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大连筹备分舵 30拆训练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RIA30拆训练-14 学习目标: 完成30拆便签读书法训练

开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113页&115页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父母们了解无效的和有效的对抗方法之间的区别,那就是“你-信息”或“我-信息”。当我们请父母们检查一下前面提到的无效信息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信息几乎都以“你-信息”开头,或者包含“你-信息”字。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指向“你-信息”的:
· 你停止那样做。
· 你不应该那样做。
· 你如果再……
· 你如果不停止那样,那么……
· 你为什么不这样做?
· 你真淘气。
· 你的行为像个婴儿。
· 你需要关注。
· 你为什么不乖乖的?
· 你应该懂事一点。
但是当一个父母仅仅告诉孩子他们对一些不可接受行为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
· 我累了的时候不想玩儿。
· 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时,我肯定会觉得很沮丧。
· 我刚收拾完厨房,就被你弄乱了,我肯定会觉得很泄气。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 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 父母的感受;
3.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P.E.T.的作者认为,命令、教导、讽刺、威胁的话,属于“效能”比较低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引起其他麻烦。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能的呢?P.E.T.对此给出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建议是:“我-信息”。

首先,“我-信息”适用于你对孩子的做法有情绪,或你希望他改变行为的情况。其次,“我-信息”要描述行为+感受+结果(有时结果可以省略)。第三,如果你的感受很强烈,你可以用强烈的语气和表达方式。第四,要注意伪装成“我-信息”的“你-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你工作了一天很累了,孩子却缠着你要玩儿,这时候你可以说“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没力气陪你玩儿。你一定要让我陪你的话,我真的会觉得很不开心”,而不是“你为什么不去看电视呢”,或者“一边儿待着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以前生活中很少注意"你信息""我信息"的区别,刚刚想到今天早上在卧室发生的一幕。我正在换衣服准备上班,没有太在意家里小朋友在玩儿什么,当我突然抬头时发现孩子已经站在了窗台上,很好奇的看着窗外的风景。我知道这是很危险的所以马上命令到:你这样很危险,请你马上下来。孩子笑嘻嘻的看着我就是不下来。最后我又说了一遍后,强行把她抱下来。


A2 规划应用
也许下一次发生时我会说,宝贝现在窗台上,妈妈很担心,你这样做影响到了妈妈的上班时间,希望你尽快从窗台上下来。方法和理论有很多,践行才是最重要。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本片段来自《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怎么改变的呢?

可惜,并没有一套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当使用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时,习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为了保持这个习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如果你想戒烟,就应培养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使它提供满足香烟在人身上产生的渴求感。然后,找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团体,比如说一群戒烟的人,或者有助于你相信自己能远离尼古丁的团体。当你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就去寻求他们的帮助。

如果你想减肥,就应了解自己的习惯,看看为什么每天休息时,自己都会离开办公桌去吃点心?然后,每到休息时,就找朋友去散步,或到他们办公桌那里闲聊,而不是去咖啡厅,或者加入一个跟踪减肥过程的小组,还可以找一个跟你一样,想在手边放一些苹果而不是薯片的伙伴。

事实一目了然: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结论:你很难消除一个习惯,只能用一个新的习惯来替代它。找到“坏”习惯的奖励,然后看下有没有什么“好”的习惯能带来同样的奖励。还有,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小伙伴也能起到很重要作用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我的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乱买东西,只喜欢买的过程,买让自己觉得很爽,买回来之后可能就不太在意了,经常搞的家里很混乱,先生很不喜欢这种乱乱的感觉,我也不喜欢,有时会很烦,但又很无力。
A2 规划应用
以后可以尝试用断舍离来代替自己买东西的习惯,断舍离也许会让生活变的清爽,效率提高,可以用这种清爽的感觉来代替买东西的快感。让东西本身可以发挥他的最大功效。并且可以考虑找到一个联系断舍离的组织,一起来对生活进行不断的断舍离。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如何设定真正能激励自己的目标
片段来自《共好》

……必须要有两种目标:
第一,结果目标。它设定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不论是加工零件、精加工零件、运输零件还是受到的货款,等等。
第二,价值目标。它设定我们想要对团队成员、客户、供应商和所在社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你所设定的目标,无论是工作的,还是生活上的,有没有包括这两方面在内?根据经验,通常我们会忘记价值目标的设定,这样结果目标常常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压力,让我们感到焦虑,而不是吸引和推动我们去完成。

