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绩效教练》 所属活动: 2018拆书帮上党筹备分舵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在辅导中有效的提问 学习目标: 学习者可以明白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并掌握其方法。

开场: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拆书练习。我是80后斜杠中青年原东升,目前我是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全民阅读推广志愿者/两个男孩的爸爸。第一个标签让我可以是一个闲人,这个不用多说,机关单位总是可以有大把时间的,第二个标签,是我自己的事业,从自己阅读,到推广读书,这条路漫长而有意义;第三个是我最重要的角色定位,正是因为这两个可爱又淘气的小家伙,让我有了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让我再次拿起书,接触到拆书帮。
拆书,并不是字面上的把书拆散,而是通过把书中的知识经过三个步骤的拆解,转化成学习者能力的一个过程。
这三个步骤就是我们的RIA拆书法,R就是我们从一本书找出能解决学习者实际问题的内容,通过I就是现场拆书家现场培训式的讲解和促进,引导学习者把书中知识和工作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转化为学习者的习惯改变或能力提升。
这就是拆书法的核心——拆为己用。
拆书帮就是学习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一个成人学习社群,称作拆书帮学习者俱乐部或分舵,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成为拆书家,不仅可以提升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更多人一起学习。拆书帮,我来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拆页

我选是全球畅销50余万册的,被翻译成22国语言的,教练与领导领域首屈一指的经典书籍《高绩效教练》

今天选择的拆页来自于原书的P37-38有效提问。

下面让我们用2分钟时间来阅读原文——


如果命令一个人去做他需要做的事,反而不能产出我们所需要的结果,那么什么会让我们达到目的呢?让我们尝试问一个问题。

•“你在看球吗?”我们会如何回答?也许我们会辩解,也可能会撒谎,就像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是不是注意听讲一样。

•“你为什么不看着球?”我们会更加辩解,或者再加上一点儿分析。“我在看球。”“我不知道。”“因为我在想我的握杆动作。”或者更诚实的,“因为你让我分神并令我紧张。”

这些问题效果都不好,但请想想如下问题的效果

•那个球朝你飞过来的时候,是朝哪一边旋转的?

•当球这次过网的时候,高度是多少?

•这一次,或每一次它反弹起来的时候,它会旋转得更快还是更慢?

•当你第一眼看到球旋转时,它离你的对手多远?

这些问题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它们创造出了其他问题或是命令不能实现的四个重要的效果。

•这类问题促使球员观察球,否则他们无法回答此问题。

•球员会比平常更加集中精神,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提供了更高质量的输入。

•这些答案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因此没有自我批评或是伤害自尊的风险。

•我们的教练有一个意见反馈圈,他们有能力确认球员回答的正确性,因此了解球员是否聚精会神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文阅读完之后示意我。

大家都读完了,我来谈一下我的理解:

(what)在辅导别人时,相比较于命令的方式,通过提问的方式更能激发对方的觉察力和责任感,能让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way)原文给出了两种提问方式,“你在看球吗?”属于封闭式的问题,对方只能用“是”或“否”来作答,而不能有进一步的思考。

“你为什么不看球?”这种带有批评意味的问题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御心理,甚至是抵触情绪。

(how)后面的四个问题则实现了促进对方思考和观察的效果。这一组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开放式而非封闭式的问题,需要描述性的答案,也就需要对方细致的观察;

第二,以寻求量化或收集事实的词语开始,比如“什么”“何时”“谁”“多少”;

第三,专注于细节,可以让对方专心致志、保持兴趣。

(适用边界)在军队,我们往往见到简单粗暴的教练方式,就是直接的命令,那是因为军队需要的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军人。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针对个体技能等方面的辅导和教练,需要激发个人的觉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即使在军队,对于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也会有类似这样的教练方式来激发个人的觉察。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享A1便签

大儿子图图在学习吉他,老师要求每天在家练习,并把练习视频发给老师。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陪孩子一起练习,并指点一二。今天这个拆页让我想到上个月的一次练习。

图图在弹奏《龙的传人》,这个节奏我比较熟悉,自然也就能听出个一二三来,也就想着指导他一下。

弹完一遍,我听出他那个那个地方弹错了,音不准,还有节奏不在点上,就说:“你自己打节奏了吗?再来一次!”

图图有点不情愿,但还是又弹了一次,这次错的更多了。

“你能不能用点心?就这效果能给老师发吗?”

图图停在那里不弹了,眼眶也湿润了,我更是火大,“不想练就算了!”转身离开了。

反思:我使用的都是封闭式的问题,而且确实带有指责和批评的意思,甚至带有否定的意味在里面,也就难怪孩子会委屈了。

如果今天再来,我应该这样问:

“第2小节的第3拍是什么音?”

“这首曲子是什么拍子的?”

“怎样就能更熟练一点点呢?”

“怎么做可以保证整首曲子的拍子不会乱呢?”


分享A2便签

目前,大家推选我为分舵的代教育长老,我有义务带领大家一起朝着拆书家的目标迈进,要督促大家按时完成各项练习,要对小伙伴提交的预备表进行点评,我计划用以下一些问题来引导对方自己发现问题并改进。

你本周的目标是什么?计划完成其中的哪几项内容?每天的具体计划是什么?

目前有什么困难?要如何克服?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吗?什么时间可以完成?

你认为自己的预备表哪里还可以改进一下呢?

你的每个环节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I便签的3W1H是如何体现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是如何考虑的?

A1便签哪些地方对应了原文?

A2便签是如何体现SMART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