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演讲的力量》 所属活动: 武汉珞珈分舵2018年第5次活动街道口场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传递概念的五个步骤。 学习目标: 能将对方不知道的概念,有效地传递给对方。

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更有条理地将自己熟知领域的概念,传递给对此并不了解的其他人。
【图书介绍】
【F特征】: 今天我带来的拆页来自于《演讲的力量》这本书,是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撰写的。 本书涵盖了演讲前的准备、演讲过程中的工具及舞台呈现等等,可以指导一名演讲小白成为高手。
【A比较】:本书已经被定为新生大学的社群成员必读书籍,这足以看出本书在广大青年中的影响力。这本书之所以与众不同,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本书作者就是TED主席,TED首席教练。作者的这个经历,是同类其他书籍的作者不具备的。
【B利益】:社会的分工协作不断加深,一方面使得交流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使得行业间隔着的那座山更高了。因此,演讲的效用就体现出现。因为一场好的演讲,能够迅速地抓住大家的眼球,并且快速有效地将自己行业的概念传递出去。 这样,就可以快速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阅读】

《演讲的力量》P92

至此,我们已经吸纳了足够的信息来揭示有效解释的核心元素,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从听者的角度出发。“相对于21分钟的演讲来说……”,这句话不论在现实意义上,还是在概念上,都没有关于心理学或神经学知识令人生畏的假设。

第二步:点燃“好奇心”。好奇心会使人们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这是因为人们对某些事物不理解,认为存在某种知识缺口需要填补。吉尔伯特一开场就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之后又出其不意地用截瘫和中彩票的数据来戏剧性地撩拨这种好奇心。

第三步:逐一介绍概念。 如果要让你了解重要概念,那首先介绍这一重要概念所依据的知识点,如其中的“前额皮质”“经验模拟器”和“影响偏差“。

第四步:使用暗喻。运用“飞行模拟器“”心理免疫系统“这样的比喻来阐明他所讲解的概念。为了清晰地解释,必须引出令人困惑的事实,并且在人们与关于世界的既有认知模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暗喻和类比是这方面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进行解释,直到使观众了然于心,频频点头。

第五步:使用例子。如彼得·贝斯特这样的小故事,能使解释清晰到位。这就像对大脑说:你觉得能理解这个概念吗?那么把它运用到这些事实中,如果合适,你就掌握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不同深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为对方解释本领域内的词汇。例如房屋交易时,销售人员要给一个顾客解释何为“容积率”。顾客可能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

【why】

这个时候呢,很多人就会遇到困难。一方面怕别人听不懂,另一方面可能涉及内容太多,自己也不一定能够表达清楚。

【how】

如何给一个“外行”来解释呢?

我们可以遵循五个步骤:

1、换位。可以直接询问这个概念对于对方的意义是什么。

2、好奇。引发对方对于这个概念的好奇。特别适用于销售产品时。

3、介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对方进行介绍了。

4、暗喻/类比。将相关概念联系到对方熟悉的领域,从而使对方加深印象。

5、举例。在交流中说出这个概念使用的场合及原因,使对方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适用边界】

   这方法只适用于对方对该领域内概念不理解、不了解时。

【不这么做的坏处】

很多人直接进行第三步:介绍。可是这样会带来很多麻烦。

如果不换位,那么,对方可能会感觉到不被理解;如果不好奇,对方可能会感觉枯燥;如果不暗喻/类比,对方可能印象不会太深刻;如果不举例,对方可能不会运用。

【举例】

 上周有一个朋友,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其中出现了“共情”这个词。他不是很理解,然后来问我。我给他直接的解释是,“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感受对方的情绪”。可这个解释似乎并不让他满意。他也似懂非懂。

如果再遇见这种情况,我可能首先了解他问这个词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讲述一个鲁迅写过的故事:有一个大户人家生小孩,三个人去庆贺。一个人说小孩一定会健康,另一个说小孩一个会当大官,最后一个人说小孩一定会死。而后来为什么大户人家的老爷款待了前两位客人,而赶走了第三位客人呢?那就是第三位客人没有做到“共情”。这个故事可以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之后再引出“共情”的概念: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感受。

然后进行类比,“共情”好像就是生活中的润滑剂,让人更舒服。

最后再举一个自身关于“共情”的例子。例如有一个朋友升迁受到阻碍,心情不好,而我首先去体会他的情绪,然后再与他进行交流,那次的效果是十分好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像提问】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朋友向你询问你熟知的一个概念,你呢,把概念解释清楚了,可是对方还是一头雾水。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往下接着问下去,于是只能带着疑惑离开了。那个概念是什么呢?当时是什么场景呢?你是怎么解释的呢?请大家利用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

【A1+反思加工】

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朋友向你询问你熟知的概念,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时间7---9分钟。

 

【案例整理】

学习者小飞,在网络平台上直播手绘瑜珈。

在A1显像提问环节,她回忆起,有一次一个朋友问她什么是手绘瑜珈,当时她直接就告诉对方,手绘瑜珈就是:瑜珈小白和绘画小白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当时朋友没明白,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往下接着问。

在A1+反思加工环节,她说可以按照五个步骤来解释:

1、寻问对方为何会有这个问题,是找话题和我聊天,还是想往深入了解。

2、引发对方好奇。告诉他,会了手工瑜珈之后呢,可以缓解压力和情绪,也可以提升绘画水平,还可以使瑜珈水平得到提升。

3、这个时候才开始介绍,手绘瑜珈就是将瑜珈的动作用小人为载体体现在纸上面。

4、之后她会做个类比:就像是原来的小人书或者武功秘集一样,只不过手绘瑜珈画的是瑜珈动作。

5、她会告诉对方自己学习了手工瑜珈之后,经常去瑜珈馆看着别人的动作进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