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大连筹备分舵 30拆训练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RIA30拆训练 0 学习目标: 完成30个完成的便签读书法练习

开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113页&115页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父母们了解无效的和有效的对抗方法之间的区别,那就是“你-信息”或“我-信息”。当我们请父母们检查一下前面提到的无效信息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信息几乎都以“你-信息”开头,或者包含“你-信息”字。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指向“你-信息”的:
· 你停止那样做。
· 你不应该那样做。
· 你如果再……
· 你如果不停止那样,那么……
· 你为什么不这样做?
· 你真淘气。
· 你的行为像个婴儿。
· 你需要关注。
· 你为什么不乖乖的?
· 你应该懂事一点。
但是当一个父母仅仅告诉孩子他们对一些不可接受行为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
· 我累了的时候不想玩儿。
· 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时,我肯定会觉得很沮丧。
· 我刚收拾完厨房,就被你弄乱了,我肯定会觉得很泄气。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 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 父母的感受;
3.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P.E.T.的作者认为,命令、教导、讽刺、威胁的话,属于“效能”比较低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引起其他麻烦。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能的呢?P.E.T.对此给出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建议是:“我-信息”。

首先,“我-信息”适用于你对孩子的做法有情绪,或你希望他改变行为的情况。其次,“我-信息”要描述行为+感受+结果(有时结果可以省略)。第三,如果你的感受很强烈,你可以用强烈的语气和表达方式。第四,要注意伪装成“我-信息”的“你-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你工作了一天很累了,孩子却缠着你要玩儿,这时候你可以说“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没力气陪你玩儿。你一定要让我陪你的话,我真的会觉得很不开心”,而不是“你为什么不去看电视呢”,或者“一边儿待着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儿子小学时让我陪他打羽毛球,而我很累,就和他说妈妈累了不能陪你玩儿,看着儿子失望的小眼神,现在还很心疼

A2 规划应用
如果这样就更好,和儿子説,妈妈今天忙了一天,挺累的,今天先玩儿点别的运动量不太大的游戏吧,羽毛球运动量大,妈妈身体承受不了,周末妈妈休息的时候咱们再一起打羽毛球吧。和儿子商量一下他想玩儿点儿什么来代替羽毛球,并定下哪天去哪里玩儿羽毛球,并提前空出时间。这样,既不会让孩子失望,又让孩子有体谅人的体验。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
本片段来自《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怎么改变的呢?

可惜,并没有一套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当使用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时,习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为了保持这个习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如果你想戒烟,就应培养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使它提供满足香烟在人身上产生的渴求感。然后,找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团体,比如说一群戒烟的人,或者有助于你相信自己能远离尼古丁的团体。当你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就去寻求他们的帮助。

如果你想减肥,就应了解自己的习惯,看看为什么每天休息时,自己都会离开办公桌去吃点心?然后,每到休息时,就找朋友去散步,或到他们办公桌那里闲聊,而不是去咖啡厅,或者加入一个跟踪减肥过程的小组,还可以找一个跟你一样,想在手边放一些苹果而不是薯片的伙伴。

事实一目了然: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6.1:I·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结论:你很难消除一个习惯,只能用一个新的习惯来替代它。找到“坏”习惯的奖励,然后看下有没有什么“好”的习惯能带来同样的奖励。还有,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小伙伴也能起到很重要作用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拖延是我一直无法消除的习惯,拖延对于我来说有多种原因,大多数是因为要去做的事情不喜欢,所以尽可能的拖延,拖延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能激发办事效率或者拖到别人等不及了就去办了,这样就逃避了不喜欢的事情。
A2 规划应用
厘清拖延的原因,对于不喜欢或者力所不及的事情果断说不,找到喜欢做的事情,例如拆书帮的活动,加入活动小组并承诺坚持活动,在活动中养成新的习惯,加强时间管理。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6.2: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如何设定真正能激励自己的目标
片段来自《共好》

……必须要有两种目标:
第一,结果目标。它设定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不论是加工零件、精加工零件、运输零件还是受到的货款,等等。
第二,价值目标。它设定我们想要对团队成员、客户、供应商和所在社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你所设定的目标,无论是工作的,还是生活上的,有没有包括这两方面在内?根据经验,通常我们会忘记价值目标的设定,这样结果目标常常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压力,让我们感到焦虑,而不是吸引和推动我们去完成。

