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安彦妮,在这个温暖的冬季,很高兴又一次穿过城市中的喧闹,与伙伴们相聚在一起,进行拆书活动。本次拆书活动之前,有位小伙伴悄悄问我,为什么对于参加活动没有积极性呢?我列举了一些原因,也进行了一些简单沟通,最重要的是告诉这位小伙伴,要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小伙伴一下子得到了认同,他又说我怎么一下子感到了压力了呢?
是啊,刚刚小伙伴呈现出两种状态:
1、是消极逃避的态度,参加活动没有动力。
2、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想参加活动,却感到了压力。
那么,伙伴们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如何跟压力做朋友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拆解片段,现在我们现场分一下组,我左手边的伙伴们一组,我右手边的伙伴们,便于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在组内讨论和交流。
我进行一下图书的介绍
F:《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的作者是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那么这位教授是谁呢?这位教授结合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全新成果,他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两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这两门课程是《自控力科学》《在压力下好好生活》,这两门课程有2本重要的教材书:
1《自控力》
2《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A:能在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从无到有开设课程,又能根据各种实验数据汇编而成两本重要且畅销心理学界的书籍,那么这两本书籍绝对值得我们好好阅读。这本书与一般的概念性心理学书籍不同,它是调查积累了各种群体的实验结果,学理很扎实,翻译这本书的是北京大学的心理学硕士,天津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培训师,职业生涯规划师,中英文双语授课的王鹏程老师,书中文字理论联系案例,一点都不枯燥。
B: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引导你重新思考压力,并转化压力,全面提高你自身的对抗挫折的能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和压力做朋友,幸福成长!
R原文片段
P32-33
克拉姆的研究指向了一个更大的可能:压力思维模式很强大,是因为它们不仅影响你怎么想,并且影响你怎么行动。视压力为害,它就是需要规避的东西,感受到压力就变成了企图逃避或减压的信号。确实是,秉持压力有害思维的人,更可能说他们是通过规避来应对压力的。比如说,他们更可能:
·努力使自己逃离压力源,而不是搞定它;
·集中精力摆脱压力感受,而不是采取步骤追根溯源解决压力;
·转向酒精、别的替代品,或其他上瘾的东西以逃避压力;
·从产生压力的关系、角色或目标中撤回精力和注意力。
恰恰相反,认为压力有益的人更可能主动积极地应对压力。举例来说,他们更愿意:
·接受压力事件和发生的事实;
·谋划策略处理压力源;
·搜集信息,寻求帮助或建议;
·采取步骤征服、消除或改变压力源;
·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压力,更好地利用情境,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
这些处理压力的方式,导致了非常不同的结果。面对困难迎头而上,而不是企图逃避或否认,你就强化了应对压力的资源。你对处生活挑战的能力更自信,你就建立了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能管理的问题得到处理,而不是恶性循环失去控制,不能掌控的情境就变成了成长机会。这样,如同其他思维模式一样,压力有益的信念成了自我实现预言。
I重述知识
学习目标:跟随完成这个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掌握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方法。
好的,我看见大部分小伙伴已经阅读完拆书片段,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有些压力来自于必须完成的项目和任务,比如公司的报告、报表、文案、账目、合同等等,这些日常工作中的内容却常常因为你个人能力的限制,觉得完成起来吃力,心理上便会产生了与其它同事工作能力的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压力。
1why为什么改变?
{why to change?}
因为压力不仅影响想法,还能影响行动。
产生压力之后,常规现象是逃避压力,各种拖延,混日子,停止自己努力完成任务的行动。
2what改变什么?改变成什么样子?
(what to change? what to change to?)
觉得压力有害的人,常常逃避压力;认为压力有益的人,常常是积极应对压力。所以,要改变对压力的认知问题。积极的接纳和面对压力,迎难而上,直面压力,解决压力。
3how怎样改变?怎样持续改变?
(how to change?how to continually change?)
