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王辰,今天我们来拆《活得明白》这本书。
【学习目标】不管是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很多决策,有些选项很容易做出来,但是事关重大的决策就会纠结,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局限。如何快速转换念头,跳出事情本身,避免思维局限,活的更明白?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决策问题上,利用3个思考角度,跨越选项做决策,拓展思维,解决难题。【1事件】今天来的伙伴在报名之前,可能会面临一个决策,十一黄金周假期是在家休息还是去拆书?又或者是工作中是往管理还是技术方向发展呢?老板交给的工作我是积极应对还是想办法推脱呢?亦或是面临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找工作?考研?还是创业?【2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如何得到最终的结果呢?【3影响】有没有系统的思考过呢?还是只草率想一下?那么这个决定是不是对你产生重要影响了呢?关键是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你最想要的呢?还有改进的空间么?如果有类似感受的朋友,举手示意我一下好么?【4解决】《活的明白》本中通过一个职场岗位选择的案例给出了如何“跨越选项做决策”的决策方法,三个角度,人人都能学会,学会就一定用得上。
我们请一位小伙伴给大家阅读以下这个片段,哪位小伙伴愿意来呢?
【R】《活得明白》P33
来访者,女性,36岁,企业员工,面临岗位选择。
来访者一脸愁容。我现在很纠结,公司下个月就要调整岗位。我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到市场部做产品经理,虽然可能接触的人会更多,但是我一点都不喜欢那个岗位的工作。另一个是到事业部做项目经理,那样工作的压力会很大,不过收人会有所增加。
我一边记下她说的两个职位名称,一边问:“现在把这两个选择先放到边。假如没有这两个选项,你最向往的工作岗位是什么?”
她的眼睛立马闪现出一丝明亮:“我还是愿意做流程管理,一方面我是做技术出身的,我能够很好地把握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到了这个年龄了,我也不想再折腾了,只要能把自己已经拥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稳步积累就好。”
我一边记下她的关键词,一边复述:“其实,你向往的岗位是做流程管理,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在稳定的平台上不断积累。这个状态下,你是快乐的。是这样吗?”
她一边拼命点头,一边说:“对对,你说到我心坎上了、我就是想要做这样的工作。”
我接着问:“现在这家公司还有没有可能继续让你做这些事情呢?”
她遗憾地说:“不能,我已经争取过了,根本不可能。”
这时候,我非常冷静地看着她,并且试探性地问道:“既然你向往的是这样的岗位,而这家公司又不能提供给你,可能我这样问会有些尖锐,为什么不去找别的机会呢?”
她张开嘴,怔了一下,突然明白过来了:“对呀,我为什么非要和人家较劲呢?其实,凭我的经验,流程管理的工作很好找的。我干嘛非要把自己钉在这呢?老师,我是不是很傻?”
没想到她的反应这么强烈,我马上安慰她:“当我们眼里只有固定的选项时,思维就会变得狭窄,这很正常。举个例子,你去吃早点,要一碗粥,老板问,要不要加个鸡蛋,你会怎么说?。
她笑了笑说:“我说不要,我不喜欢吃鸡蛋。”
我接着问。假如老板问你,你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呢,你又怎么说?。
她又笑了笑,说:“这老板太狡猾了,就算我不爱吃鸡蛋,可能也会说,加一个吧。这个故事以前在销售技巧课上听过,不过当时印象没有这么深刻。我明白了,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到底是去市场部还是去事业部,我被这两个选项给限制住了,满脑子都是它们的各种利弊。它害得我焦虑,甚至晚上睡眠都不好。原来真是这样,我知道我的选择了,谢谢你!”
