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晏亮亮,“晏”是“晏子使楚”的“晏”,“日”下面有一个安全的“安”,取义每天都平平安安,“亮”是天亮了的“亮”。我是一名技术工程师,但是有一颗爱学习的心,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欢迎小伙伴跟我交流分享。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下拆书以及拆书群体——拆书帮。“拆书”并不是书面上的把书“拆开”,它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取拆书的引申义,即提取书中的精华。便签法是“拆书”中的方法,也就是拆书家常说的RIA。分为以下几个部分,R阅读原文,I 复述原文,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原文,A1联系自己过去的类似的相关经历,A2未来的行动指导,未来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规划。“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今天由我为大家带来《深度工作》的拆书分享。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作者解释了“深度工作”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在书中也给出了深度工作的一些准则和忠告。我今天给大家分享就是深度工作准则一的一些忠告。
深度工作
这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卡罗和达尔文这类伟大的思想家养成习惯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们工作的成功依赖于不断进入深度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获得普利策奖或是孕育出宏大的理论。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位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 20 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如我们在卡罗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但是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我向你保证,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工作高效,就必须深度思考,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将深度工作养成一种习惯。在我们展开一段深度高效的工作时有以下几点需要弄清楚:1.我将要在哪里进行一次持续时间多长的工作。将自己深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长明确清楚,次数多了在那个地点到了那个时间我们能够更快的调整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状态。2.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目标达成原则。有目标的工作能够让我们不至于在汪洋大海里遨游,让我们能够直达目标,同时清晰的高效工作达成原则能够让我们明确是否处在高效工作状态,减少我们自我质疑的消耗。3.尽可能的为深度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减小深度工作的阻力。给自己选一个安静的环境,提前准备好工作中要用的所有材料,准备提神饮品等等。减少我们工作中分心,工作被打断的技巧都应该用起来,让我们工作时更轻松,更专注。
A1便签:上周的时候,我需要完成2017年的年终总结。我是这么做的:提前一周酝酿,周末的时候,我从上午开始打草稿,写提纲,找数据,下午开始找公司的模板,按照公司的要求逐条修改PPT。在做这些的时候我还开着音乐播放器听着歌,手机还是不是提示收到新消息。还有朋友的电话邀请出去玩。修改PPT的时候还上网搜索自己需要的图片,整个周末两天感觉非常疲惫。还经常做着做着就不知道干什么去了。直到周日晚上感觉明天要交总结了才加班把总结确定下来。
A1+:回想一下,我在开始这项计划的时候,就应该采用上面提到的方法,首先就得找一个靠谱的场所,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时间段,比如在图书馆周末下午2两点到五点完成 17年年终总结报告。同同时应该确定自己的准则:在写报告的时间段你隔绝网络和电话,只做跟写年终总结相关的事情,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总结报告。最后我应该做一些有利于完成总结的文档的准备性工作,比如提前找好PPT素材,自己17年的一些工作数据,提前告知朋友这段时间不要打扰。
A2:每天下午五点钟之后,工作量会急剧减少。这打算利用这一个小时深度工作。在下周我将试着用上面的原则养成我的这一习惯。我打算在五点后找一个安静的空小会议室,确定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完成一份有目的的报告为准;在这段时间里电脑飞行模式手机静音,拒绝客户和同事的打扰,提前准备好我需要的文件资料,以一杯咖啡开始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