结果目标是需要的,价值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想要对团队成员、客户、供应商和所在社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几个月前,我接到答复人大代表提案的工作,当时我只考虑到如何能高效的做出答复,显然只关注了结果目标,但是并没有关注过如果草草答复代表不满意对部门整体的影响。

A2下次接收到此种任务时,要在考虑的效率的同时兼顾到完成的质量。
片段四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不要在难以割舍中耗尽的青春
片段来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纠缠于沉没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

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是因为舍不得已经做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式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已经买了票,坐下来,再烂的片子也看完吧……

我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接受这个培训,中断去做另一项目,需要好好考虑啊……

我已经把我的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要回家发展,难以割舍啊……

这些句式是否你常脱口而出,或者常萦绕在脑海,如果是,说明你是如此与沉没成本难舍难分,它存在于方面方面,一直牵绊着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几年前考取了外省的一所学校的MPA,由于往来时间与经济成本都比较高,也付出了学费总想把他读完,可是一直处于待学习状态,自己心里也一直不舒服,难以放弃,又更难坚持读完。

A2 该放的下的时候就应该放的下,如果真的很难两地学习那就放弃算了,早点放弃让自己会心安一些。
片段五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相信可能,万一运气好呐?
本片段来自微信公众号《改变自己》11月5日文章《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可能》

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思维方式,是要做XX事,那是不是A会不同意;要做XX事,B肯定不会帮忙。第二种思维方式,我要做XX事,那首先我要搞定A,其次要搞定B;接下来,看看如何搞定A,再如何说服B。

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引发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相信可能;第二种,才是相信可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有的时候,还没开始做事情,就先被自己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打败,出于对失败的恐惧,不去尝试,于是就引出了后悔。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时候,多去争取了一下,结果事情就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最近我的身体不好,一直需要奔波医院看病。在北京看病非常难(其实不仅在北京)。我通过各种可以挂号的便捷途径,如第三方的挂号网站、114挂号等,都没能成功预约到我希望预约的医生。于是就采用了最无奈也是最笨的办法:早起排队挂号。去医院的前一天,我还专门给医院门诊部打电话咨询,了解到该医院最早凌晨五点开门,可以排队,七点挂号窗口上班,而我要挂的医生,一般每天有多少个号,挂号难度有多大。带着这些背景信息,当天早晨四点多起床,搭乘前一天预约的出租车,五点多到达挂号大厅。当窗口开始挂号的时候,我排在队伍中间的位置。但是当我排到挂号的时候,我要预约的医生已经满了,无法挂号。这时候我有几种选择,一是打道回府,下周再来;二是想尽办法,要在这一天挂到号。 如何在这一天挂到号?一种常规思路是找黄牛。我还有一种不常规思路,直接进诊室找医生挂号。同行的人很担心,问:“大夫又不认识你,为什么给你挂号?”确实,一般患者盈门的热门医生,对于不认识的患者,是不会愿意随便给患者加号的。但是对我而言,试一试没有伤害,万一医生心情好呢。 于是进了诊室,和医生开始沟通。每提一个希望医生帮忙加号的原因,都会被医生不耐烦地打回来,说实话,我这样的患者,也不会是第一个。在我提到了第三个原因的时候,医生突然拿过就诊卡,给我加了号。加号成功了。 出了诊室,了解到这个医生基本不会给患者加号,也了解到一个阿姨从前一天晚上八点就在大厅排队一夜,才挂到这个医生的号。我并没有那么早起,和医生也素不相识,却拿到了加号。你看,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机会不仅是给有准备的人,也会留给那些愿意争取的人。相信可能,万一运气好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差不多一年前开始学习亲子沟通领域的讲师课程,可是一直以我目前还不够完美,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理由,迟迟没有开课,可是自己从来没有非常认真的考虑过讲一堂课到底需要准备什么内容。

