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现在要拆的片段,摘取自《这样读书就就够了》
《正面管教》第9页,惩罚造成的四个R
控制型的妈妈通常让人感觉很严厉,而且认为惩罚是很好的管教方式。但惩罚会造成四种效果:1.愤怒,“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4.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A1:我儿子比较叛逆,比如我平时不太买那些不健康的食品给他吃,也不允许他买。但是,有时我发现,他有一些零钱时,会想方设法去买垃圾食品吃。这段时间天气炎热,但也是人体脾胃最虚弱的时候,我不允许他吃冷饮,他就把水放在冰箱冷冻后再喝,现在我明白这是过度控制后的后果。
A2: 以后对吃垃圾食品这件事,首先,我告诉他,不让他吃是因为担心他,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然后,我会用一种尊重的态度:“我尊重你的选择。”
《正面管教》第17页,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这是决定他们在学校表现的首要因素,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关系。
A1:以前没有意识到归属感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就没有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归属感,甚至很多时候是破坏性的:“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现在想想,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多大的伤害,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归属感的。
A2:今天开始,让孩子明白对父母来说,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再有,告诉他,他是我们家的一份子,家里的事情他有权参与;同时,家务,他也要参与,也有一份义务。
《爱的五种语言》
R·阅读原文片段
精心时刻的中心思想是同在一起,但我不是指位置上的接近。两个人坐在同一房间里,位置是很接近,可是不见得就同在一起。同在一起跟集中注意力有关。当一个父亲坐在地上,把皮球滚给两岁的孩子时,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在球上,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就在那短短的一刻,不论时间长久,他们是同在一起。可是,如果这位父亲滚球的时候,同时在讲点话,那他的注意力就冲淡分散了。有些丈夫和妻子以为他们花时间在一起,其实他们不过是住得很近。他们同时在同一座房子里,可是他们的心不是在一起。当一位丈夫在跟妻子谈话时,却一边看着电视上的运动节目,他就不能算是给妻子精心的时刻,因为妻子并未得到他全部的注意力。
精心时刻之意义,并非指我们必须用所有共处的时间,凝视着对方;而应该是说,两人童心一起做些什么,并且给予对方全部的注意力。所参与的那项活动,其实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与对方共读的注意力交集时刻。而活动只是创造那种同在一起的感觉之工具罢了。当那位父亲把皮球滚给两岁的孩子,重要的并不在于这活动本身,而是父亲和孩子间所产生的那种个情感。
同样地,丈夫和孩子一起打网球,如果是真实的精心时刻,焦点不在于打球,而是他们花时间共处的事实:要紧的是在情感层次上发生的事。我们花时间在一起做普通的消遣,传达了我们关心对方,喜欢跟对方在一起,及喜欢一起做些什么。
I :我们要有和孩子在一起的精心时刻。精心时刻之是说,两人同心一起做些什么,并且给予对方全部的注意力。所参与的那项活动,其实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与对方共读的注意力交集时刻。而活动只是创造那种同在一起的感觉之工具罢了。一位父亲把皮球滚给两岁的孩子,重要的并不在于这活动本身,而是父亲和孩子间所产生的那种个情感。
A1:儿子从小喜欢玩枪,最近用自己零花钱买了一个长枪。每次他玩的时候,我就很不喜欢,有时候他爸还陪他一起玩,我就很上火:“可不可以不玩,子弹打得到处都是,拖地很不好拖的,圆圆的滚得到处都是。”以后,好像就很少玩了。现在想来,我终究错过了什么。A2:从今天开始,尊重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喜欢的事情。鼓励爸爸和他一起玩,做游戏;周末早上,全家一起去爬山。
R《持续的幸福》30页
我们太过于注意生活中的坏事,对于好事却关注不多。当然,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分析坏事,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并避免将来重蹈覆辙。然而,人们去想生活中的坏事的时间,经常多得没必要。更糟糕的是,这种对坏事的过度关注会加剧我们的焦虑和抑郁。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地去关注并去品味那些生活中的好事。
R《持续的幸福》30页
我们太过于注意生活中的坏事,对于好事却关注不多。当然,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分析坏事,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并避免将来重蹈覆辙。然而,人们去想生活中的坏事的时间,经常多得没必要。更糟糕的是,这种对坏事的过度关注会加剧我们的焦虑和抑郁。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地去关注并去品味那些生活中的好事。
I:大多数时候,现代的很大一部分人的脸上都愁云满布,没有幸福感!究其原因,太多人过多的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已过去的所谓“不好”的事情上,很少有人能关注当下的一些小确幸的事情,正所谓“幸福与否,不是因为你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如果大家都能放开心态,过去的已去过,多多在意已发生的和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美好事物上,那么我们内心将会是满满的幸福感。
A1:今天发生的三件让我开心的事1.老公同我一起做午饭,共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很开心!2.陪儿子看了一场电影《大鱼海棠》,电影很好看,有爱温暖。3.同儿子聊天,对他说“我尊重你”,他很开心,瞬间变的很柔软温顺,我很感动。
A2:1.每天睡前想想今天开心的事;2.向儿子表达我对他的关怀与爱;3.发现老公的优点并告诉他。
R·阅读原文片段
当一个父母仅仅告诉孩子,他们对一些不可接受行为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 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 父母的感受;
3.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行为+感受+影响)。当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朋友的行为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命令他该怎么做,也不会教导他、讽刺他,甚至是威胁他,而对孩子就会容易采取这些方式。比如,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应该/不应该怎样怎样”、“坏孩子才会像你这样”,或者直接下命令“马上去睡觉”,有时还会说“如果你再怎样怎样,我就……”。
“我-信息”适用于你对孩子的做法有情绪,或你希望他改变行为的情况。其次,“我-信息”要描述:行为+感受+影响。
I、当我们大人在做一些事情,然后有可能无意识的就忽视了孩子的一些正当需求,或者是没有及时的满足孩子的一些正当需要的时候,例如:我经常会说,嗨 孩子你怎么做在地上了,大家都在这里搭建这么好玩的机器人水管枪呢,快点来,说完就走开了;嗨 孩子你怎么在这里走来走去的,怎么不和他们一起玩,然后又走来了......这些的时候,以上的沟通好像都是无效的,其实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及时的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A1:中午回家,发现儿子的今天作业没写完,这是早上我们约好的。我暴跳如雷:“为什么作业又没做?每次跟你说的事都会打折扣!”