结果目标是需要的,价值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想要对团队成员、客户、供应商和所在社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从职场转入全职陪读的期间,对于儿子为什么要参加高考,考什么专业,为什么要考这些专业,从着眼于将来什么好就业(结果目标)到孩子高二期末果断要求艺考从理改文的过程(价值目标),让我对于结果目标和价值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略价值关注结果,过程是被动的,程序化的。
A2 规划应用
由此及彼,以价值目标指导结果目标,例如,为什么会加入拆书活动,是因为喜欢,因为会带给个人以及他人进步的可能与方法,有了这样的价值感,价值目标,再去制定计划,结果目标就更明确,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因为明确的结果目标与价值目标而更有主动性去克服与解决。
片段四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不要在难以割舍中耗尽的青春
片段来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纠缠于沉没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
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是因为舍不得已经做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式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已经买了票,坐下来,再烂的片子也看完吧……
我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接受这个培训,中断去做另一项目,需要好好考虑啊……
我已经把我的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要回家发展,难以割舍啊……
这些句式是否你常脱口而出,或者常萦绕在脑海,如果是,说明你是如此与沉没成本难舍难分,它存在于方面方面,一直牵绊着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沉没成本,无关乎是否坚持,如果开始的选择方向就是错误的,那么越坚持就会越远离原定的目标,2008年初就感觉到职场进入瓶颈期,却因为觉得在公司是元老,已经在公司里做了六年,就需要坚持,所以坚持,一直到2011年,恍然醒悟,整整三年的所谓坚持实际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无谓的内耗之中,所以果断辞职。
A2 规划应用
2012年自己做店,初期投入不少,做了半年之后,虽然当时收益不错,但是由于外在非生意影响因素过多,继续投入不仅会伤了家族成员的和谐而且未必会有更好的受益,在两者权衡之后,决定关闭店铺,虽然前期投入也不少,但是果断结束,避免更多的损失,也获得了一些金钱之外的收获。今后如果再有相似的情况发生之前就会有所警示,而尽可能避免相似情况发生。
片段五
R 原文片段
6.4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相信可能,万一运气好呐?
本片段来自微信公众号《改变自己》11月5日文章《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可能》

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思维方式,是要做XX事,那是不是A会不同意;要做XX事,B肯定不会帮忙。第二种思维方式,我要做XX事,那首先我要搞定A,其次要搞定B;接下来,看看如何搞定A,再如何说服B。

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引发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相信可能;第二种,才是相信可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有的时候,还没开始做事情,就先被自己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打败,出于对失败的恐惧,不去尝试,于是就引出了后悔。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时候,多去争取了一下,结果事情就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最近我的身体不好,一直需要奔波医院看病。在北京看病非常难(其实不仅在北京)。我通过各种可以挂号的便捷途径,如第三方的挂号网站、114挂号等,都没能成功预约到我希望预约的医生。于是就采用了最无奈也是最笨的办法:早起排队挂号。去医院的前一天,我还专门给医院门诊部打电话咨询,了解到该医院最早凌晨五点开门,可以排队,七点挂号窗口上班,而我要挂的医生,一般每天有多少个号,挂号难度有多大。带着这些背景信息,当天早晨四点多起床,搭乘前一天预约的出租车,五点多到达挂号大厅。当窗口开始挂号的时候,我排在队伍中间的位置。但是当我排到挂号的时候,我要预约的医生已经满了,无法挂号。这时候我有几种选择,一是打道回府,下周再来;二是想尽办法,要在这一天挂到号。 如何在这一天挂到号?一种常规思路是找黄牛。我还有一种不常规思路,直接进诊室找医生挂号。同行的人很担心,问:“大夫又不认识你,为什么给你挂号?”确实,一般患者盈门的热门医生,对于不认识的患者,是不会愿意随便给患者加号的。但是对我而言,试一试没有伤害,万一医生心情好呢。 于是进了诊室,和医生开始沟通。每提一个希望医生帮忙加号的原因,都会被医生不耐烦地打回来,说实话,我这样的患者,也不会是第一个。在我提到了第三个原因的时候,医生突然拿过就诊卡,给我加了号。加号成功了。 出了诊室,了解到这个医生基本不会给患者加号,也了解到一个阿姨从前一天晚上八点就在大厅排队一夜,才挂到这个医生的号。我并没有那么早起,和医生也素不相识,却拿到了加号。你看,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机会不仅是给有准备的人,也会留给那些愿意争取的人。相信可能,万一运气好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积极主动沟通,也是乐观思维修炼,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办事情,需要穿过一个花园,我们走到花园小门的时候发现小门锁上了,当时我觉得去找保安开门太麻烦,有费口舌的时间不如绕到正门去,而我朋友却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保安不会给开门呢,结果通过她的一番沟通,保安给我们开了门,我们顺利通过。
A2 规划应用
后来我问她,你为什么一定要让保安来开门,费的时间足够我们从正门绕过去,她说,她说服保安来开门,她很有成就感,这给我很大的启发,转换思维模式,同样是要请保安开门,但求保安开门和说服保安开门有成就感是不同的出发点,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可以试一试把之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转化成为有成就感的事情,那么解决起来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片段六
R 原文片段
6.6

