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李小曼TF3-2过级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认识到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帮你形成作品化意识 学习目标: 李小曼TF3-2

开场: 【学习目标】:我今天拆书练习,是认识到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帮你形成作品化意识。【事件场景】:大家都经常听很多微课,阅读很多书,你是不是每次都想把这些知识、这些信息都整理出来,做成自己知识地图的一部分,但很担心它不够完美,所以有时候会拖很久才会完成,有时候拖着拖着就放下了。【提问】:这个时候,你如何去做呢?是直接把文章放到朋友圈里,还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影响】: 你内心想法是,好像写的不怎么好,能不能拖拖再发?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写的文章里有很大的漏洞,会跳出来批评你,效果不好怎么办?【解决】:那怎么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呢,我今天带来的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他的作者采铜,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你的精益创业指数是多少呢?那么可以请你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看看你是否具备一个创业者,一个创新者的思维方式。以下5个题目,请你按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自测题

分值标准:1=很不符合,6=非常符合

1

2

3

4

5

6

1、我每次听完课就迫不及待写成文章、导图晒到朋友圈里。







2、写文章时,我喜欢先列目录,然后快速完成初稿







3、拆为已用就好了,我很少在社群、公司、同事间做分享。







4、我常常对自己写完的文章、导图进行多次修改







5、做PPT时,我会从挑模板开始,一张张逐个完成







I解释自测题

通过刚才的自测题,你可以了解自己在面对输出时的表现,我们都会受到从小教育的影响,认为输出就象小时候用考试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所以如果只考60分就证明自己没有学会,必须考高分才算通关,于是你只能战战兢兢的认真写作业,只有每一个字、每一张PPT都满意,才能向前走一步。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精进》,看看采铜向我们介绍的方法。


【R阅读原文】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

精益创业的价值在于,在这个动态演进的市场里,找到一种可操作的适应市场的方式。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可是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的或隐或显的不确定因素,作为创业者,你何成功地识别和观测这些因素,统合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订出一个正确的计划呢?即便你的计划在此刻完美无缺,又怎能保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仍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呢?而精益创业的思想,则是抛弃这种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精益创业的核心内容是“最小化可行产品”,指创业者利用最少资源(时间和物力),做出一个公司现阶段最优的产品,投放出去,用户在使用中,给予反馈,创业者优化产品,形成的一个上升螺旋循环。

【适用边界】“最小化可行产品”中的产品,不仅指传统方面的产品,像互联网公司做的APP或者游戏、手机等,也包括大到产品发布会的运营,小到公司做述职展示的PPT、简书或公众号上的文章等。

【强化概念】

行动启示让我们在直接开始做的过程中去准备和适应,思路才会更清晰,锻炼更深入,进步更快,把“未完成”的事变成“已完成”的事。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我们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最小化可行产品比如有:写一个透彻的书评,绘画作品,创新产品报告,培训后课程输出等等

【不这么做的坏处】

那么如何使用精益创业模式呢?如果不这么做有什么坏处吗?

我们虽然可以对未来订立的高远目标,制定完美的计划,但是我们都会不自信,也会有懒惰,恐惧和侥幸,所以常常找到“还没准备好等等”的各种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就一直迟迟未开始行动,甚至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

如果我们借鉴“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步骤过程),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的思路去立即行动,结果就会不同。 

  1、构建(构建用最少的资源,最快的制作,最基本功能的产品即“最小化可行产品”)

2、测量(行动中去获取用户对”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反馈

3、学习(从客户的反馈中构建更好的“产品“ (build – Measure—Learn)

我们使用以上这个循环来采取行动,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把“未完成”的事情变成“已完成”的事情。

【易混淆概念】

如果我看完《精进》,只是画横线,做摘抄,我在电脑上写了读后感,这算不算最小可行性产品?显然不是,因为没有投放出去,接受反馈;只有把他发在简书或者公众号上,才算。

写好很多篇,但是不敢放在简书或者公众号上,因为觉得没有准备好,这算不算最小可行性产品?

显然不是,因为不符合利用最少资源构建产品,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完全”准备好,总会有我们无法预知到的未知。

发布出去后,阅读量很高,有人反馈你的很多知识点是错误的,但是我就是不删不改,这些都算最小化可行产品吗?

显然不是,因为接受反馈后需要优化才能对用户有价值,当现错误时,不管你付出了精力成本,要么优化要么放弃。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们可以把我们看过的书写一篇读后感,做个思维导图,或者做个PPT。我们可以用我们学习的程序写一个小程序,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公众号,这些都是我们的最小可行性作品,这写最小可行性作品不断更新,就成了我们的作品。

通常我们做一件我们认为很重要又很复杂,或者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时,都希望一次憋出个大招来,一步到位,万事开头难,难的是心态,调整好你的心态,先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先完成再完美,其实只有你开始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就是做一件艺术品一样,只有你先把它做出来,你才能再想办法去完美,如果没有第一步,那你想的再完美也没办法呈现呀。所以放弃完美主义的念想,先迈出第一步,边做边修正,再繁难的事情也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A3】

在拆书帮,我们提倡把知识点拆为已用,接下来请大家完成一个未来的计划。刚才几位新来的伙伴都提到说,想下次活动的时候来分享自己的图书。

所以这个剧本的场景就是下周你要做图书分享,准备做一个精彩PPT这件事。

请大家花5min的时间构思故事梗概,包括具体的时间、人物、情境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要使用最小化产品这个知识点。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请人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

场景:沟通分享PPT

时间:下周一

地点:微信

青青:宣传长老,昨天你安排我的下周分享,我做了一个分享的框架,你看看这个行吗?

宣传长老:这个版本真得太好了,虽然很简单,但思路很清晰也很完整。你是怎么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的呢?

青青: 这个吧,我就是快速的构建了整个内容的框架,昨天只用了1小时,准备先看看这个框架是否符合活动的风格和要求,然后想看看你的意见,再做修改。

【A2】

接下来再给大家布置个任务,请大家回去以后根据所学的拆页方法(精益创业式法)以关键词形式写下你近期很想做完成做更好的一件事的规划?具体到明确时限,可观测的预期的结果。写到一张A2便签上。

如果你已经会非常了解这个方法,还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你身边的朋友,做为你的复盘经验,在下周线下活动的时候和我们做个分享。

【学习者案例】

我女儿非常头疼写作文,我准备回去把这个方法教给她,先列提纲,理思路,搭出框架之后再做进一步调整和修改。不用把作文想得非常完美再动笔,而是一边做边修正,再繁难的事情也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感谢伙伴的分享。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精益创业的核心观念以及它的循环模式,那么我们需要先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行动,接受反馈,不断升级自己,精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