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简单介绍下自己,我是一名逻辑型拆书家,拆书风格是喜欢刨根问底,目前专注于认知科学这个方面的学习。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认知科学的佳作《先发影响力》。
F:这本书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影响力大师罗伯特•西奥迪尼,他一共只有两本作品,第一本是心理学领域被最为广泛引用的《影响力》,这是时隔30年之后的升级版。这本书的书名英文直译是“预先说服”,能教会大家,解决问题的不一定在于说服的内容,也可以在企图说服之前那个瞬间。
A:作者西奥迪尼30年才出了两本书,那他干啥去了呢,是投身在影响力的实践运用中。这本书相比其他同类书籍最大的优势在于案例的积累,比如说“手相术的学习”、“让民众支持伊拉克战争”,兼具爆炸性和启发感,令人叹为观止。
B:大家平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很有理,却无法说服人;费了九牛二虎准备,但对方却get不到,反应淡然。
这本书告诉我们,有可能只是缺少了一点点影响力的运用。它能触发大脑中的一些“自动开关”,为我们准备一个更好的沟通基础,让我们能事半功倍。
今天我会带来两个拆页,由浅入深的带大家了解“注意力”的影响。
【学习目标】:在提出请求时,能先使用单方面诱导问题来抓住注意力,提高成功概率。
《先发影响力》P27-28
商人极为重视消费者信息。支持市场调研的人说,市场调研是为一个崇高的目的服务的,那就是为卖家提供所需数据,更好地满足潜在买家。而且,高度重视此类数据的不光只有他们。利润丰厚的商业机构意识到,充分掌握有关消费者所需所想的信息能带来优势。事实上,最优秀的商业机构舍得花大价钱来了解消费者的细节。
可对这类组织来说,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消费者才懒得参加他们的调查、小组讨论和口味测试呢。就算它们愿意提供可观的现金报酬、免费产品或礼品券,答应协助的人还是不太多,急得市场调研人员抓耳挠腮,因为收集来的数据是否反映了目标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感受,他们拿捏不准。如果先提出具有说服力的单方面诱导问题,再把握时机请求获得消费者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沟通学家桑·博尔坎(San Bolkan)和彼得·安德森(Peter Andersen)进行了一项实验,请受访者协助完成一份问卷。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所得的结果。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商场或超市购物时,被带着笔记本的调研员拦住,请求占用我们几分钟时间。和典型的商场调研员一样,这些科学家的成功概率低得令人沮丧只有29%的人答应协助。但博尔坎和安德森认为,无须采用昂贵的有偿调研,也能提高答应请求者的比例。他们着手在第二群人身上尝试,并采用了一句施加先发影响力的提问作为“开关”:“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吗?”短暂的思考过后,几乎每个人都做出了肯定回答。当受过者在心底肯定过,也当众承认了自己乐于助人之后,研究人员立刻抓住这个特权瞬间扑上去,调求他们协助自己的调研。这下,志愿参与率提高到了77.3%。
在第9章中,我们将探讨这种令受访者顺从度提升了一倍当的特定心理机制,即人们渴望言行一致的倾向。但现在,我们得出了一点更宽泛的认识,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很多时候,最有可能决定人在某一环境下所做选择的因素,不见得是那个最明智的建议,反而是那个在决策当时受到了更多关注的东西。
这个拆页文字还是比较流畅,但缺少了一些背景知识,会有一些理解障碍,我会带大家理一下,争取帮大家打通。
【不这么做的坏处】
让我们从头开始,作者在这个拆页中讲的是市场调查的场景。
那么在向他人进行调查时,最困难的环节在哪里?不是调查本身吧,而是“消费者才懒得参加”。
如何让一名原先不愿意参与的人参与进来呢,通常我们会怎么做:
第一种是改变对方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死缠烂打;
第二种是改变对方的体验,最常见的是给予奖励。
比如说:我上周吃饭时就遇到一位阿姨,她开始时,就说“小伙子,阿姨请你帮忙做个调查好不好?”。看到那一叠纸,我拒绝。她又进一步拿出一个礼品,“我们可以送你一个XXX”,虽然我觉得阿姨很辛苦,但我心里更抗拒了。
在拆页中,举了一个案例,研究者使用这个方法,获得协助的比例只有29%。
可以看到,这些方法效果好不好呢,不是太确定,但副作用很确定吧,前者费心、后者伤财。
有没有更好一点,既不费心、又不伤财的方法?这就是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方法,单方面诱导问题。
What 什么是单方面诱导问题(SCQ) single-chute question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有很大概率会让对方说Yes的问题,就是那么神奇。
单方面诱导问题有两个部分:
首先,询问的是对方自身,而不是行为,句式是“你认为自己...”。
其次,询问的是一种人格特质,更精确定义的话,是一种美德。
在座的小伙伴们,请大家认真严肃的思考下,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的,请点头示意我下。
(大多数伙伴都会点头)
这就是单方面诱导问题
【细化步骤】
我们如何来运用单方面诱导问题呢?