A2 计划三个月之内在大连把《如何说》的课程讲一遍,前期有针对性的把每一次课的内容详细准备好。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片段六
R 原文片段
运用“积极倾听”所需的态度
“积极倾听”不是一种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都可以从他们的工具箱中随手抽出的简单的工具。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从一系列基本态度开始。没有这些态度,这种方法很少见效;它会显得虚伪空洞呆板、不真诚。以下是父母在使用“积极倾听”时必须采取的一些基本态度。如果没有这些态度—位家长就无法成为一名有效的积极倾听者。
1.你必须希望听到孩子要说的东西。这意味着你愿意花时间去听。如果你没时间,只需实话实说。
2,你必须真诚地希望在当下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你不想,就到你想的时候再说。3.你必须真诚地能够接受他的情绪。不管这些情绪是什么,也不管它们与你自己的情绪或者你认为一个孩 “应该”产生的情绪有多么不同,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假以时日。
4你必须对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为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产生深深的信任感。通过观看你的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你就可以获得这种信任感。
5你必须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性的情绪会改变_恨可以变成爱,沮丧很快会被希望代替。因此,你无需害怕情绪的表达;它们不会永远存在于孩子的心中。“积极倾听”将向你证明这一点。
6你必须把你的孩子看作某个独立于你之外的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再与你产生联系的人,一个被你赋予了自己的生活和和身份的独立个体。这种“独立性”将你能够“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仅仅通、感应到这种“独立性”就能使你成为子的一个帮助者。你必须在他面临问题时与他在一起而不是介入其中。(摘自《PET父母效能手册》p37)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积极倾听是一种态度,拥有这种态度首先要愿意花时间去倾听,第二要注意在当下解决问题,第三,无论孩子的什么情绪都应该被接纳,第四,信任孩子能处理自己的情绪,第五,认识到情绪是暂时的,第六,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有拥有了这些才是拥有了积极倾听的态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左右各搂着我的大小宝贝,正沉浸在幸福中,小宝突然把姐姐推走,不让我搂着姐姐,我知道她是暂时不想跟姐姐分享妈妈,也许是一个敏感期,所以我只说了,宝贝,不能推姐姐不论发生什么,你听到没有?可是小宝就是不说话,无论我怎么问,听到没有,我又着急又生气,结果又变成了吼叫。
[A2]今晚回家后,准备积极倾听一下小宝,放下自己的事儿,跟孩子好好聊聊,不管孩子聊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情绪都把她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接纳她的情绪,无论好坏。
片段七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通过复述准确理解
本片段来自《亲密关系(第五版)》 摘自163至164页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收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paraphrasing)接受到的信息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意思,让信息的传递者有机会肯定那就是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人们在谈话中用到复述时,并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话,并马上给予答复。相反,他们会复述对方的话并向对方重复地说出,从而花些时间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看起来会使沟通不太流畅,但它确实是个避免争吵和冲突的非常好的方法,不这样做就容易引起误解和错误。无论谈话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过热,复述都可以使之免于失控。看看下面的对话错在那里: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拿她说事,你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贱人。

也许丈夫在冒火之前,做一点复述就能缓和关系。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妻子:(惊奇)不,我一直欢迎婆婆来我们家。只是我的课程论文就要交了,下周我会多点时间待在家里。
丈夫:(松了口气)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沟通中我们接受他人传递的信息时为了能确保信息接收的准确性并避免使谈话失控,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重复对方话的过程中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体会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昨晚,先生跟我说:“姥姥看孩子太紧张了能不能让她放松放松。”我当时立刻的想法就是我妈看孩子负责还不好么?其实她的意思是姥姥太辛苦了,想让她休息休息,表达的是关心。
【A2】今晚回家跟先生沟通时尝试一下慢下来通过复述他的话来他会他想表达的意思。
片段八
R 原文片段
极少数父母能够凭直觉掌握这种治疗技巧并因此成为具有此种天赋的人,大多数父母不得不经过一个过程,首先忘掉他们的破坏性沟通方法,然后再学习更具有建设性的方法这意味着,父母们必须首先将他们典型的沟通习惯进行曝光,以便使自己看到他们的谈话方式是多么具有破坏性或非治疗性。然后,他们需要学习一些回应孩子的新方法。摘自《PET父母效能手册》P37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掌握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确实不容易,如果想要更好的运用新的有效的沟通方法,我们首先应该忘掉那些曾经经常使用的破坏性的沟通方法。应该有勇气把那些自己习惯的沟通方法的案例拿出来曝光,真正的正视自己曾经的谈话方式是有多大的破坏性。只有真正的从心底上可以正视自己曾经的不只,才可能让新方法真正得以运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在刚刚学习沟通技巧之初,包括现在也经常羞于将自己的案例展示给大家,总是担心自己的使用是不是存在不足,别人看了会不会笑话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很笨拙,这些都是我内心的担忧,但是当每一次我鼓足勇气在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我曝光我的案例时,得到的结果都是正向的,大家会给到我反馈都是让我更有信心的来继续运用新的方法。
[A2]未来一个月我将对我自己践行新方法的案例不断进行曝光。明天去参加读书会时就把自己的案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片段九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先说事实还是先说观点
本片段来自《博韦商务沟通》 摘自270页

