可是,爸爸提醒我,我们已经同意一起去打篮球……哦,我想还是把电影推后一周吧。”
E)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我记得你开始时对童子军训练营反应特别强烈。慢慢了解,并和别的孩子讨论了以后,还是决定试一试。”
F)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大卫,参加婚礼穿旧牛仔裤不礼貌。就好像是在说:这个婚礼不重要! 尽管你不喜欢穿正装打领带,我还是希望你能穿着得体”
G)还有什么别的技巧吗?
尽量接纳大卫的负面情緒,给他更多的选择,更多地尝试“解决问题”。
这是我改变对大卫看法的一个练习。我用新的眼光看待他,用新的方式对待他。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有的时候,进展顺利,他能做到灵活变通;有的时候,很不顺利,怒气让我又回到从前,开始对他大吼大叫。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坚持不放弃。这个倔强的孩子有个同样倔强的妈妈。
现在他已经慢慢长大了。最近他又开始不讲理(就是不听我的话),我很生气,不加思索地责骂他是“倔头”。
他有些震惊,安静了一会儿。
“你就是这样看待我的吗?”他问。
“啊,我…,…我……”我很尴尬地不知道该怎么说。
“没关系,妈妈。”他很礼貌地说:“我现在对自己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避免给他人帖负能量标签,那如果标签已经贴上了,我们又改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够摘下标签呢?
好的,我看到绝大部分小伙伴都已经看完段子了。下面我先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段子的解读:
【what】段子告诉我们,取下孩子身上的负能量标签,过程艰巨而反复。
【why】因为取标签需要我们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并且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
【how】那这个行动计划如何制定呢?我们有下面几个技巧:
1.寻机点赞。当孩子做了一件与标签内容不同的事的时候,要用观察的说话方式,描述行为,及时为孩子点赞,让孩子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2.树立榜样。我们要以身作则。
3.记录成功。写一本《美言录》,记录孩子与标签相反的、值得点赞的行为。
4正确引导。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做事时,我们要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用使用观察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意译:给出更贴切的例子(2分20秒)
我给大家举我儿子的一个例子。我儿子做很多事的速度非常慢,我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磨蹭大王”。
【观点】我知道必须要采取行动取下这个标签。
【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一位专业老师的指点,制定了行动计划并坚持实施。
【细节】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把儿子送到老师家里生活了一个月,老师制定了时间表。儿子刚开始不敢放纵,每天都在时间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个任务,老师每次都会夸赞他,例如“今天用了15分钟完成了语文阅读作业,比标准时间短,加油”类似的话,【这就是寻机点赞】,老师与孩子一直同吃同住,让儿子看到老师是如何做的【这是树立榜样】。儿子回到家后,我每天写《美言录》,专门记录当天儿子的积极行为,每天至少一条,比如“半个小时完成了一张A3的数学题单”等等。【这是记录成功】一旦他又“对号入座”,怀疑自己不能按时完成某件事情时,我就和他一起分享《美言录》。在这期间,如果儿子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又磨蹭,比如,作业速度很慢,我就直接说:“你刚才的半个小时里,做作业只用了15分钟,耍橡皮、玩铅笔用了15分钟,我很失望,我希望你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做作业【这是正确引导】。到现在行动计划实施了2个月了,儿子的变化非常大。
A3 现场演练
OK。我们刚才学习了制定行动计的4个技巧,现在我们来互动一下,做一个演练,如何使用这4个技巧。请大家仔细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场景设计】小A是一个高中生,升入高三后的几次摸底考试,英语成绩都不理想,现在小A一打开英语书,就会想“单词我背得再熟悉也要忘记,作文背多少模板我也写不出来,我学不好英语……”,小A的父母很着急,于是找到小A的英语老师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小组讨论】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首先要确认小A给自己的标签,然后针对这个标签,使用这4个技巧,来为小A制定摘标签的行动计划。时间10分钟。然后我们请一到两组代表来分享本组的行动计划。
【角色扮演】:
学习者案例记录
