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宝仲,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做《微习惯》,首先我先来做一个小调查:
大家在2017有没有规划很多想做的事?有因为自己太忙等原因,做着做着就半途而废的吗?
B(利益):
B1:其实我也有半途而废的情况。当我看了《微习惯》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无法长期坚持的原因,原因不在我们自己,而在于我们采用的策略,采用微习惯的策略可以使持久成长变得很容易。
B2:同时,书中也给了一个 “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小的目标做起,慢慢培养习惯,就可以长期的坚持做事了,久而久之达到扩展我们舒适区的效果。
F: 这本书作者是斯蒂芬•盖斯。他本人天生是个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从2004年起在美国各大自我成长类网站上发表文章,运营自己的博客,为读者提供自我成长策略方面的建议。
A:这本书与其他习惯养成方面的书籍相比,它独辟蹊径的提出了微习惯的策略。所谓的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小到不可能失败.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而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
微习惯如何拓展你的舒适区
你现在有一个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把它想象成一个圆圈。在圆圈里时你感觉最舒适,而圆圈外是你想达到的目标。你可能会看到圆圈外的自己身体变得健壮了、体重减轻了,也许会想象圆圈外的你写完或读完了某本书,也许会看到自己消极的思想更少、更加幸福,或者更常在家做饭,或者看到你感兴趣的一切都在趋于完美。因为这些目标都要在经历不舒适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为偏离了基底神经节目前的程序),所以他们都在舒适区外。
通常人们处理此类变化的方式是投入,采取“只要能成功怎么做都行”的策略。这就好像你全力冲刺到舒适区外面,拼命挣扎的想留在那里,这是你的潜意识会说,“有意思,可这么剧烈的变化真让我不舒服”,然后,当你的动力和意志力不足以支撑你停留在那里时,潜意识就强迫你回到圆圈里面。
而微习惯策略就像走到圆圈的边缘,然后向外迈出一步,这是一个相对不舒适的地方,但因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适区里,所以差别不会很明显。也许在前几次尝试时,你可能会退回舒适区里。,可当你继续向圆圈外走去时,你的潜意识就会逐渐适应,接下来你的圆圈就会拓宽。与前面例子中的全力冲刺不一样,这种拓宽能永久改变你的舒适区的界线,靠的是微习惯的力量。我希望你在向外迈出第一步后有继续向外探索的强烈冲动,即使你没有这样的冲动,最终也会养成向新行为迈出第一步的愉快习惯。在该领域,它可以充当进一步行动和个人成长的最佳基础。
以俯卧撑为例,微习惯策略通常的目标是每天做1个,你不仅会适应做1个俯卧撑的想法,而且总体来看,你会更适应做俯卧撑这项运动,适应每天做若干个俯卧撑的行为,所以这一小步带来的影响比你预想的要大得多,这样一来,逐步加大运动量就会变得非常轻松,。的确如此,运用微习惯策略,最糟糕的情况也只是没有超额完成目标而已。
你偶尔可能会超额完成目标,这种现象的原因可用基础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
1.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2.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
你能看出其中的联系吗?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就算处于运动状态中了。你会像我一样发现正如牛顿的运动定律所示,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自己采取行动更能激励和鼓舞自己的了,把所有这些融会贯通,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等式:
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片段有点长,相信大家已经看完了。
大家看过片断了,那么这个片段的主题是什么呢?
有人知道舒适区的概念是来自那本书?什么是舒适区呢?
对,舒适区的概念是来自刻意练习这个书, “舒适区”可以理解为一个圆圈,里面包括我们自己熟悉的知识和技能,外层是“学习区”,最外层是“恐慌区”。只有在学习区刻意练习,才能获得成长。
哪片断中,指出我们在扩展舒适区时,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对,我们会采取“只要能成功怎么做都行”的策略。这就好像你全力冲刺到舒适区外面,拼命挣扎的想留在那里。
比如想减肥,就要求自己每天跑5公里。想读书就要求自己每天读30页。
这样的策略我们在心里会抵触,对我们意志力要求也很高,当我们累了、没有时间等状况出现时,我们就很难坚持我们的学习计划,中断的次数多了,就会半途而废。
那怎么办呢?片断中给了一个“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告诉我们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离开舒适区的边缘,这样做对意志力的要求几乎为零,慢慢养成习惯后,才可以提高在学习区内长期学习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知道这个公式后,具体要怎么做呢?
【细化行动步骤】
那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梳理出2个小步骤:
第1步,找到想做的事
(1)列出所有想做的事
(2)挑选出1-3件最想做的事
这里的所说的最想做的事,是自己发至内心的想去做,不是迫于同辈的压力或者老师和父母的期待。可以通过问自己为什么想做?来进行甄别。
最多不能选大于4件事,大于4件事会消耗意志力,每件事做完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第2步,一小步
(1)为每件事定义微步骤
假设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疲惫、压力山大、及其忙碌的状态下,为每件事定义最小任务量。建议所有的微步骤在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
比如,你要写作,大家会要求自己每天写多少字?