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分析性报告,在选择最有效的组织策略之前,要考虑你的受众的可能反应。

持接受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会表示赞同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结论和对策建议上的结构(直接方式)。

对持怀疑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不同意你的看法甚至有敌意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支撑你的结论和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的结构(间接方式)。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阐述方案时,要根据受众的可能反应来选择最有效的方案组织策略。
1、直接方式:估计受众会接受方案,或对方案表示赞同时,采用直接方式,把重心放在结论、对策、建议上。
2、间接方式:估计受众持怀疑态度,或对方案有不同看法甚至敌意时,使用间接方式,把重心放在支撑你结论、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十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总是举例子
本片段来自《如何听如何说》 摘自151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述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主题:总是举例子
本片段来自《如何听如何说》 摘自151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述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1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细节就是力量
本片段来自《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摘自87页

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欧洲人过分夸大访问美国的花费很多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唯一的大障碍。我们决定迎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用你可以“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游览美国那样文质彬彬、不关痛痒的办法,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每周35英镑。得出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核实的。比如,在决定纽约旅馆一间房间的合理的最低价格之前,我们派一位撰稿员去温斯楼旅馆核查床位,了解到房钱是6美元一夜,她认为是很令人满意的。

我们的广告出现在欧洲报纸上的时候,读我们广告的人打破了记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得使美国旅行社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普通之事注重细节,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带来更高的投入产出率。对于做广告来说细节不仅仅是发现客户关心的障碍问题,还要注重推广语的鲜明、数字的重磅推出、实地考察的比价和心理体验。
不同行业的细节落地点不同,比如,软件行业注重客户痛点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会非常注重质量和效益。在推广商业软件中,我们发现客户捕获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供货不是来自客观的数据和高层的决策,而是通过很多学历只有高中的店长要货。这造成了货品积压、渠道商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我们没有简单地说:“企业供货不再拍脑袋”,而是对此提出了“你的企业供货依然掌握在高中生手里吗?我们的智能补货帮您减少20%人为积压。”这些细节的挖掘为我们赢得了更多客户。
你的行业一定也有对应的细节需要重视,这些细节将为你带来更大的收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2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如何高效准备一次演讲/沟通
本片段来自《高效演讲:斯坦福最受欢迎的沟通课》 摘自37页

如果你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表演讲,可能觉得来不及准备。但是我们教给你的准备过程将会节省你的时间。一旦你掌握了其中涉及的原则,随着说话艺术的进步,这些步骤会帮助你成功。

这三个步骤的设计,也可以帮助你避免人们经常对演讲内容的抱怨:演讲太长,与听众无关,或没有什么要点。在下次进行电话交谈之前,花30秒在你的脑子里过一遍这个准备过程,那你的演讲的影响力将产生质的变化。
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准备过程的三个步骤:
1、 确定你想要的结果。你想获得什么?
2、 找到关联性。为什么听众要关注?
3、 要点明确。在令人难忘的语句中,你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演讲是可以快速准备的:
1、确定目标:你想获得怎样的结果?
2、找到关联:听众凭什么要关注它?
3、突出要点:明确产地给听众的信息要点是什么?才能令人难忘。
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演讲太长、与听众无关、没有要点,内容太多,听众不感兴趣、很快遗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3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如何赞美
本片段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就需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像“好”、“好极了”、“真棒”、“最好的”。相反,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简单描述”就可以。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
描述你所看到的
“你一直专注在那个问题上,直到最终解决!”
“哈,你投进了!球正好进入篮筐!”
“尽管你有自己的事情做,但还是帮助妹妹做功课。”
描述你的感受
“我喜欢你画的《海上日出》,它给我一种快乐、安详的感觉。”
“一想起你给我讲的那个笑话,每次我就忍不住笑起来。”
“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所带来的结果简直不可思议。这样做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还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他们内在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大声而清晰。“我不会放弃,直到把问题解决。”“越努力练习,就会越好!”“即使身处压力,我也会付出热心。”“我讲的笑话很好笑。”“我画了一幅美丽的落日图。”
毋庸置疑,“描述性赞赏”是培养自信而有爱心的孩子强有力的法宝。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描述性赞赏”比“评价性表扬”更能鼓励一个人。可以用两类内容的简单描述进行鼓励:
1、描述我所看到的客观事实:就好象摄像机一样,不多不少地描述。
2、描述我的感受:我的感觉和心情,反应内心的声音。
这些比单纯的“好”、“太棒了”、“好极了”更能激发对方的自信和努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4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倾听是一种爱的能力
本片段来自《少有人走的路》 摘自89页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到爱的力量,进而都能实现自我完善。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会使说话者心有灵犀,更为坦诚,更愿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隐藏。这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心心相印,共同跳起爱的“双人芭蕾舞”。这是耗费精力的过程,而且须以爱为出发点。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但是,我们通常缺少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是叫人难受的事。我们只是有选择地倾听,头脑中早已有优先项目安排,所以,我们总是一边倾听,一边想着怎样尽快达到目的,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我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沟通是双人芭蕾舞,或者集体舞,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听者会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评判和欲望需求,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满怀爱意地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而不是选择性地倾听,因为心中早有优先安排,想着怎么尽快达到目的,所以转移话题,或者使谈话尽早结束,变成只有一个人满意的独舞。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5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和谐人际的三个要素
本片段来自《情商2:影响你一声的社交商》