【WHAT】
片段主要记录了一个职业发展咨询案例的对话过程,整个对话过程始终沿着“如何做出一个好决策”来进行,那么首先我们要说什么是决策和好决策。决策,是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是人们为各种事件出主意、做决定的过程。案例中的好决策是以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办法的总和。
【WHY】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如何作出一个好决策呢?我想这个不用多说,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就组成了你我的生活和工作现状。我们每个人都像生活的更好,作出好选择,学会做选择,我们才能生活地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但是往往我们都是盯着一些选项去纠结,去焦虑,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
【HOW】
从这个拆页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其实目前有两个选项——市场部产品经理和流程管理,来访者更倾向于流程管理,主要是源于自己是技术出身,希望发挥优势,且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接着咨询师通过确认选项并挖掘其选项背后的目标和动机,进而帮助来访者看清这个职场发展问题。那么各位小伙伴,你们觉得片段的哪个地方让你印象最深刻呢?【互动】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思维局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案例中,来访者的个人兴趣、知识能力水平等,都会限制她作出决策,从案例跳出来想,我们如果在决策的时候最大可能地去避免思维局限呢?以下这些角度都会成为局限我们思考的因素,但是,只要我们从这几方面认真分析,就能尽可能的避免思维局限。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3个因素:
角度1:兴趣因素。简单来说,如果你特别反感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不会去选择它,同样的,如果你长期做一件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也很难把它做好。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兴趣因素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具体说来,就是主观感官上是否接受,有没有尝试的意愿和经历。比如案例中的来访者,他就喜欢流程管理,那么和流程管理相关的内容都可能是他的选项。
角度2: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这包括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两个层面,知识层面是指你是否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就像来访者是技术出身,这方面的知识就是她的强项;其次是能力层面,简单说,就是你有没有做过相关的工作或者有没有相应的阅历。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用这两把小尺子去衡量一下自己,我有没有了解某个选项涉及的知识,我是不是具备这个选项需要的某项能力,或者是有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等。换句话说,如果你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那就不具备作出这一选择的权利。
角度3:身份因素。作出选择的时候,你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身份也非常关键,作为公司的员工,在看待单位事情的时候很可能只看到了公司;同时,作为科室的基层科员,你可能是看到了自己负责的具体工作,而没有看到部门的整体目标,只看数目未见森林。这些都是我们进场会犯的错误。怎么做?从自己的角度、上级或他人的角度分别去看一下,就会避免很多误区的产生。
经过这几个角度的思考过后,我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思维局限,从而跨越选项作出好的决策。
【预防异议】
可能有人会说,那么按照你这个思路就一定能够做出最好的决定么?我是说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跳出选项来做决策,不局限于选项本身,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过于集注于某几个选项的时候,就会排斥其他的各种可能性,如果你在一项特别重大的事情上需要作出选择,是不是也希望排除各种干扰,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更好的审视问题,帮助自己做出一个好决策呢?下面我列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方法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正面事例】
列举一个我自己的案例:当初我在天津选择参加线下学习活动的时候,面临着十点读书会、樊登读书会、行动派等很多组织,简直可以说看花了眼。后来在参加樊登读书会的时候,我知道了拆书帮,后来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很是吸引我,爱行动的我马上安排了一次北京之行,去北京找了一趟拆书帮小师妹,参加了一次宇宙中心分舵的线下拆书活动,回来后,我就在想,要不要在天津筹备拆书帮呢?
角度1:兴趣因素。我自己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也很愿意参加这种线下的学习活动。主观情感上没有问题。
角度2:认知因素。从认知角度来说:我当时的认知只有十点读书会、樊登读书会、行动派。所以如果做选择的话,就没有拆书帮了,但是学习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发现认知局限,那么怎么样破开这个局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
角度3:身份因素。在我准备筹备拆书帮,发现需要半年多,频繁的30拆再加上3个3级拆书家,如果我要做基本上没有时间了,我还有自己的家庭,还有繁重的单位工作,怎么办?我要做一个好员工、一个好丈夫、我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此时我的选项只有:当个好员工/丈夫and成立拆书帮。最后我发现太局限自己的身份了。我可以带着媳妇一起拆书,每次我回家后都会和她分享,这样,家庭氛围也好了,她也很支持我筹备分舵。这个时候提示一下,要思考这两个身份冲突吗?如果不冲突?如何解决?如果冲突,有更好的办法吗?