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恰当应对批评
本片段来自《谈话的力量》 摘自59至73页

批评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并认真地对待。如果你不愿听对方的批评,问题就会积累起来无法解决,反而让矛盾日益激化。

大部分人当遇到批评时常见的三种反应都不妥当:要么完全否认;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责对方更过分。

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 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的事实。
4. 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对于他人的批评,完全否认,找借口,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倾听并认真对待从而在他人批评中找到问题原因,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情况应对,用较好的方式解决。
对于批评,有较好的应对方式如下: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如果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如果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如果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事实
4.如果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力,然后表达自己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我之前特别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我爸说我犟,领导说我太有个性,导师说我主意识过于强硬,也不会倾听,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会很生气,觉得别人不能够理解自己,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因为害怕别人的批评所以表现得更加强硬,有时候就会使事情更加麻烦。
A2 规划应用
学会倾听,虽然对于我来说很不容易,但是也要努力,在倾听他人描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从自己的情绪中跳出来,让自己了解,对方只是对这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意见,而非针对人,这样,就可以理性的针对事件的不同意见,客观的描述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对方的观点这很重要,接纳对方的不同意见,是对对方的尊重,然后根据情况不同,做不同的反馈,及时解决问题。
片段七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通过复述准确理解
本片段来自《亲密关系(第五版)》 摘自163至164页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收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paraphrasing)接受到的信息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意思,让信息的传递者有机会肯定那就是他要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人们在谈话中用到复述时,并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话,并马上给予答复。相反,他们会复述对方的话并向对方重复地说出,从而花些时间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看起来会使沟通不太流畅,但它确实是个避免争吵和冲突的非常好的方法,不这样做就容易引起误解和错误。无论谈话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过热,复述都可以使之免于失控。看看下面的对话错在那里: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拿她说事,你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贱人。

也许丈夫在冒火之前,做一点复述就能缓和关系。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妻子:(惊奇)不,我一直欢迎婆婆来我们家。只是我的课程论文就要交了,下周我会多点时间待在家里。
丈夫:(松了口气)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收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复述是很好的方式,复述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对方,让对方知晓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及时修正理解的偏差,让沟通更有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以前我是在应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自己与理解他人,而我的思维方式与常人有些不一样,这样就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让沟通不那么顺畅。例如有一次,我们做一个项目,我说我们可以试一试,结果对方以为我的信心不足,而我的意思却是我们可以试一试就会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片段八
R 原文片段
6.8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与有情绪的人沟通时常犯的错误
本片段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摘10至11页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们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当人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建议大道理等等往往会让人感觉更差,这时,人们往往需要的是真正的倾听,认同自己内心的伤痛,陪伴以及给予机会说出困扰,疏解郁闷与困惑,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帮助孩子与孩子共情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操练。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会说共情的话,为了能让自己更好的说出共情的话语,可以有学习与修炼的方法: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儿子小时候特别爱哭,而我又特别讨厌小男孩子哭哭啼啼,一开始的时候我就会很烦,你怎么又哭了,和他说不许哭,可是越说越哭,最后变成嚎啕大哭。当时我的老师和我说,孩子哭的时候就默默的陪伴就好,一直等他不哭了,再和他沟通一下原因与感受,当时特别难以理解,哭不哄不安慰不制止,还要等他哭够了,虽然难以理解,但还是应用到现实中,的确收获很多。
A2 规划应用 在之后的应用过程中,首先我会默默的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等他不哭了,已经尽情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和他聊聊,刚才的感受,有些时候他会说,他一睁眼看见我不在身边就哭了,我会说,那你看见妈妈不在身边是害怕妈妈丢了吗?那我会和他说那你喊妈妈就好了,他说,那他也想哭,那我说就哭吧,只要觉得舒服就行,这样,宝贝就又笑了。如果是孩子想要一件基本上实现不了的东西,比如说要月亮,我会给他讲月亮是给大家看的,给你摘回来,以后大家就都没有月亮了,我会画一个大大的月亮,然后和儿子一起假装我们住在月亮上过家家。
片段九
R 原文片段
6.9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先说事实还是先说观点
本片段来自《博韦商务沟通》 摘自270页