罗森塔尔教授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彼此的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和一致性或同步性。这三个因素共同催生了和谐关系。
彼此的关注是第一个基本要素。当两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上时,他们就产生了共同的兴趣,从而达到知觉一致。这种双向的注意力是产生共同情感的前提。
直视同伴的眼睛为产生同理心创造了条件。
仅有关注是不够的。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二个要素是共同的积极情绪,它主要是由语调和面部表情引起的。对于营造积极情绪,交流中传达的非语言信息比语言本身更有效。在一项实验中,管理人员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些志愿者,但是声音和表情都非常热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他们仍然觉得整个交流非常愉快。
一致性或者同步性是罗森塔尔教授和谐人际关系理论的第三个要素。一致性大多是通过微妙的非语言途径,比如交流的节奏和身体的运动来体现的。处于和谐关系中的人们心情愉快,畅所欲言。他们的反应自然而迅速,他们的对话就像是事先编排好的一样,他们会四目相视,拉近椅子,甚至鼻子间的距离都会比通常交往时要近。即使中间出现一两秒的沉默,他们也不会感觉尴尬。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备三个要素:
1、彼此的关注: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上,知识对方的眼睛能促成知觉一致;
2、共同的积极情绪:热情的语调和面部表情比语言内容本身更有效果,愉快的批评是可以接受的;
3、一致性或同步性:是种微妙的非语言形式,在肢体上的运动方式,交流的节奏上类似时,人们更容易心情愉快,畅所欲言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6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与有情绪的人沟通时常犯的错误
本片段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摘10至11页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们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与有情绪的人沟通时需要先帮助对方释放他的情绪。错误的方式是进行调查,或者否认对方的感受,这会使对方感到我们不理解他,甚至激怒对方;好的方式是:
1、发于真心地全神贯注地倾听;
2、先用“哦……”“嗯……”“这样啊……”来不多不少地回应对方的感受。
3、当对方情绪稍微缓和后,再帮助/顺应说出对方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对方的愿望,帮助对方完全释放情绪。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7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恰当应对批评
本片段来自《谈话的力量》 摘自59至73页

批评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并认真地对待。如果你不愿听对方的批评,问题就会积累起来无法解决,反而让矛盾日益激化。

大部分人当遇到批评时常见的三种反应都不妥当:要么完全否认;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责对方更过分。

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 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的事实。
4. 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主题:恰当应对批评
本片段来自《谈话的力量》 摘自59至73页

批评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并认真地对待。如果你不愿听对方的批评,问题就会积累起来无法解决,反而让矛盾日益激化。

大部分人当遇到批评时常见的三种反应都不妥当:要么完全否认;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责对方更过分。

