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不同段位学习者特征和基本规律,改变自己的信息临时搬运工和囤积者的状态。【事件场景】你是不是在微信、印象笔记、电脑里囤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你是不是看很多书但感觉收获不大。于是自责: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快餐,吸收快流失也快,是自己工作太忙事情太多年龄增长等等原因让你的记忆力不如学生时代了?【提问】那些知识真的只是碎片化打发时间吗?工作太忙事情太多记忆力和年龄的增大这些原因都是导致你忘记的问题吗?如果你休假了有时间有精力安静下来真的可以认真学习吗?【影响】在信息更新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不断的囤积信息而不阅读,其实只是做了信息的搬运工。如果只是为了打发碎片化时间随意的浏览,其实是很浮浅的阅读方式。所以如果是这样学习方式,学得再辛苦学再多,知识还是碎片,你还是没有太多的进步。【解决】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学不到东西的难题呢?怎么才能深度学习并牢记知识呢?《精进》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高段位学习者,是不会只做信息的搬运工的,他们掌握解码信息的能力,他们深入观察并探索事物的深层含义,他们会更主观更高效的去学习。书中还介绍了解码的基本规律,帮我们提供了解码的入口。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G,但下完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去看了。还有一些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这种资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也有人很喜欢阅读,但是他们看得不够精细,什么东西都是粗粗一览,更不用说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手机上看东西本来就不易深入。
其实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就是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 。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须做出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客体本意,不可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各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为了说明这个基本的规律,我们来想象一只在玩具店里经常能见到的“会说话的小黄鸭”。这只会念儿歌、会讲故事的鸭子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1.在孩子眼中,他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于是他听到的是儿歌、故事。即孩子关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2.在家长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什么”,首先他们会把它定义为一个玩具(而不是一只“鸭子”),然后他们可能会对这只鸭子的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性价比等做出评判。也就是说,家长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3.在玩具工程师的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会想它的电路结构以及声光效果。也就是说,工程师关心的是结构和实现。
【I-互动】
这个拆页中有几种解读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方式?
【学习者分享】
3种,孩子、家长、工程师。
【I-回应与反馈】
我看到小蓝说喜欢家长式,李平说喜欢工程师式
【I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
那这3种方式各有什么特征呢?
【举例】:我今天带来一个小东西,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吗?有人用过它或者见过它吗?
【学习者分享】暖宝宝
是的,它很小,形状类似大号的创可贴,零售价大约是1元1片。是一种可以立即取暖的小物件。它可以连续12个小时释放50°以上的热量。它的名字有很多,比如叫暖宝宝,暖贴,暖宫贴,暖身贴等等。
你不要小看它,它的销售很疯狂,在日本一年的平均销售是18亿片。目前国内有100多个厂家。这个小东西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1、在消费者眼里,它非常便利、方便携带,发热迅速。是老年人的四季常备用品,是送给女朋友特殊时期的温馨礼物,是冬天骑摩托可以贴在膝盖上的御寒物品。
2、在研究者眼里,它的发源地70年代的日本,是基于化学知识发明的取暖驱寒的用品。原料层是由铁粉、石、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无毒、无副作用。但需要在使用前仔细阅读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睡觉时也不宜使用,使用时最好每隔1小时自己检查一下皮肤,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立即停止使用。另外糖尿病人、小孩和老人要慎用暖宝宝,因为糖尿病患者肢体末端感觉减退,小孩和老人感觉也不灵敏,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3、在生产厂家眼里,这种片状贴剂的反应原理是利用原电池加快氧化反应速度,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是利用矿物材料来保温,材质是由原料层,明胶层和无纺布袋组成的。因此在暖宝贴原理上进行了进一步升级,生产出更多相关产品,比如香薰暖贴、理疗贴,蒸汽护眼贴、微波护加热的海盐粒包、热水冲泡式的速热包……。
也就是说,无论是小黄鸭还是暖宝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无论是美食还是旅行,其实我们生活中万事万物,即使是同一个物品,它们在不同人的眼中,被做出不同层次的解读,会有认识、浅层加工、深层审视三个解码的方式。
【互动】
好的,那么这三层来对号入座。刚才我们说的孩子式的解读和消费者的反应属于解码信息中的哪一层呢?