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分析性报告,在选择最有效的组织策略之前,要考虑你的受众的可能反应。

持接受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会表示赞同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结论和对策建议上的结构(直接方式)。

对持怀疑态度的受众。当你估计你的受众不同意你的看法甚至有敌意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支撑你的结论和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的结构(间接方式)。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商务沟通中分析报告的说服力与受众有关,对于持接受态度的受众,采用直接方式,重心放在结论与对策建议上的结构。对于持怀疑态度的受众,采用间接方式,把重心放在支撑结论和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的结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之前在会议中提案时,有人质疑方案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会起争执,而让会议无法继续进行,大大降低效率。
A2 规划应用
在选择最有效的组织策略之前,要考虑受众的可能反应。

持接受态度的受众。当估计受众会表示赞同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结论和对策建议上的结构(直接方式)。直接把这个方案能够达到的效果及前景清晰阐述。
对持怀疑态度的受众。当估计受众不同意你的看法甚至有敌意时,采用能够把重心放在支撑你的结论和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上的结构(间接方式)。尽可能的用详实的数据图表等理论依据条理清晰逻辑明确的描述出来。
片段十
R 原文片段
6.10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总是举例子
本片段来自《如何听如何说》 摘自151页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述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恰当的举例说明可以帮助陈述者生动的将难以理解的概括性的陈述更好的表达出来,使对方更容易理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比较常用举例说明,善于用简单的例子表述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和小朋友沟通的时候,有一次同学家的小朋友要吃冰激凌,冬天里吃冰激凌对身体不好,讲道理又不听,于是就举了一个例子,告诉他冬天吃冰淇淋身体就好像是他最喜欢的水枪被冻住了,不好用了怎么办 水枪是他喜欢了,他不想水枪不能玩儿了,同样身体也不喜欢不舒服,所以小朋友就理解了冬天不要吃冰激凌。
A2 规划应用 在说明复杂情况时要多用有效恰当的例子,而且以后在听别人讲述事情时会请对方举例说明,这样可以让彼此的说明更加增进理解,促进良好沟通。
片段11
R 原文片段
6.13R·阅读原文片段
拆书主题:细节就是力量
本片段来自《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摘自87页

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欧洲人过分夸大访问美国的花费很多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唯一的大障碍。我们决定迎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用你可以“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游览美国那样文质彬彬、不关痛痒的办法,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每周35英镑。得出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核实的。比如,在决定纽约旅馆一间房间的合理的最低价格之前,我们派一位撰稿员去温斯楼旅馆核查床位,了解到房钱是6美元一夜,她认为是很令人满意的。

我们的广告出现在欧洲报纸上的时候,读我们广告的人打破了记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得使美国旅行社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用详实可信的数据说话,远比模糊的表述更有说服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联系经验
数字会影响人的认知,最初某大型超市进入国内市场改变了国内超市商品定价策略,单价不以整数计算,原价6元的改为5.99,当时我去超市发现价格只差0.01元,既让人看起来麻烦,收银也麻烦,入账也麻烦,何必要多此一举。而后来发现,我还是被不自觉的受价格影响,不经意间增加消费。在消费心理学中,消费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整数位上,而忽略后面的小数,即使5.99与6只差0.01消费者也会因为5.99看起来更像5而选择此件商品。
A2 规划应用 对于我来说,在培训中多使用详实的数字作为依据,会增加资料可信度,比如,与情绪相关的课题,引用七情,七,就是详实的数据,我们都知道情绪有很多种,但是具体多少种又无法确认,不足以引起关注。如果这样说: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人有七情,是人们重要的情绪,到底是哪七情呢?再展开详述这七种重要情绪。用七情的七这个数字量化,会更加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