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1. 1952年,一个名叫保罗。麦克林的科学先驱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质)组成的三位一体。为什么我们将重点放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呢?这是因为它对我们周围时间的反应是条件式的,是不加考虑的。它是唯一一个负责我们生存的大脑部位,从不休息,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也是我们的情感中心。
2. 在我们遇到危险时,边缘系统会调整我们的防御行为,会依照下列顺序:冻结、逃跑、战斗来应对各种苦恼和威胁。
冻结:在100万年前,原始人类横跨了非洲大草原,面临很多猎食者的威胁。最终他们生存下来,就是保持静止不动---帮助保存能量,同时争取更多的时间去观察环境,伺机而动,逃离危险。
逃跑: 当冻结反应不足以消除危险时,边缘系统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逃跑,逃离威胁或者离危险远一些。
战斗:当冻结和逃跑反应都不凑效时,就只剩一个选择了,那就是战斗。现代攻击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身体,还有争论、诉讼等其他多种方式。战斗是处理威胁的最后一种选择,使用前要考虑他的合法性和自己的身体条件。进攻性的战略很可能导致情绪混乱、认知能力被劫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1. 请见插图。边缘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海马体。它对来自环境中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以非语言行为)是最真实的,是条件反射式的,完全不加考虑,被称作“最诚实的大脑”。这些边缘的生存反应是可以追溯到幼年,甚至人类远祖时代。
2.在非洲大草原案例中,边缘大脑会告诉我们,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要动,避免食肉动物对于移动物体的注意而扑咬,从而伺机逃离。古至今我们防御的第一方案。比如:晚上9点在家里,小区很寂静,突然有人按响了你家的门铃,你会发现,家里人的手或神情“在瞬间冻结”。
3. 当冻结反应不起作用时,第二套方案就是“逃跑反应”。在现代生活中,逃跑行为会转化为“让自己避开或远离那些不安全的人或事”。比如,我很讨厌地铁车厢中的职业化乞讨人员,我就会默默地绕道远离他们行进路线的车门口处,同时假装看向别处。
4. 前两者都没用,那最后的大招就剩下战斗了。将我们的恐惧转化成愤怒的本领,帮助我们击退攻击者。在现代社会中,战斗反应开发成另外几种战略:激烈的讨论(含侮辱、人身攻击、反驳、挖苦、激将等都是进攻的方式);民式诉讼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生活中,三大反应体系有很多:--冻结反应:面试过程中的屏住呼吸或浅层呼吸。--逃跑反应:当我与别人交谈或谈判时,对方将身体后倾、转向另一边,以及各种阻断行为,如闭眼、用手捂住脸等,都是保持距离的非语言信号。--攻击反应:非身体接触的行为进攻(比如你的姿势、眼神、张开你的胸肌或挑衅另一个人的私人空间等)。
读完了这个拆页,请大家分组回顾下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是不是有类似的情景与经历,请在小组内分享。5分钟会,请每个小组分享下一个组内案例。
学习者案例记录:1 )吴成栋说,他有一次在公园遇到恶狗,首先就停下来,盯住它的眼睛对视(冻结),然后发现没有用就逃跑(逃跑),可跑着跑着发现恶狗很快追上了,没办法只好手握成拳,脚去踢(战斗)。 2) 经赟说,他了解了为啥每次走在马路上一遇到迎面而来的车子就会停住啦,原来是冻结反应。
拆书家提问设计:了解了边缘行为后,在生活中会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有更好的解读。条件反射后,可以让自己冷静下,做出最好的判断。
另外,能从其他人的非语言行为上找到信息,了解他们真实意图,帮助你避免冲突、增进共识。作者建议人们尽量避免战斗反应,因为它是最后一种选择。进攻性的战略,会导致情绪混乱,不能对所面临的危险做正确的评估。
请大家将自己学到的大脑边缘系统应对危险时的反应,结合生活工作,在便签纸上写下如何运用和实践。
学习者案例记录:1)随风写到:作为一名警察,自己发现遇到危险时,也会有边缘系统的反应。今后能在日常工作中,去利用这套理论路遇危险时,先镇静自己、也观察对方的反应,来判断是用冻结、逃跑还是战斗方式应对。2)Leo 写到:今后在跟老婆争吵时,会活学活用边缘系统理论,让自己镇定,别急着躲避,选择冻住让她先倾诉完,然后再有理有据去解释和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