【学习者分享】第一层
非常好,大家找到的是解码信息的第一层,这一层是属于对最直接信息的理解,是对事物最浅显、最表面的东西的基础理解,也就是低级的解码方式,是属于低段位学习的方式。
那么,家长式的解读和研究者的反应属于解读信息中的哪一层呢?
【学习者分享】第二层
非常好,大家找到的是解码信息的第二层,这一层是对信息进行浅层加工,关心的是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审构这些内容的材料,对它们进行本质和属性上的概括。这是中级的解码方式,是属于中段位学习的方式。
那么,工程式的解读和生产厂家的研发属于解读信息中的哪一层呢?
【学习者分享】第三层
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高段位学习者的解码方式,是最高级别的解码。处在第三层的高段位学习者们,除了对直接信息理解,除了对进行浅层加工,还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会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东西来分析,将其拆开来看个究竟。然后或者推出迭代升级产品,或者提升自己跃迁成长。
【举例】
漫画家几米曾经讲述他学画的经验,是遇见“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要拿来看,然后仔仔细细研究它们的细节,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画、这么去表现。就连英文的刊物里面的漫画即便他不能完全理解内涵,但也会特地拿来研究里面的技法;像日本女性杂志中专门教人敷脸化妆的小图,他也从中挖掘了许多,类似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现动作的要领。而这样图解的修炼方式几米坚持了至少十年。
【预防异议】
有伙伴可能要问,几米画画要十年,这么努力,我们难道对待所有的学习都投入时间和精力成本,去做深度挖掘和分析呢?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同的内容可以区分对待。可以用采铜法则中的收益值和半衰期来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你去做深度学习,然后在你的专业领域和关注的领域做这种解码当然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适用边界】
所以这种深度学习方式,适用于专业领域和你关注的领域,当然要在积极的正向的学习方式,比如XX轮功或者作那奸犯科杀人放火这样的事情,你深度学习的程度再深,走向犯罪的深渊也就越深,这是多可怕的灾难呀。
【这样做的坏处】
说到这里,也可能会有伙伴要问,你这是太夸张了吧,孩子式解读也没啥不好。其实,正是有这种想法,很多人看书、看电影或者其他什么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结果时间稍微一长就只剩下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么东西,这就是孩子式学习的解码带来的弊端。如果长期处于孩子式的解码方式,我们的时间就只能被碎片化,学了再多,读了再多,也没有什么长进。
【细化步骤】
当了解三种学习者解码的特征时,你们可能会问“该怎么走上高段位学习者道路呢?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会有意识的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那么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呢?可以层层深入的去解码,一个信息解码的方法,就是可以问自己下面这3个问题:
1. 接收和感受最直接的信息。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 反思内容,评价和定性内容;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 洞察构成及形式,研究表达手法。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穴,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总结归纳,
可以说,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知识新信息新课程的出现,当你决定对它做出深度解码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解码的3个步骤来做出深度学习来培养自己的高段位学习者的能力。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布置任务了:
如果你跟我一样正处于低段位学习者的迷茫探索中,请在本周之内,模仿高段位学习者的“3个特点”问自己3个问题,找到自己的高段位学习方法。
如果你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高段位学习方法,也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正在升级打怪的路上。不妨在未来的一周里,找到一名处于迷茫的小伙伴,帮助TA找到自己的高段位学习方法。同样的,一定要运用今天学习的技巧哟!