第一组分享:小A给自己贴了“学不好英语”的标签。针对这个标签,小A的父母和老师制定的行动计划有:在学校里,老师要随时点赞小A英语表现优异的某个事件【寻机点赞】,在家里,父母在墙上贴一个学习行动表,小A每进步一点,就记录在表中【记录成功】,同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树立榜样】,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又陷入标签中,父母就用“观察”的方式,直接说出来“今天你没有完成任务,希望你明天一定要完成”【正确引导】
第二组分享:小A给自己贴了“学不好英语”的标签。针对这个标签,制定的行动计划有:在学校里寻找一位英语学习好的朋友,结成学习互助组【树立榜样】,和老师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每当执行的很好,就表扬【寻机点赞】,并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成功】,如果执行的不好,就用观察的方式及时纠正【正确引导】,
第三组分享:小A给自己贴了“学不好英语”的标签。针对这个标签,制定的行动计划有:注重整个过程,肯定小A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所有的努力,不光光是英语读好了才点赞,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行为正强化”【寻机点赞】。我们寻找一位出发点和小A类似、但是后来逆袭了的学习者,可以是同龄人、前辈、老师等,给小A一个启示:无论现在是什么样的,我们都是有可能成功的【树立榜样】,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光光注重可视化的成功记录,同时,父母随时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让孩子自己给自己点赞、自我肯定【记录成功】,当孩子又陷入学不好的负面情绪中的时候,父母要做的是①接受孩子的畏难情绪;②和孩子一起探讨学习难点在哪里;③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④落实这个学习计划【正确引导】。
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谢谢刚才这组伙伴分享的案例,他们制定的行动计划非常详细,而且还非常的科学,遵循了心理学原理。我们再给这组伙伴一次热烈的掌声吧。
这组伙伴制定的行动计划有:学习过程中,随时注重行为正强化【寻机点赞】,寻找一个起点相似的逆袭者【树立榜样】,可视化的成功记录,配合孩子自我肯定【记录成功】,当孩子又陷入标签中,还有四个措施来引导孩子【正确引导】。
A2 分步催化
【分步催化1】OK,通过刚才的演练,我相信大家对这4个技巧(寻机点赞、树立榜样、记录成功、正确引导)已经有所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将来,我们还会给他人贴上哪些标负能量标签呢?这些标签可能是亲子之间的,比如父母给孩子帖上“不听话”等,孩子给父母帖上“说话不算数”等,可能是夫妻之间的,比如老公给老婆贴上“大手大脚”等,老婆给老公帖上“大男子主义”等,可能是同事间的,比如上级给下级帖上“做事毛手毛脚”,下级给上级帖上“不近人情”等。请大家设想一下,在你今后的工作生活会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场景?哪些标签?请注意,是今后,而不是以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设想一个场景和一个标签。时间2分钟
【分步催化2】
时间到,现在,请大家在自己联想到的场景和标签,加工出取下标签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要使用我们刚才讲到的4个技巧。小组讨论,时间10分钟,讨论结束后我们请一位代表分享。
学习者分享:
第一组分享(马坤):
三个人斗地主,其中两人一直输,马坤多次给此二人帖上标签“打不好牌”,为了维持牌局,马坤制定了行动计划,为两人摘下这个标签。只要两个牌友一旦打赢了一次,马坤就夸赞【寻机点赞】,如果其中一人打了一次好牌,马坤点出原因,让另外一个人看的进步【树立榜样】,打牌采用积分方式,分值维持上涨趋势【记录成功】,如果其中又打输了,马坤就用观察的方式,细数打输的具体原因【正确引导】。
第二组分享(水桥):
我给我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帖了“喜欢打游戏”的标签。为了取下标签,我制定的行动计划有:孩子每天打游戏大概是2个小时左右,如果孩子某天时间缩短了,我就马上夸奖他“你是怎么做到的啊?”【寻机点赞】,我在家的时候,也不一直抱着手机玩【树立榜样】,我和他一起做家务、一起玩游戏,人为的缩短他的游戏时间,并且把缩短的时间都记录下来,让孩子知道他可以不一直抱着游戏【记录成功】,如果孩子又死抱着游戏了,我可以和他约定,让他先玩一会儿,但不超过半小时,半小时候我们就停止游戏【正确引导】
结语:
谢谢大家的分享。我们今天学习了两个片段,首先我们知道了用“拒绝评论、拒绝重复”2个技巧,来防止我们给他人贴上标签,其次,在标签已经被贴上了的不利情况下,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使用“寻机点赞、树立榜样、记录成功、正确引导”4个技巧,帮助他人取下标签。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运用这几个技巧,摆脱负能量标签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让我们的生活更积极、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