原文中操作步骤描述比较简单,我细化为了四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和请求关联的单方面诱导问题。
2. 提出问题
3. 获得“Yes”的回答
4. 提出请求。
在拆页上,心理学们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例,效果非常的显著。
请受访者协助完成一份问卷时,首先问“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吗?”短暂的思考过后,几乎每个人都做出了肯定回答。研究人员立刻抓住这个瞬间扑上去,调求他们协助自己的调研。这下,志愿参与率提高到了77.3%。
这里有一个关键,是为什么这时候提出请求会更有效。
这个来自于注意力的一种投入机制,叫连贯性。
【互动】为了理解连贯性,我们做个小练习。
(请非常快的说出这张纸上的字是印在左边还是右边)
左
左
右
右
右
左
左
右
做完这道题大家的感受如何,是不是很难摆脱连贯性的影响。
原文最后的黑体字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决策前关注的东西,往往会决定你的决策。因为 助人 --> 参与调查 是连贯的,所以有更多人会选择参与调查。
【回应】
东东提问:这个方法是只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么?
回应:作者的研究是针对陌生人场景,对于熟人之间的运用,书上并没有提及,我们后面可以再深入讨论下。
【预防异议】
不知道听了我的讲解原理之后,大家对于这个拆页的理解,打通了那么一点点了呢。
大家是不是还有个感受,这个方法有点难,实际使用时有没有简便点的指南。
我从采铜老师的书里找到了一个指南,列出了常见的请求和对应的美德。
请求:人格特质
帮助我xxx:助人
尝试下xxx:冒险(开放) 勇于冒险
交给你xxx:尽责
大家可以对照下使用,多思考多练习。
最后,让我们回到学习目标,在提出请求前,我可以先设计单方面诱导问题,比如“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么”。
然后提出问题、获得Yes,最后提出请求,可以抓住一下注意力,提高成功的概率。
A1:
Step1.场景: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需要他人协助的场景,比如进行市场调查,比如进行社团推广,又比如进行线上的活动,请描绘一个这样的场景。
给大家1分钟在便签上写一下,然后我会请几位小伙伴来分享下。
舞象发言:
我的场景是:周四现场的拆书活动,对于一些新的小伙伴,我一般会需要对方表达一下自己的期待和需求,来帮助我们把活动做好,这是一次协作。
Step2.进入这个场景,我们需要捕捉一个情境,你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但对方却没有意愿,让人失望。你当时是如何提出请求的,对方的反应又是如何。
请大家花2分钟在小组进行一下讨论。
舞象发言: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活动的时候,来了一位律师。我给他介绍了拆书帮的情况,也请求对方提出一些想法,不管我怎么引导,但他就一直只是听,也不发表想法,让我觉得有点害怕。
A1+: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当时相同的场景,根据今天拆页中提到的方法,你会如何来组织你的请求?请大家尝试一下。
请大家花2分钟在小组进行一下讨论。
车婷婷发言:
我之前邀请大家参加感恩节聚会,愿意来的伙伴不多,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邀请的方式不对。
如果再回到过去相同的场景,按照今天这个方法,我会问:“你是不是非常爱你的父母。是不是想要用某些方式来表达感谢你的父母”?
然后再说这周五有感恩节聚会,我想邀请你来参加。请问可以吗?
【反馈】
首先,婷婷提出了一个单方面诱导问题,询问的是对方自身的特质,而且是递进的问了两次“是不是很爱你的父母”“是不是想要用某些方式来感谢”。
当获得”Yes”的答案后。
最后,提出了请求“邀请参加感恩节聚会”。
特别棒。
【学习目标】:进一步学会运用“注意力”的影响:说服他人过程中,可以使用“神秘盒”来牢牢抓住注意力。
《先发影响力》P113-114
如何采用神秘故事的形式,维持谜题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上述教学点昵?要想组织神秘故事,展现反驳的潜力,有很多种方法。根据我的经验,有一种做法效果很好,那就是按顺序提供以下信息。
1.呈现一个谜。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烟草消费连续3年下跌10%,烟草巨头们做了一件事,非常有效地终结了衰退,刺激了消费,还把广告费用削减了113。到底是什么事呢?