可是忙起来就完成不了。那么定义为每天1个字怎么样呢?
【预防性提问】
讲到这里,估计有伙伴会问,这样定义步骤有用吗?这样的用处有两个,1、微步骤太小了,我们基本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可以完成。虽然小,但是总比不去做事要强。2、完成了微步骤,我们就完成了任务,心里不再自责了,并且,我们通常会超额完成。
(2)每天完成每件事的微步骤
为微步骤定义每天完成的时间点,每天去完成每件事的微步骤。
(3)检查微步骤的完成情况
设置时间来检查微步骤是否完成了。防止遗忘。比如在晚上睡觉之前检查一下。
我举个例子,我前一段时间想坚持写作、学英语和健身。一直不得法,那件事都没一直做下去。我学习了今天的片断,
我在脑海里想我要做的事有什么?我列出的有写作、学英语和健身
哪为什么想做呢?我写作是看到有很多伙伴在写作,英语主要是为了辅导小孩才学的,健身是自己就坐办公室身体肩、颈、腰疼。
我发现自己最想做的是健身。那要怎么定义健身这件事的微步骤呢。
我之前是要求自己一天要做30个小燕飞,来锻炼腰和颈部的肌肉力量。经常累了或没时间就坚持不下来。我把微步骤定义为一天做1个小燕飞。
通常每天晚上做小燕飞,在睡觉前检查自己是否做了小燕飞,有时都要睡下了,发现没做小燕飞了,一想做一个就可以完成今天的任务,就会爬起来,做一个,想都趴下了,就再做几个吧。所以每次都会多做。
就这样,小燕飞一直在坚持,慢慢养成锻炼的习惯后。我最近又开始去健身房健身了。
【预防性提问】
说过了例子,有的伙伴可能会问了,如果我安排的微步骤有时没有完成怎么办?
如果是因为意外情况或者不可抗力的因素干扰,那么也没有关系,不要责备自己,以后继续执行微步骤就好。
如果是因为自己心里有抵触情绪才完成不了,那么要考虑缩小定义的最小任务量了。
【适用范围】
也有的伙伴可能会问了,只要想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可以使用 “一小步+想做的事”公式法吗?这个方法是需要时间,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培养习惯的,如果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方法的进度比较缓慢,还是采取其他的策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比较合适。
【A3】
好了,现在呢,我们就来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演练一下。
小王在2017年给自己定了很多学习的目标,读书、写作、健身样样都想做。可是他的计划是读书要一周读一本书,每天就要读30页。写作要求自己日更,健身也是一天50个俯卧撑。
结果哪件事他都没坚持下来。自己很苦恼、抱怨自己不努力、不坚持。
假设你是小王的好朋友,请你根据我们今天学的理解了“一小步+想做的事”公式法,展开与小王的对话,运用使用今天讲到的2个步骤,引导小王改变学习的策略,慢慢扩展自己的舒适区。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会我们请2个小组来说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学习者演练】
朱永刚扮演小王的朋友,Guoguo扮演小王
朱永刚:小王,我听说你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呀,读书呀、写作呀、健身呀,最近怎么样了?
Guoguo:都没完成的很好,太忙了,都没有做。
朱永刚: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微习惯的书,我觉得里面的方法非常的不错,可以给你一些分享。你这些目标里,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Guoguo:我最想做的是健身吧。
朱永刚:哪你健身想通过什么样的形式?
Guoguo:就俯卧撑吧,简单随意点。
朱永刚:哪你以前有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天做多少个呀?
Guoguo:我以前是一个50个。加班太忙,或太累了,就不想做了。
朱永刚:你说50个给我下了一跳,50个大部分人是很难坚持的。根据微习惯书的建议,可以每天做1个。
Guoguo:太少了。
朱永刚:不不,做1个是打破你舒适区的一个步骤,你完成1个后,一天的目标就实现了,不会因为目标未完成而自责。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完成2个、3个或更多。这样你每天的数量就随时间的增长,变多起来。
我相信,随着锻炼,你每天50个的目标早晚会达到。你可以试一试。
Guoguo:如果每天做1个,我可以试一下,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朱永刚:另外,自己每天休息前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
很感谢,两个伙伴的分享,把今天学习的两个步骤都应用上了,非常的好。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当我们做事遇到半途而废的情况,先不要抱怨自己不努力,不坚持。很可能是自己的策略有问题,采用“一小步+想做的事”的公式法可以让我们,游走在舒适区的边缘,慢慢扩展我们的舒适区,达到逐渐扩展舒适区的效果。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