所以,不管是咨询案例,还是各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3个角度在面对新事物和处理多选项问题且思路受阻的情况下,比较有效,这类情景也经常发生在目标性和时限性较强的事物中,比如生活决策问题、职场问题、个人发展类问题等,【明确边界】关键在于要多角度考虑,这个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只有一个方面,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A2--催化应用】
亲爱的小伙伴们,通过I环节的分享,相信大家对于“跨越选项做决策”的3个角度都有了一些了解。今天请每一位小伙伴来设计一个剧本,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比如大学生选择毕业方向、职场人寻求职业发展、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寻求好的项目等等。剧本包含人物、情节(起因经过结果)、对话、动作等等,运用我们刚刚学习的3个步骤,分析并解决你未来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决策问题。
要求:在对话中具有针对某一事物的三个角度的思考和引导,剧情的结果能体现通过三个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某一个具体的选项。
给大家5分钟时间,一会我们请小伙伴们进行分享。
具体格式如下:
主题: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对白:(事件中对话的具体内容)
旁白:(可选)(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剧本示范】
主题:关于是否参加拆书学习的案例
时间:2017年10月1日
地点:微信
人物:我和小A
内容:(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小A看到天津有拆书活动,想成为拆书家,但是他了解到拆书家一般需要经历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找我具体询问,最后决定暂时不来了。
对白:(事件中对话的具体内容)
小A:您好,我最近了解到天津拆书帮,想参加,但是又怕做不好,耽误时间。
我:你对拆书感兴趣么?
小A:说实话,不太了解,只是听身边有伙伴提起过,别的也不指导,就想试一试。平时生活太闹心了,我想找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你是怎么了解到拆书帮的呢?这么多学习组织,怎么就要选择成为拆书家呢?
小A:因为我单位宿舍的室友参加过拆书活动,所以我就问您了。
我:你目前是工作还是上班?平时有多少时间投入进来拆书?成为拆书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小A:我刚参加工作,比较忙,经常加班到很晚,身心俱疲。
我:我觉得你目前的状态还不太适合成为一个拆书家,你应该先把职场适应期度过,想明白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成为拆书家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
小A:好的,我明白了,那真是谢谢您了,我过段时间调整好了再联系您。
我:不客气,欢迎你将来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旁白:(可选)(介绍背景、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等)
小A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目前从事公务员工作,还处于职场适应期,十分焦虑,他希望通过参加类似的活动来避开职场中的各种烦心事。
【学习者案例】
时间 | 2017年 10月 |
地点 | 咖啡馆 |
人物 | 郝大哥和小王 |
目标 | 跨越选项做出好决策 |
对话 | 小王:郝大哥,近1-2年您有什么规划呀? 郝:最近1-2年,我在思考是走个人品牌这条路还是回去上班或者是做些什么。 小王:恩恩,那您目前是怎么思考这件事情的呢? 郝:首先,我从兴趣角度去思考。我倾向于做和个人关系比较密切的工作。比如做个人品牌,我做的工作还是我原来做的,我自己也比较感兴趣。如果我回去上班的话,就会要面对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是我想要的,但是是什么,我并不确定,对比一下,还是个人品牌更感兴趣。 小王:确实,兴趣还是蛮重要的,也是一个人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一个重要基础。还有么? 郝:其次,从认知角度,在兴趣基础上,我在思考我有能力做什么?比如我有能力做个人品牌么?这个挑战是比较大的,需要运营团队,挑战大。我有把握回去上班谋个好职位么?如果去上班,年龄方面肯定做的职务会比较高,承担的责任也会大,并不舒服,从这个角度,可能还是会倾向于前者。 小王:的确,回去上班其实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在里边。 郝:最后,从身份的角度,我上有老下有小,我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是否有利于照顾老人和教育孩子,上班的话照顾孩子可能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我未来更加倾向于选择做个人品牌。 |
预期结果 | 预期结果应该可以实现目标,做出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发展的决策。 |
【结束语】
感谢大家今天下午的陪伴,我们通过一个职场岗位选择的具体案例,给出了三个“跨越选项做决策”的具体步骤,通过列举我自己选择筹备拆书帮的过程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方法,最后我们郝大哥也结合这个方法对未来自己的规划做了一个初步的选择。希望今天的拆书内容能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选择过程中帮到大家,好了,我们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