A2:运用“行为+感受+影响”,我决定改变方法,对他说:“今天约定好的作业没做完,妈妈很生气!接下来你预备怎么办呢?晚饭前可不可以写完?”
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在正式讨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前,我想建议读者先建立两个新现念,这将使你阅读本书的收益大为增加。
首先,我建议各位不要对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当然,你不妨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以了解全书梗概。不过我希望在你改进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本书能时时与你为伴。本书在编排方式上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章节,便于读者随时参阅并付诸行动。即使你已对书中的原则观念得心应手,还是可以不时翻阅,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
其次,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复述。在阅读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以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
我相信心态不同,阅读的成效就会两样。我保证,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增强记忆、加深体会、扩大视野,而且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运用本书所讲述的原则。同时,开诚布公地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改变形象,赢得友谊,甚至为你带来一群实践七个习惯的同伴。
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会他人。正所谓"教学相长",当我们认真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复述自己读过的内容,这个过程会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内化,要想增强记忆、加深体会,就要不仅有输入,更要有输出。
A1:上个星期参了一堂专业培训,回来之后也没整理笔记,也没同伙伴分享,今天想跟朋友聊这方面话题的时候,发现一些专业的词都忘了!A2:今晚睡觉前整理资料。明天晚上,安排与伙伴们进行分享!未来这两周,分享三次。
选自《如何听,如何说》,151页
R·阅读原文片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I:说话要说别人听的明白的话,先要了解对方的工作和文化程度,尤其一些专业的术语和名词,可以用与对方经验有关的物体作比喻,这样,对方更容易听明白。
A1:经常看一些中医的书,也听中医的课,但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阴阳,人体的阴和阳又是什么,很难去意会。终于有一天,一个大师,一语道破天机:阳是你赚的钱,阴是你能存下的钱,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于是有些明白了。
A2:星期一的晚上有一堂营养讲座,主题蛋白质,是我主讲,面对的人群家庭主妇偏多。我讲义中预备把蛋白质比作房子的砖头,这样便于理解。蛋白质的增强免疫功能,我会把免疫细胞比喻成警察。
选自《游戏力》P238~P239
R·阅读原文片段
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如果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为出发点,我们的规则方式就会完全不同。把孩子的行为想象为加了密码的信息(事实上,儿童行为就是一种加密信息)。信息解码的方式,是将他们的行动翻译为以下句式:“我需要______”或“我觉得______”。把空白填上后,回应他的需求和感受,而不要只回应行为。
如果两岁的孩子把桌上所有的东西都扯了下来,他可能是在说:“我觉得无聊,需要有事可做,需要有人跟我在一起。”如果初三的学生开始忘记做作业,他可能在说:“我觉得很害怕,要升高中了,我不知道自己准备好了没有。”你不一定每次都能正确翻译,但是尽量弄清这些恼人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对于解决问题一定会有帮助。这个过程也挺有趣,至少可以转变你生气、无奈和挫败的状态。
下面这些“翻译”,对于很多具体问题都具有参考价值:
● 你觉得无聊了吧?你一定觉得寂寞了。我们来玩游戏,或者我们请别人来家里玩。
● 你开始觉得泄气了,我会给你加油。
● 最近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所以你一直惹麻烦。我们一起来做一些事吧。
● 你看起来有点难过,我来安慰你。
● 你需要一些活动空间,消耗一下精力。我们到外头去吧。
● 你好像在生气,我帮你拿一个枕头,你来用力打。
● 你一整天都在想办法要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要把书放下十分钟,来专门关注你。
● 你不太能安静坐好。我们来跳舞!
● 你看起来很烦躁,我来帮你冷静下来。一起来做三次深呼吸。
● 你最近对弟弟脾气不好。我想知道什么事在困扰你?
