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uni。我的三个标签:第一是拆书,现在正在进行拆书过级;第二是阅读,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不可一日不读书;第三是拍照,总是想把美好的事物拍下来。我的自己介绍就这样。
【分组】
今天我们分一下组,方便组内讨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运用反思三步骤进行有效反思。
【图书介绍】
[F]今天的拆页来自《好好学习》,作者是成甲,是一本关于“怎么学习”“如何管理学习的知识”的书,围绕临界知识的why、what、how来展开。
[A]大部分个人成长类书籍都是关于具体方法和工具的介绍,本书更多的关注的是底层的方法,让我们从底层构建知识体系,使学习更加深刻、透彻。
[B]阅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走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更高效地学习,跳出当前知识管理普遍存在的误区,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处。
(下面我把片段发给大家,大家用两分钟阅读,阅读完请举手示意。)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片段大家都看完了吧!片段说了:
反思好像健身一样,如果想提高反思能力,那也需要练习。
为什么要反思,是为了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
那如何进行反思?我们做事的顺序本质上都是是从假设到行动,最后产生结果。那反思是反过来,第一步是客观如实地观察结果与现象,第二步是根据结果研究原先的假设,问自己为什么会那样行动,第三步校正原假设,想想自己原来的想法是不是不对,或者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预防异议】看完这个片段,可能有人会无法区分“总结”与“反思”这两个概念,因为平常我们都是把这两个看做一样的概念。在片段中作者就把“总结”与“反思”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总结侧重于结果的好坏,一般是较为浅显的;反思是总结的升华,总结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在分析结果的时候,还深究深层次的原因,探询做出行动的假设,并且对之前的假设进行校正。
举一个我的例子,之前有一次拆书,我讲了图层工作法,大家反馈是听不懂。
如果是总结,大概是这样:今天拆书大家都听不懂,拆书效果很差,真失败!
而反思过程是这样的: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是不是要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应用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中?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时间内,当你做了一天的工作,在一天结束时,你进行反思时,你会想到什么事?具体的情形是怎么样的?2017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当你做年终总结时,你会想到什么事?事情是怎样的?组内分享与讨论。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一位学习者讲述了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在准备公开课时,在没有学生做预讲时,评委老师都觉得讲得很好。而当实际跟学生讲课时,学生跟不上进度,不适应新的上课方式,结果上课效果差。自己事后并没有认真进行反思,就让事情过去了。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如果未来几天你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反思时,请运用片段的三个步骤进行反思。
学习者案例记录:
今天学习了片段的反思方法,回去之后自己要使用这个方法,好好反思。想想当时的客观结果,还有有什么细节;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公开课以失败告终,自己是基于怎么样的假设进行备课,或许是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预讲课时坚信评审老师的意见;反思如何去改正,在以后的备课中,自己要注意的事项,我会把这些记录下来。
以后对重要事情的反思,都可运用这个方法进行反思。
今天学习了一种反思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大家,我的拆书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