2.强化神秘感。答案非同寻常。1969年7月22日,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各大烟草公司的代表提出强烈要求,禁止电视台和电台播放香烟广告,尽管行业研究表明,广播媒体是刷新销量的最有效途径。这一史无前例举动的后果是,1971年以后,美国的电波里就再也没有了香烟广告的身影。
3.考虑其他解释并提供反对的证据,把范围收窄到正确的解释上。1964年,美国卫生部长公布报告,详尽罗列了抽烟有害健康的证据。有没有可能,美国烟草行业为了同胞的福祉,决定放弃部分利润呢?这似乎不太可能。他们丝毫也没有减少提升香烟销量的努力,只不过是把产品的推销路线从广播媒体转向了印刷广告、体育赞助、促销赠品和电影产品。
4.为正确的解释给出线索。因此,按照烟草公司高管的逻辑,杂志、报纸、广告牌和电影都是公平的游戏,只有在广播中应该禁止营销活动。广播媒体有什么特别之处昵?1967年,美国联邦遇伯委员会(FCC)裁定,"公平原则"适用于烟草广告问题。公平则指的是,对重要而又存在争议性的主题,电台和电视台应该向论辩各方提供相等的广告时间。如果一方在这些媒体上购买了播出时间,那么,另一方就可获得免费时间进行反驳。
5.揭开谜底。这一决定对广播广告的前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美国癌症协会等反香烟势力,第一次负担得起对烟草广告进行反驳的费用了。它们否定广告所展现形象的真实性,提出反驳,说吸烟有害健康,破坏人的魅力,让人产生奴性依赖。反烟草广告播放的3年里,美国的烟草消费被一举砍掉了近10%。起初,烟草公司提升了广告预算,努力迎击这一挑战。可根据公平原则的规定,反烟草广告也随之增多。一旦明白了这一点,烟草公司干脆诉诸政治手段,在广播领域禁播自家行业的广告,从而确保反烟草势力无法获得免费时段来对其进行反驳。结果,电视、电台广告禁播之后,烟草公司产品销量大幅上涨,广告支出明显减少。
6.从所研究的现象中得出启示。反香烟势力发现可以利用反驳来削弱烟草广告的效果。但烟草公司的高管们也学到了相关的一课,并从中获利。
第一个拆页中的SCQ带来的是一种短期的引导,只是抓住了一下注意力,那我们有没有方法,让这个效应增长,牢牢的抓住注意力呢。
这个拆页给我们讲了一个抓住注意力的方法,叫做“神秘故事”,其实内容特别的干,我来给丰富一下。
这个方法的出处来是一位著名的导演J.J.艾布拉姆斯(曾经执导过『迷失』、『星际迷航』、『碟中谍』、『西部世界』),他对这个方法有一个更为形象的称呼:“神秘盒”。
(展示盒子)
我找到了一个实物,这个盒子是我家宝宝的玩具,名字就叫“佩吉的神秘盒”。五颜六色,里面会藏一些东西,我只是拿出了这个盒子,大家的注意力是不是就被吸引上来了。
这个方法在现实中的运用并不需要一个实体的盒子,我们用一些步骤来把神秘感构造出来。
原文中步骤比较多,为了方便记忆,我把它归并整理成为三个阶段
阶段1:(展示盒子)提出悬念,给出难题。我们要强化神秘性,激发大家的兴趣。
阶段2:(旁敲侧击)给出线索,引导探索。但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可以引导观众回答,也自问自答。
阶段3:(打开盒子)揭开谜底,给出启示。
【意译原书案例】
书上具了一个美国禁烟的例子,因为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也比较久远,大家会比较陌生。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应用。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我仍然在被影响的视频,乔帮主发布iPhone。
(播放03年第一代iPhone发布的视频)
第一段:很多时候,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人类。通常这样的发明,一个公司很多年都不一定能够产出一件,而苹果,非常幸运,在它的历史上,发布过多款革命性的产品。1984年苹果发布了Macintosh,改变了PC行业;2001年,苹果发布了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
这一段对应“展示盒子”:一开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日食”,给出了一个悬念,预示要出现什么。然后,乔帮主连续加强神秘感“改变了PC行业”,“改变了音乐行业”。
第二段:今天,我们将要发布三款革命性的设备,第一个是智能手机,第二个是带有可接触屏的iPod,第三个是革命性的浏览器。一个智能手机,一个带接触屏的iPod,一个革命性的浏览器,
这一段对应“旁敲侧击”:乔帮主说要发布三款产品,其实都是错,但是都引导大家通往了正确的方向。
第三段:你们明白了吗?我说的不是三个单独的设备,我说的是一个设备。这个设备叫做——iPhone。
今天,苹果公司重新发明了手机。
这一段对应“打开盒子”:首先揭开了谜底,要发布的是iPhone。最后,给出了启示“苹果公司重新发明了手机”。