● 你似乎有点暴躁易怒。我们来吃些点心,看看会不会有帮助?
你一定注意到了,这些“翻译”没有一条能与惩罚建立逻辑关系。我们不可能说:“你的感觉很糟糕,所以我要对你大吼大叫。”“你觉得孤单,所以我要命令你回自己房间去。”“你觉得与别人没有联结,所以我要打你。”“你觉得饿了,所以我要没收你的玩具,而不是给你食物。”很可笑吧!惩罚的出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感觉:我觉得生气,所以我要骂你;我觉得沮丧,所以我要发脾气;我觉得害怕,所以我要威胁你;我今天过得糟糕透了,所以我要找你出气。
当孩子表现很“坏”时,父母很难记得他们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惩罚。如果关注背后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回应表面的行为,我们的困扰就会少很多。没有人因为缺少惩罚而死,但婴儿会因为缺少爱而死亡或生病。满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纠正行为的最好方式。退一万步讲,对孩子太多的恼怒会使我们忘记那个最基本而又真正重要的问题:"孩子快乐吗?"如果不,那么原因何在?
I:当孩子表现很“坏”时,如果关注背后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回应表面的行为,我们的困扰就会少很多。没有人因为缺少惩罚而死,但婴儿会因为缺少爱而死亡或生病。满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纠正行为的最好方式。退一万步讲,对孩子太多的恼怒会使我们忘记那个最基本而又真正重要的问题:"孩子快乐吗?"
A1:昨天中午回家,看见儿子还坐在电脑前面,非常的生气,责问他:“你今天的作业写完了?”他没吭声,我知道肯定是没写。火腾地就上来:“很快就开学了,作业写不完,看你怎么办?”叨叨乱骂了一阵。儿子关了电脑,耷拉着脑袋,她不开心,我也不开心。看完这个片段,知道孩子的很多行为背后是有需求的。
A2:下次碰到这种事情,确定自己不可以发火责备。要先问孩子:“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很无聊?”然后,让他放下电脑,让他陪我到厨房摘菜,做一些家务。有空,再陪他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
选自《游戏力2》前言 P10~P11
R·阅读原文片段
联结(connection)是我所有方法的核心,这一点我在《游戏力》一书中详细讨论过。人生无处不联结:怀孕,喂养,搂抱,相视,玩耍,分享,安慰,倾听与交谈,友谊与共情,爱与关怀。联结让孩子感到安全自信和快乐。
但是,分离同样也是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孕期结束于胎儿与母体的分离,婴儿期结束于孩子爬出去探索世界,我们与孩子分手去上班而他 们去上学。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分离,就是当我们生孩子的气,或者当孩子生我们的气、当他们害怕、当他们感到孤独时。这类心理分离就是联结断裂,而且更为痛苦。
联结断裂是很多行为问题的根源。
对待“干坏事”的孩子,我们常常采用的方式是关禁闭、罚站、羞辱、打骂、威胁、指责,或者扬言不再爱他。这些方式将导致更严重的联结断裂,因而从根本上是毫无益处的。
由于分离和断裂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重建联结的手段。对父母而言,游戏是与孩子重建联结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游戏欢乐、有趣,并且要求我们大人跟随孩子进入他们的世界。很多联结断裂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被迫进入大人的世界、听从我们的安排(几点必须上床睡觉,哪里必须保持安静,早晨一起床就必须争分夺秒等)。的确,我们有时不得不强加给孩子些规矩,但是如果这样导致了联结断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游戏和关爱来重建联结。
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呢?简单地说,就是“坐到地板上”。有时仅仅是与孩子一起玩点什么,并时不时轻松愉快地互看一眼,就能预防或解决很多问题。面对年龄大一此的孩子,你可能并不需要真的坐在地上。和他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一些你不爱看的电视节目(可是他们爱看,而你又想与他们加强联结),或是一起待到半夜(因为他们更可能在深夜向你敞开心扉,而不是吃晚饭时),这些都是重建联结的方式。
I: 对待“干坏事” 的孩子,我们常常采用打骂、指责的方式,这样将导致与孩子联结断裂。由于分离和断裂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重建联结的手段。对父母而言,游戏是与孩子重建联结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游戏欢乐、有趣,并且要求我们大人跟随孩子进入他们的世界。很多联结断裂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被迫进入大人的世界、听从我们的安排(几点必须上床睡觉,哪里必须保持安静,早晨一起床就必须争分夺秒等)。的确,我们有时不得不强加给孩子些规矩,但是如果这样导致了联结断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游戏和关爱来重建联结。
A1:昨天晚上同孩子说好今天去晨运,早上到点了,他又赖床,一生气,我就开口责备,孩子心情,瞬间低落。之后,叫他吃早餐,看到桌的早餐不是他喜欢吃的,便说不吃了,我说:“不吃便不吃吧,饿着吧。”之后,也没理他,上班去了。现在想来,这是出现联结断裂了。
A2:今晚回家,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他:我爱他。然后,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共同时光,陪他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打枪或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