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现场的各位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叫姜莹莹,大家可以叫我莹莹,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我拆书帮的1-1,我们拆书帮流行应用3个便签介绍自己。今天呢也用三个便签来介绍我自己,爱读书,善于沟通(破冰环节),执行力。爱读书呢,家里有很多书,每天早晨起来或者晚上睡前都会读一个小时的书,如果一天没读书就会感觉少点什么,是典型的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经常参加各种线下的培训。第二个是善于沟通,可能是从事销售工作原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对方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流,并期待下次和我见面。第三个标签是执行力:我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在工作中老板安排的工作我都会立即去做,并且想尽各种办法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在原文片段前)
今天呢,我看有很多新来的小伙伴们,那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什么是拆书帮。
什么是拆书:我们从字面上理解拆书是不是把书拆散撕掉,不是的,拆书呢,是把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方法呢就叫拆书法,拆书法是一种学习的方法,适用于想要提升能力,快速解决具体问题或者说实际问题的成年人,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我们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将知识关联到学习者过去的经验,并帮助其规划未来应用。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法和组织学习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也就是RIA读书法,阅读,理解,拆为己用。组织学习的应用是拆书家现场引导促进学习者将书中的知识片段理解内化并帮助学习者规划应用。
什么是拆书帮:拆书帮是一群应用拆书法学习的爱好者的社群。表现为全国各地拆书帮分舵,拆书帮的宗旨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拆书家相当于学习教练,或者说学习促进者。
R:
那接下来呢,我想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来看一下我今天的拆页,也就是原文片段,大家看完了可以示意我一下:
TF1-1《把时间当作朋友》正确复述
沟通在很多时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个参与者而导致“有效沟通根本不可能达成”。具体一点说,如果甲与乙两个人需要沟通,过程是:甲将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明编码”),乙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甲的语言(即“解码”),然后反过来再次进行。此过程可能重复数次。
发送者→编码→传递→解码→接收者
但是,不同人的“编码/解码”机制常常不相圓。每个人的“编码/解码”机制都是依靠长期积累获得的,而且深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们普遍认为“慷慨大方”是褒义词,“精于算计”是贬义词;而在另一些在内通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精于算计”才是真本领,“慷慨大方可能往往是智商不够的表现。如果分别来自这两个地方的两个人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差异,那么使他们使用的语言相同,沟通的结果也难免扭曲。
况且,发送者生成他的想法——所谓“想明白”本身就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编码/传递/解码”的过程也不一定能够协调无误地实现。再加上即便接收者“解码”正确,他还要把结果与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融合,而这也不一定能顺利完成。正确、顺利、有效的沟通到底有多难?这样一说,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再着重讨论一下“接收者”。假设我们扮演的是沟通中的“接收者”,并且除了我们的“解码”过程外,其他的环节都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这样想:我们的“解码”结果不见得正确。所以,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在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听对方(这里仅限于面对面沟通,不讨论书面沟通)说完之后,应该自觉避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肯定理解对了。我们不妨套用以下句式进行验证、反馈:
“你的意思是…,,…是吗?或者
“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如果对方表示没有问题,就说明讨论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对方有异议,就要等待对方的重新表述或者我们的重新理解,直至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当然,这需要耐心,有的时候,甚至是无限的耐心。
好,我看大部分小伙伴都已经看完了,那这个片段呢是来自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下面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这个原文片段,我理解的原文的意思及我过去发生的一个经历和我未来想要通过这个片段的一个应用。
I:
在沟通中,我们有时会理解错对方要传达的意思。即,我们的编码和对方的解码机制是不一样的。比如,“实在”这个词,有些人认为是赞美人忠厚老实的褒义词,有些人认为等同于傻的贬义词。那么如果沟通的两个人对“实在”这个词的理解恰好不一样,恰好又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沟通自然也不会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双方出现矛盾,比如:不满,争吵。那么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我们就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例:在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听对方说完之后,我们应该给予反馈:“你说的意思是……,是吗?”或者“我理解的意思是……,对吗?”这时对方就会回答对于不对,这样的反馈机制会使编码和解码机制相同,也就是传递者和接收者的理解方式相同,从而保证了正确,顺利,有效的沟通。这个方法适用于当面沟通。
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我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情。
A1
前天下午去邻居家玩。夫妻俩男的是东北人女的是江苏人。在聊天的过程中女的说了她老公一个词“你呆啊”然后她老公非常生气,说他老婆怎么可以骂人,结果两个人吵起来了。这个就是典型的两个人因为地域差异理解机制不一样,男的认为呆是傻是笨的意思,女的认为呆带有可爱,萌的意思。当时我想如果她老公知道这个机制,就会问“我理解的呆是傻和笨的意思,你这个呆是什么意思?”对不对吗?然后女的说“不是”我说的意思是你比较可爱,萌的意思。这样两个人就不会吵起来了。
A2
看了今天的原文片段呢,我当时想着正好下周一上午9点我要和老板进行一个工作上的沟通,我要向老板汇报近期的工作情况。同时老板也会给我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在明天和老板的交流过程中,在谈及重要内容和我存在疑意的时候,我要学会复述老板的话,比如“老板,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对吗?”“您是建议我在放假之前都不要去见王主任,对吗?”这样可以明确老板的想法和意思。也有助于我接下来的工作能顺利达到老板的预期。
以上呢就是我今天的一个分享内容,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