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你是否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到一家好吃的餐厅,忍不住把店里最好吃的菜点一套,但最后总是光盘无几?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懊恼:到一家绚丽的商场,总不自觉把试着很合身的衣服剁手买买买,但回家发现没那么欢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别人说到一些刺激自己的话语,就特别抓狂恨不得马上怼回去,但事后发现真的是消耗精力?
你知道在面对这些无法自控的时刻,是什么在影响我们做出理智的判断吗?《思考,快与慢》将会给你答案。
打招呼+分组 FAB图书介绍【2分钟,拆书共2分钟】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哆啦。今天拆的书目是《思考,快与慢》。
事件场景: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女生,走进商场,到处都在打折促销,你看到好多新品上市,不禁拿起喜欢的衣服去试穿。店员在旁边不断夸你身材真棒,这衣服简直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然后你就心花怒放。买了一堆回去发现,诶,这衣服咋没有昨天在店里穿的好看嘞?于是陷入后悔。。
提问:
工作和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都很多,遇到这样冲动不经过大脑思考而做出的行为?你以前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吗?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你的这些欠深思熟虑的冲动行为?
影响:
确实,我们的生活,常常会因为这些本能的反应,冲动的决定,使得本来就繁杂的生活出现很多埋怨、后悔和不顺。而这些,其实很多都是是可以避免的。
解决: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两个新颖的概念,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系统1和系统2,这可以帮你解释这类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思路,在生活中让系统2多运行,做出更理性更正确的决策。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能够辨认(行为)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比如冲动消费,脱口而出的话语,不假思索的判断等(界定),是本能反应还是经过思考的理智行为?
接下来我发一下拆页。
R·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拆书共3分钟】
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的大脑活动是完全无意识的。你不必刻意学习便可领会一些母语中的简单句子,听到突然一声巨响会自发的确定声源;看到“2+2”就知道等于4;提到法国的首都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巴黎。其他一些行为可能会受到大脑的控制,比如咀嚼的动作,但大体还是无意识的。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系统都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确定声源位置通常是在系统1控制下的无意识活动,随后系统2会立即被激发,产生有意识的注意力。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若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你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
I环节【5分钟,拆书共8分钟】
□3-1要求: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者具体步骤;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在这个拆页中,我们先要了解两个新的概念,也就是大脑中的“系统1”和“系统2”.
那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呢?是左脑和右脑的区别吗?不是的,系统1和系统2不是真实存在于大脑中的区块,而是卡尼曼教授提出来的虚拟概念,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方便而取的名字。
那么本能的反应是系统1吗?是的,本能的一些反应,很短暂时间内做出的快速应答都是系统1运作的表现;
那么非本能的反应都是系统2吗?也不一定,像原文中提到的2+2=4,我们人人都可以脱口而出,但这个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我们出生之后通过简单的算术学习而得到的技能。但因为我们能近乎本能的不需要思考就给出正确答案,在书中也认为这是系统1运作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原书中“系统1”和“系统2”这一组概念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个,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系统2是有意识的,需要一定时间、经过精细计算或思考才可以给出答案的;
第二个,系统1做出的决策不一定是错误的, 系统2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策也不一定全部正确。
学会通过举例与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辨别这一组概念呢?我给大家举几个栗子就明白了。
例子1
昨天朋友提醒我说在正式场合不要玩手机,我第一反应是回她一句:“我正忙着呢”;这是系统几在运作?很明显,这种不经过大脑再三思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回答,肯定是系统1在作怪。
例子2
老师问学生,这道方程式怎么解答?经过2分钟的推算后,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师说抱歉答错了。这是什么情况呢?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学生经过了系统2的思考;但是,系统2思考后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对的。这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例子3
还有上周的双十一,大家也知道今年的双十一光有钱是不够了,还要有脑子,那经过了几轮比价和优惠券计算之后,我就发现我所需要购买的衬衫和大衣,用那个满400减50的券是最划算的。今年终于没有为了凑单减而乱买东西了。这个比价的过程,就是我的系统2在进行精细复杂的运算得出的结果。
好,根据上述几个例子,我们应该对于“系统1”和“系统2”这组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那么怎么样才能让系统2参与到日常的决策中来呢?