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3个问题”计划的写下来,等到下周我们拆书的时候,要检查完成情况的哟~
【学习者案例分享】:
洁玉:我的室友总说读书读不进去,一直想找到好的学习方式,我想用今天的方法,回去帮助她分析在阅读时的错误点,帮她找到读进去学得会的高段位学习的方向。
【过渡段】
感谢洁玉的分享,通过刚才的拆页,我们一起了解三种学习者的解码方式,掌握了高段位学习者的基本规律和3个步骤,但是我们有时候会习惯回到孩子式解读,也没有更好的方法达到高段位学习者的状态,这该怎么办呢?拆书帮是为鸡汤提供一把实用的勺子,所以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们进入下一个拆页,这2个拆页是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在阅读第2个拆页之前,先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完成一个量表自测题。
【A1自测题】请阅读下面5道测试题,请大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表中的每一项进行自我评分、并完成总分统计。每项分值从1分-6分,分值越高代表做得越好,1表示很不符合,6表示很符合。请小伙们分别1-3道和4-6题的总分相加。测试完的可以举手示意我,
1、看小说看电影我总会跳过过程直接看结局。 1 2 3 4 5 6
2、看知识型书籍我只找结论和道理其它直接略过。 1 2 3 4 5 6
3、我只做归纳总结不去理睬起因、经过、人物关系 1 2 3 4 5 6
4、我总是努力去找差别因为这更具有启发性。 1 2 3 4 5 6
5、在我看来“太阳底下尽是新鲜事” 1 2 3 4 5 6
6、我认为知识应该是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1 2 3 4 5 6
【提问】哪位小伙伴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得分情况吗?
【学习者分享】小蓝:1-3题得10分,4-6题得8分
【I解释自测题】
谢谢小蓝的分享,我来解释一下这个自测题,它检测当你面对解码时的学习态度,1-3这些问题都是很碎片很浅显的学习方式 ,4-6是高段位学习者的解码方式,比较两组的得分,得分高者说明你处于某种状态。如果两者得分差不多,说明你处于两种情况的时间比较平衡,这个自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自己的解码学习方式。
从刚才小蓝两组测试题的得分,可以看出他目前处在很浅显的很碎片化学习者的状态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成长为高段位学习者呢?高段位学习者又是怎么解码呢?下面请大家阅读手中的片段:
【R阅读原文】
别说是读书,看电影也是如此,也需要善于往深里去解剖。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很多人看不懂,看得云里雾里。可如果你看了徐皓峰在《刀与星辰》中对其进行的解码,可能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他说:《卧虎藏龙》表面上是一个道义压抑爱情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男人寻欢的故事。”什么意思呢?《卧虎藏龙》里有一段著名的竹林打斗戏,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追赶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边追边比试剑法,明着看李追玉是为了追查线索,但从这场打斗戏的视觉表现看,颇有一个中年男子追求一个年轻女子的情感隐喻在里面。通过这样对电影情节和手法抽丝剥茧的分析,徐皓峰不仅点出了“显”的部分,更道出“隐”的部分,所以他对《卧虎藏龙》的解码是进入到很深的那一层里去了。这种解码的快感甚至给我们一种错觉:“我是不是也会拍一点电影了呢?”
徐皓峰的影评写得好,于是另一位影评人大头马老师,又特地写了一管文章叫《观察的途径》,对徐皓峰的影评进行了解码,可谓“解码之视码”,大头马老师认为徐皓峰的影评为观众提供了“第三层”价值,他是这么写的:“福尔摩斯说华生,你只是看,你并没有在观察。评论家充当的正是福尔摩斯的角色,他需要基于对象构建现场,借助工具和细节找到一条通路,然后发现真相。评论就是评论家将他观察的途径暴露出来。在原本的意义上,电影是一次性的作品。多数人只有一次机会对它进行观看。影评人对于大众的第一层价值在于定格,第二层价值在于再现,第三层价值在于提供那条通路的入口。
【互动】这个片段的是围绕什么主题来讲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习者】解剖 解码 入口
对的,大家都注意到高段位学者是会对信息、对知识进行解码的,解码不等于理解,理解,是有入口的。对大家是有三层价值的
那么,是不是找到解码的入口我们也可以变身成影评人这样的高段位学习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