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常州龙城分舵第60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学习目标: 学会四步骤和孩子对话

开场: 各位晚上好,我叫叫阿贞,今天很高兴有机会给大家做TF1-2的拆书分享。
今天我拆的书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由美国的两位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本书曾经获得《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本书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种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这种方式技巧同样适合于成人。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交流,现在我首先来分下组。(3-4人一组)
今天交流的主题是: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当然对象也可以是你周围的成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等等。所以本主题使用边界是孩子以及成人。)目标是让他们产生好的感受,从而建立更好的行为。
现在请大家用1-2分钟时间,阅读手中的片段(两个标注“箭头”中间的部分)。有读完的伙伴,可向我举手示意。
时间到,没有读完的伙伴没有关系,跟着我的讲解走就行。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P10-11

你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我愿意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有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的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省贯注地倾听。

2.    ---”“---”“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当孩子或者成人的负面感受被面对,能够被理解、被接纳和尊重,他就能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

1.聆听;

2.回应他们的感受;

3.听到并说出他们的感受;

4.同理心,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我初次看到这个片段时,想起儿子的一个小经历。他小时候养的一尾小金鱼有一天死了,他伤心地哭,我安慰他说:“没关系,妈妈明天再给你买一个。”孩子更伤心,说“我就要这一个。”我讲道理说:“有生命的东西死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孩子继续哭,我生气威胁他说:“不准再哭,再哭新的也不买了。”孩子最后就把情绪压抑了下去,事情也就过去了。在座的父母们是否也采取过类似的做法,忽略、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学习了这个片段之后才知道,当人们处于负面情绪时,根本不需要别人趁机给我们讲道理、提建议、或者进行逻辑上的解释、反问质问、或者偏袒另一方、过分同情、业余心理医生等等,实际上只是需要有人听得到,能够帮助面对自己内心感受而已。

学习之后前两天试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我一个朋友和丈夫吵架了,她向我哭诉他丈夫的种种不是,我当时只是全神贯注地聆听,偶尔用“噢,这样啊,嗯,真是的”来回应她的感受。也时而会说:嗯,你很生气。哦,你很失望!也就是说出她的感受。最后当她哭诉完毕,我感叹道:要是你的丈夫又帅又有钱又特别能体贴人该有多好啊。她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嗨,哪有那么完美的人。再说我自己也有很多缺点呢。”然后她自我剖析梳理了问题,回家与丈夫进行了沟通夫妻和好。朋友觉得我特别善解人意,实际上我只是运用上述四个步骤帮助她面对自己内心感受而已,在此基础上她自己建立了好的行为。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帮助对方面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四个步骤: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用“噢 ,嗯 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回顾,当孩子、爱人或者朋友处于负面情绪状态的时候,自己有没有采用过讲道理、提建议、心理分析等方法没有达到沟通效果的案例,请用便签记录相关的经验。时间1分钟。

(1分钟后)写好的请举手示意。

好,接下来按照分组,请伙伴们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时间是3-4分钟。

(4分钟后)时间到了,下面有请其中一位小伙伴用1-2分钟的时间为我们做分享。掌声有请,掌声感谢!

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在便签纸上写下,学习了这个技巧方法以后准备在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内如何运用,请写出具体的场景,以及行动。

请注意要具体的做法,明确的时限,有可衡量可观测的预期效果,而不是决心。

附注参与者的案例:

案例:1. 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原来放学回来都会跟我说学校发生的一些事的事儿。我更关心他的作业都有哪些。后来他就不再跟我说什么了。我想问他的时候,他说:“你一点也不关心我,我不高兴说了。”我非常诧异,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听了今天的拆书后,我发现自己太不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了。所以下次他再回来告诉我学校里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全神贯注的聆听,听到有意思的事儿我会说:“听的出来你很开心---这件事情很有趣---。”如果她很生气,我说:“哦,这个事情的确让人感觉不舒服---你当时一定很难过---”当我这样与孩子沟通之后,我们的关系会亲近。

案例2:我三岁的女儿很喜欢吃糖,因为担心她的牙齿出问题,所以我家里总是放限量的糖。有时候看到没糖了,她就会大喊大叫。那时我要不训斥她,要不就是给她讲道理,效果都不是很好。今天学习了这个拆页,下次家里再没有糖她想要的时候,我会先认真听她说,然后试着这对她说:“看出来这会儿你很想看到糖,要是咱俩都是小精灵,能变出一些不伤牙齿的彩色糖该有多好啊!那本《好孩子的故事》书里面说过有一个小精灵有变东西的魔法,我们一起看看它怎么做的好嘛?”当我用这么说话的时候,相信女儿发脾气的强度会比原来下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