我们可以总结出“做出理性决策”的三个行动步骤:
1、做任何决策前先让自己冷静一会。在打算回答别人的话之前,冷静3秒,在决定购买你前冷静几分钟,让自己的系统1下线。
2、让系统2上线运作。这个步骤需要系统2进行复杂的推理、思考、甚至运算;不妨做一张表格,通过计算来决定买什么最划算;不妨反复衡量,到底怎么说才效果最好;不妨让系统2运作起来,思考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3、复盘。做出决策之后需要进行自我复盘,这个步骤是对系统2运作结果的一个反馈。如果事后证明这次做出的决策确实更加理性正确,那么下次碰到类似的事情仍然可以从相同的维度让系统2上线思考;如果系统2运作后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没关系,我们调整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运作不一定就会让你做出最正确最理智的决策,但不能因为题目答错了我们就交白卷。
好,方法我们已经讲完了,请大家记住这三个步骤:冷静(让系统1下线)、思考(让系统2上线)以及复盘(敢于试错,并纠正错误)。
A2【10分钟】
□3-1要求: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进入A2环节。这一次呢,我们要编一个小故事。
请大家想一想,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是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系统1”和“系统2”做决策呢?
请大家挑选一个可能的场景,编一段小故事。
要求:
1、故事完整。有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
2、有对话。故事中有你和对方的对话,对话中就使用了“自由选择”这样一个表达方式。
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跟大家讲的关于购物、沟通的故事。
我们分一下组,大家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之后我们请每组一个小伙伴来讲讲他的故事。
Carol&晓风这组的分享:
故事人物:职场老员工Carol和她的同事晓风;
起因:Carol最近工作特别不顺心,老板老是挑刺,她特别郁闷加气氛,一言不合就要辞职了,正找她的同事晓风吐槽;
经过(两人的对话):
Carol:晓风,最近我可郁闷了,老板最近怎么回事儿啊我怎么做什么他都不满意?我简直不想做了,今天就想辞职走了。。。(做气愤至极状)
晓风:哎呀消消气消消气,老板不都这样嘛。走到哪儿去一样。你这是系统1在支配着你,你可不能脑子发热失去理智啊。
冷静,冷静。
10S后。。。。
晓风:怎么样?冷静点没?
Carol:好吧好吧,你说我冲动,那你说怎么办?
晓风:这样啊,你系统1下线之后,让你的系统2上线来分析分析啊。这样,我问你几个问题:
你找好下家了吗?
Carol:以我的工作经验还怕找不到工作?我也是在这行业混了很久的好伐!
高潮:
晓风:你看,系统1又在作怪了不是?虽然说工作肯定找得到,但是你有想过这个过渡期有多久吗?社保公积金记录能无缝衔接上吗?你下一份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呢?最看重什么呢?薪资待遇?上班距离?还是工作量啊?你有考虑过这些吗?
Carol:哎呀,那肯定是钱多活儿少离家近啊。
晓风:你说的要求大家都想,那你有没有想过,多少算多呢?比你现在的薪资高出多少你愿意呢?离家几公里算远呢?一天工作几小时算工作量合适呢?这些你有用系统2精细考虑过过吗?
还有换工作的时间成本,沉没成本,以及不确定的风险,这些你算进去了吗?
如果考虑了这些,你得出了理想中的下一份工作长什么样子吗?
如果得出了具体的样子,那我就支持你立马辞职。
Carol:哎,被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欠考虑了。。。
我刚才也是气疯了,本能反应,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结果:
Carol:晓风,你说的对,我仔细冷静的想过了,换一份工作也不一定有现在待遇好,而且去了新环境肯定要比现在做的更多。我不辞职了。你说的对,系统2上线之后让我做出了正确理智的决定。谢谢你。
拆书家回应:哇,很棒的剧本和故事啊!在这组分享的过程中,晓风非常清晰的辨别了Carol的行为是系统1的冲动决策,而后运用了之前说的三个步骤:冷静、让系统2上线、复盘;帮助Carol摒弃了冲动的决定,做出了更加理智的决策。非常赞。谢谢两位精彩的剧本和灵活的运用。
结束语
好的,非常棒,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小剧本。今天这个拆页呢就是介绍了一组新的概念,大家可以通过“系统1”和“系统2”来辨别(行为)生活中常见的决策行为,如:找工作、跳槽、沟通等(界定),是否足够理性;从而通过:冷静、上线系统2和复盘来帮助自己做出更加理智正确的决策。
好的,我今天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