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好,我是伊小米,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兼高校老师,平常的主要工作是治病救人,我的业余时间喜欢广泛阅读,种类繁多,包括专业书,手术图谱,专业文献,个人成长书籍,人物传记,小说等。拆书是一种极好的个人成长促进方式,今年夏天我非常开心地加入了拆书帮上海喜乐分舵,但是由于我加入后去单位派遣云南援滇半年,一直没有好好参加拆书活动,拆书上面落后很多,从今天开始打算好好拆书,想成为一个兼职的拆书家,我一直有个想法,是把枯燥的专业书也拆解拆解,拆成通俗易懂的科普,传播知识。
我是伊小米,今天是我1–1定级攻关战役,我提前作了充分准备,为我加油吧!
结构化拖延法
1930年,罗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ey)为《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撰写了一篇题为《成事要诀》的专栏文章,在文中他写道:“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如其所示,本奇利已然认识到了这项基本原理。而且我估计,肯定还有其他同他一样身为结构化拖延者、想法深邃的思想家也发现了这一点。待我回头再作些深入研究吧。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了“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去做更重要的事。
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以及拆书帮:
所谓拆书,不是把书拆成好几半,而是讲究对书中知识和信息的拆解,并且转化、内化为学习者的能力。它是基于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通过RIA便签法,将书中的知识与自身相结合,通过内化提炼,让人读一本书可以达到参加同类主题一次培训课的效果。我想这是拆书法区别于其它读书方法的特色所在。
大家看我手上的卡片: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组织学习、社群学习三种方式。个人学习用的是RIA便签读书法,所谓R就是Reading,也就是阅读原文片段。I就是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的知识点,使学习者更好的理解,A呢就是Appropriation,分为2个阶段,A1和A2,A1就是回顾过去,自己有什么经验可以对应拆页的技能,当时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A2呢,展望未来,自己将来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应用这个技能,又会怎么做。组织学习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就是热爱拆书的小伙伴组成的社群,全国各地都有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组织,在这里,将有更多学习爱好者通过拆书来培养创造价值的能力。 像今天就是拆书帮的线下活动,会有拆书家来帮助大家,引导学习一本书中的原文片段,将里面的知识点拆为己用。“拆书帮”也是目前最大的线下学习爱好者组织。
书籍介绍:今天我要拆解的书是《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约翰佩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这本书介绍了非常靠谱的对付拖延症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阅读拆页,阅读时间两分钟。完毕后请示意。
什么是拖延症呀? 就是你明知道这件事情该干,但你就是不干,同时心中还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凑齐了这三点就是拖延症,哪三点呢:拖拉、焦虑、负罪。其实拖延症关键是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你看到过哪个小孩拖着不去玩玩具,不去玩游戏的。但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安排下来,不是我们喜欢的,还不得不做,拖延没法避免。就像这张图一样,工作开始,我们开始东搞西搞,磨蹭到截止日期前,恐慌,然后哭着把事情做完。
怎么跟拖延症做斗争呢?我看了好多书,结论是拖延症没治了,怎么治疗拖延着的书籍太多了,大道理都懂,小方法工具也都知道,什么任务清单法,番茄工作法,清晨4点起来工作法,可是最最核心的是:臣妾做不到啊!
如果我能做到这些,我还有拖延症吗?
现在不一样的灵丹妙药来了,从这个片段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概念:结构化拖延法,把我们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完成其他任务变成了避免去做最头痛任务的一个手段。不知不觉,列在下面的任务慢慢的一个一个地竟然完成了,虽然最头痛的还是没完成,但心里也舒坦点了,内疚感没那么强了。
通过这个方法,原来拖延的人也可以换个角度的高效,把拖延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不过这里面有个关键点: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
你不是改不了拖延症的毛病吗?索性不要改了,实在不想干就拖着吧,空出来的时间别浪费,找一堆有价值的事情,让他们相互玩,把这些平常拖延的事情换着做。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不管是写出来,还是头脑里面想一遍都可以,为了做那件最不想做的事情,我们就有机会挑几件其他的有价值的事情去完成。利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破除拖延症的魔咒。
A1:我自己就有拖延症啊,很早就订了想要当拆书家,那一级一级的拆书必不可少,可我一直拖到今天,才开始我的第一拆,虽然期间我去云南援滇了半年,但这只是个客观因素,毕竟我不是半年全待在哪里,中间我有休息的嘛,我还是间断会回上海的,真想拆书还是有机会的。
这个月初主任给我布置了一个标书的任务,布置的时候和我说,月底之前完成。我一直拖呀拖呀,每天都想开工,每天陪儿子做完作业,等他睡着,电脑打开,我的电脑系统比较慢,打开Word转呀转呀,半天打不开,看看时间,电脑一合我就睡觉去了。
10月份就决定要换工作了,换到离家里更近的单位去,现在每天上班来回3个小时,太累了,初步决定是明年1月正式换,简历最近得投了,我还没做。
周五凌晨我收到了主任一条让人心塞的短信:周日交标书。。。,我想到要写标书就头疼。周五晚上我打开电脑,打开Word文档,把简历做好了。做好简历后又做好了这个拆页。
这里都用到了结构化拖延法的方法,为了不去完成最让我头疼的标书,所以我把列在其后的2个任务做简历和做拆页都完成了,感觉没那么负罪了。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
A2:
目的:利用结构化拖延法,使得自己尽量高效
通过这个片段的理解,我接受了自己拖延这个毛病,最近我也有很多任务
1、 专业图谱模仿绘图
2、 整理印象笔记
3、 拆书过级
4、 操作演练,月底要检查。
5、 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从每周一篇写起。
6、 投简历。
7、 十点课堂的英语学习课程每天学习一课。
8、 公众号运营课程。
9、 哔哩哔哩上面的台湾大学吕世豪老师讲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
我打算每天挑3个出来排列组合,这样每天做一点点任务,日积月累,自己也会吓一跳的。
OK,我本次定级的便签分享完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充分利用到结构化拖延法,完成有价值的事情,大家都是棒棒哒。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