接受压力事件,并且查找压力源来自于哪里?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压力,仔细分析是工作能力上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心理状态上出了问题?工作能力上有问题,可以去跟上司和同事请教,自己心理状态上有不良状况,要及时疏通和宣泄出来。
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都要根据当下的情境,找到压力源根本,在面对和解决压力源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成长,丰富自己的抗挫折经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你就强大了自己的力量,你挑战压力就会更加自信,你就会建立起一套新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能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能够掌控事件的能力越来越强,产生压力的情境就会变成成长机会。
处理压力会有不同的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回到今天最最开始的那个案例上,小伙伴面对拆书活动觉得有压力,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找我倾诉和沟通了一下,得到了同伴的鼓励和倾听,他知道了压力源是自己的心态问题,而不是自己拆书能力的问题。所以,他在得到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之后,立刻行动,写拆书预备表,准备参加线下活动的资料。
(不那么做的坏处)
A如果这位小伙伴在遇到拆书困惑的时候,没有及时跟我沟通交流,也没有跟其他伙伴沟通交流,他不直面压力,而是采取消极逃避,不参加拆书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参加某些演讲活动的时候,总是跟别人做比较,比较来比较去,自己变得不再自信,自己明明很优秀的啊”。
B如果这位小伙伴不参加本次线下活动,也许就错过了这次了解压力源的机会,他就不会去查找压力源来自于哪里?找不到压力源和应对 压力源的方法,他就会更加封闭自己,不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把自己搞得更加不自信和焦虑。
C这位伙伴的压力源是“做比较”。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作比较”的自虐式压力,那么这位小伙伴参加任何社群活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类似场景,这种“做比较”的恶行循环都会继续。
(预防异议)
有些伙伴们会说,以前我遇到很多压力,我采取回避的方式置之不理,最后也没有把我怎么样啊?
这个问题,作为心理学的科班生 我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下,你今天处理问题的模式都是过去你处理问题模式的再现,也就是你过去情境中那些消极逃避的行为模式已经潜移默化在潜意识中,当下再次遇到同样压力的情境,便会再现那种消极避世的行为模式。所以,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改变对压力的认识,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从潜意识的思维方式,到实际的行为方法,都有一些新的改变。
A:学习者拆为己用
各位小伙伴们,我曾经也经历过消极逃避的应对压力的方法,记得刚刚毕业的时候,工作中每每遇到人际关系压力,我便会选择跳槽,一而再再而三,在刚刚毕业的前两年时间里,我换了三份工作。对于一个有工作能力的人来说,这种能胜任工作内容,却不会处理工作关系,频繁跳槽的苦恼可想而知,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压力也很大,找到工作后,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压力也很大。现在,请小伙伴们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有哪些,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每个人都尽量表达 一下,时间在1--2分钟 ,稍后呢,我有请一位小伙伴做一下现场分享。
案例记录
A1+(含有A2)
那么,按照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像刚刚讨论的这种情况,你打算如何寻找压力源,应对压力,采取有效行动,接纳压力,把压力变成成长机会呢?
案例分享记录
那么请这位小伙伴回忆一下,你的生活出现压力的时候,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赵小茜:一直对找男朋友感到有压力,每次当别人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听到就感觉压力非常大,心理觉得特别丢人。
还记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呢?你寻找过压力源吗?
赵小茜:我当时就想还不如不参加活动一些活动呢,为什么他们总是问我个人问题,也会想立刻马上找个男朋友,赶紧解决好个人问题。我只是针对这个事情,我从刚来没有寻找过压力源!
那么,如果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积极面对压力的方法,那么我们剖析一下当时的压力情境,如果让你去寻找一下压力源,你要怎么去寻找,怎么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呢?
赵小茜:如果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我想在过年参加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亲人们再问我找到男朋友了没有,我就会告诉他们还没有,但是我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但是这个事情不是一个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也需要沟通,磨合,互相了解双方。
我觉得我的压力源是我自己的焦虑和对自己的不自信,1、我以后会在回答亲人们提问的时候不逃避不躲避。2、我会把找男朋友这个事情看成一个普通的问题,做一个相亲标准,然后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3、结婚这个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觉得的,但是我会从改变思想,直接寻找,谈婚论嫁来解决婚恋压力。
总结
好的,通过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压力以及压力源,我也学习到很多,这就是现场拆书的乐趣以及意义所在,我详细记录了一个小伙们的压力,但是其他小伙伴们的发言我也都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了,我会复盘思考一下。正如赵小茜伙伴自己说的,我觉的别人提及婚恋问题,只是形式上的询问,正如同问,你吃饭了吗?你喝水了吗?这些说者无意,而听着则是套用了自己的焦虑,有了焦虑的心,才会产生压力,所以压力源还是自己的态度,心情,情绪。我祝愿赵小茜小伙伴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今天的拆书页到此结束,感恩遇见,感谢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