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 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的事实。
4. 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8
R 原文片段
《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P65
忍住想要作比较的冲动
不要拿一个孩子与另外一个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会给他/她带来不快(“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把衣服都挂好呢?”)应该只跟孩子讨论他/她那些让你不高兴的行为:
1.描述你看到的情形;
我看到一件崭新的夹克被扔在地上;
2,描述你的感受。
这令我很是恼怒
3描述需要做些什么。
这件夹克应该放在衣柜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19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如何每天只做一件重要的事
片段来自:《每周工作4小时》
学会反问自己:“如果这就是我今天所完成的全部事情,我会对自己的一天感到满意吗?”在到办公室或者坐在电脑前的时候,你应该有一个今天需要优先完成事情的淸单。这样你就不会把脑细胞浪费在毫不相干的邮件上了。把明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最迟不要晚于今晚。我不建议用Outlook或电子文档来做这件事。我会用一张标准尺寸的纸,对折三次,这样方便我把这张清单随身携带,既不占地方,也不费力。—天之内,不要给自己计划两件极为重要的任务,永远不要。如果事情都至关重要,那就更没有必要如此。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天有两件事看起来同等重要,那就仔细你的清单,同扪心自问,如果我今天只能完成的—件事情的话,我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在考量事情的紧急程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会怎么样呢?这件事值得我放下重要的事情去优先处理吗?如果你今天连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还没做完,那就不要为了省下5块钱在租赁店关门去退一台 DVD机了。把重要的事情先做完,付那5块钱的罚款吧。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每天工作开始前,都要想一想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和事情是什么?一天中不要计划有两件重要的事情。每晚睡前给自己列一个优先事项清单。并随身携带一个纸质清单,将重要的事情写在清单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感觉自己有好多重要的工作要处理,心理压力很大,不知道从何处理。
【A2】今晚睡前,把明天最重要的事情写在清单上,作为有效处理的事情。
片段20
R 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学习不完成
片段来自:《每周工作4小时》
学习不完成的技能,这是另一个我花了很久时间才学会的技能。开始做某件事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做完它——如果正在读的文章或者书籍实在读不下去,就放下它,再也不要重新拾起了;如果你去看一部电影,发现比《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还要难看,请在更多的脑细胞死掉,之前离开电影院;如果吃了半盘排骨就发现自己已经饱了,那就放下可恶的叉子吧,也别再给自己点甜点。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停止一件事往往比完成一件事要好上10倍,如果老板没有要求,而这件事又枯燥又无聊,那么养成不完成的习惯吧!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不完成的技能,也就是说要去学着不完成某些事情,这居然还是一种技能,真是对我们“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传统认知的一次颠覆!但是大家要注意,这里强调的不必完成的事情一般是那些不能让你心情畅快、不能让你继续受益的事情,是非必要的,不值得的甚至带来损害的,比如读一本枯燥的书读不下去,就该果断放弃。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最近看了一本《九型人格》,很大部头,每次想看的时候都觉得好难,可是又不想放弃,因为在之前我的世界里就没有可以不完成的事儿,即使自己觉得在无聊因为开始了也要坚持下去。
【A2】为了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准备把《九型人格》这本书束之高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能完成的事上去。
片段21
R 原文片段
区分观察和评论
摘自《非暴力沟通》P32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听众更多的接受到的是批评,所以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晰的描述出观察的结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以前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吃下去你就会变成一个胖子。
【A2】明天孩子如果吃饭时吃的多的话,我会说,如果你不注意均衡饮食的话,我很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胖子。
片段22
R 原文片段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非暴力沟通》P48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通常可以有四种选择,这四种选择也导致了我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种,认为自己犯错的,会导致内疚,惭愧和厌恶。第二种,指责对方,我们通常会感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可能会发现自己伤心。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我们会承认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以前,我经常停留在第二种情况中,跟老公吵架,他说我不收拾家是太懒时,我一定会说,我有你懒么?你什么时候收拾家了?
【A2】当老公再一次说我不收拾家的懒的时候,我应该体会一下他的感受和需求,也许他就是需要整洁,看到脏乱他会不舒服。深度的体会一下感受来源于自身。
片段23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P74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糖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以下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请求与命令的区别。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呢?如果请求带有预设性,那么请求就是命令。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提出请求的人还得到了指责或批评那也是命令,利用内疚之心来达到目的的也是命令。所以区分请求和命令最主要的就是看这个请求是不是真的可以不被满足。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今天小宝想让姥姥带她下楼玩,小宝说姥姥我们下楼玩好不好啊?姥姥说风大明天再出去吧,小宝立刻开始哭闹。最后达成协议可以出去稍微玩一会儿。
【A2】未来一个月试试不带预设的跟他人提出请求,当得不到满足时也接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