简单说一下神秘盒的原理,有两点:
1. 第一点还是连贯性,比第一个案例更强烈,一个未解的谜题就像思维中的一个断口,我们很难忍受,在解谜的过程中,注意力会被牢牢的抓住。
2. 第二点是我们的思考有容量限制,当注意力完全被一个声音占据时,所有反驳的声音都会无法立足。
【预防异议】
有小伙伴会有疑问,这个方法看起来挺强大的,但在实际应用时,是各种场景都能适用的么。
这是我最后想要强调的,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两点适用原则(P11):
第一:抛弃不合乎道德的说服行为,我们能够运用心理武器,但不意味有权力那么去做
不合乎道德的说服是邪教的行为。
第二:表达必须是真实的,这个方法仅仅是帮助更好的去启动这件事,能真正起效还是要看表达的内容。
最后,让我们回到学习目标,在说服他人时,运用『神秘盒』展示盒子;给出线索,旁敲侧击;牢牢的抓住注意力。
A3:
下面我们做个练习“用『神秘盒』进行自我介绍”
场景是这样的:
在一个很重要的交友场合,我们希望通过一次自我介绍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请大家来设计一个这样的介绍。
1. 按照三人一组进行分组。
2. 请大家各自花1分钟时间,写下一个自己的独特标签。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间是5分钟)
3. 小组选举出最具神秘性的一个标签。
4. 小组协作,用『神秘盒』的三个步骤(展示盒子;旁敲侧击;打开盒子)把这个标签包装起来,形成一个有神秘感的自我介绍。
5. 各小组展示成果。(5分钟)
Peggy:
你们可以想象,你们认识的Peggy有一个形容词,在这个盒子(开场用的神秘盒)里面。
它是一些你们已经看到我的表现,也有一些是没有看到我的。
我先问一下,大家觉得我觉有特点性的行为是是么?
(浮夸、温柔、热情、内向、敏感、肢体语言多、爱笑、小太阳、炸药、温暖、有爱心)
这个标签是和当中大多数有关系的。
我再大家一个提醒,想象半夜11点,走到窗户旁边,往下看的时候,路灯之下,有一位女生,大冷天穿着短袖。她在那边跳舞。
(表演了一段跳舞)
这时候你们头脑里出来的词是,这个词就是“疯狂”。
我的疯狂可以表现在大家说的一些词里,但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在没有人看的时候,一个人跳舞,我也可以在电梯都是人的时候唱歌。
这是一种自由,自由做自己的疯狂。
【给出反馈】
Peggy给出的谜题是一个形容她的词。
在她的不断向大家提问和自己表演的旁敲侧击之下,这个词在一步一步走进大家心里。
在最后揭开谜底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牢牢记住了这个词“疯狂”。而且,更重要的是启示,知道了她如此自由的做自己。
A2:
Step1. 在我们身边,向他人推销的场景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推销产品,又比如推销你自己。请大家想一想,在接下来一周,挖掘一个这样的场景。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可以把要点写在便签上。
请1-2位小伙伴分享下。
Step2. 我们进入场景,在这次推销的过程中,你会如何运用今天学到的“神秘盒”方法去行动,来抓住对方的注意力,来促进推销的效果。
请大家先思考,可以在便签上写下要点。
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下,大家有3分钟的时间。
注意要能细化到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你的做法。
请1-2位小伙伴分享下。
舞象:
下周一,我就会用这个方法,推荐一个记录片给小伙伴。
大家一定听说过南极和北极,但有没有听说过“第三极”。
那里有很多的人文,也涉及了很多故事,也有很多情感和文化,有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这是哪里呢,是西藏,我想推荐的是央视的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这部片子就叫“第三极”。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美丽的地方。
【给出反馈】
舞象给出的谜题是“第三极”,大家一般都会不知道这个概念。
之后旁敲侧击的给出了很多的线索。
最后,给出了谜底,“第三极”就是西藏,并且推荐了一部纪录片,让大家来重新认识这个美丽的地方,特别棒。
【结语】
最后的最后,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了“注意力”,影响他人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能武装自己,不轻易被他人影响。期待今后能和大家多多交流,共同去探索,成为更好的自己。